心理学重点题目

发布 2022-10-17 00:00:28 阅读 2956

1.发展:是指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部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

2.审题:分析课题,掌握课题的任务和条件,形成有关课题的映象。

3.疲劳:是人们连续学习或工作以后效率下降的一种现象,可以分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4.怯场:是一种情绪过于激动或兴奋导致无法集中注意力,无法控制和无法支配自己的状态。

5.广义学习:是人及动物在生活中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的过程。

1.学习动机: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2.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3.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去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并不断地克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4.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方面,也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5.教学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程序。

1.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2.测量:是用数学方式对人的行为的描述。

3.头——尾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步发展。

4.消退:即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cs不再伴随us出现,也就是不再强化,条件反射的强度将逐渐减弱直到不再发生。

5.焦虑:是指一个人的动机性行为遇到实际的或臆想的挫折而产生的消极不安的情绪体验状态,焦虑可分为:正常焦虑、低度焦虑和高度焦虑。

1.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

2.测验: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

3.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的倾向。

4.恢复:即消退现象产生后,若个体休息一段时间后,条件刺激再度出现,条件反射可自动恢复。(即未经强化而自动重现)。

5.智能不足:指心理发展期间所显著表现的低于平均的心智功能与缺陷性的适应行为。

1.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2.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

3.类化:即同类条件刺激不经强化而能引起的条件反射。同类刺激与原来的无条件刺激相似程度越高,越易类化。

4.学习困难:指在理解或使用语文方面,显示基本心路历程的失常。

5.教学顺序:指教学内容各部分的排列次序,它决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

1.逆向迁移:后继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2.评定: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估价的过程。

3.同化:儿童供以使新感知事物或刺激事件与现有的行为模式,即图式一体化过程。同化不是导致一个人的图式的变化,而是给原图式增添新的内容。

4.发现学习:指以培养**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的学习。

5.测量效度:是指测量的真实性、准确性,即该测验与所测量的目标特征相符合的程度。

1.垂直迁移: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2.信度:是反映测验分数稳定性的可靠性标准,是指测量的前后一致性程度。

3.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

4.分化:类化的反面,即在条件过程中个体只对某特定的刺激产生反应,不类化的现象。

5.过度学习:即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后,或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后,对某一课题继续学习。

1.禀赋优异童:指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以上或在特殊性向测验中有突出表现者,或在创造能力测验得分超群者。

2.狭义学习:特指人类的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3.强化:就是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反复结合。

4.编码:指把短时记忆信息改变成为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5.理解:是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1.水平迁移: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2.课堂心理气氛:主要指课堂中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3.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即非任意的)、实质性(即非字面的)联系的过程。即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理意义的过程。

4.检索:经过编码组织过的信息,可按一定规律进行提取。

5.知识:是事物的属性或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也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1.心理气氛:是指群体在共同活动表现出来的群体占优势的比较稳定的情绪状态。

2.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它包括四个具体方面:课的划分,教学顺序的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

3.概念学习:即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同时意味着区分概念有关特征和无关特征,概念的肯定例证和否定例证,概念学习有概念形成,概念同化两种形式。

4.认知风格:指学生加工信息时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

5.**式测验: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择其较重者出题,让学生用**的方式,自由地以书面形式解答。

1.学校教育:特指在课堂情境中主要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2.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

3.正式的学生群体: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4.角色:是社会生活中所经常进行的那些典型的行为的概括。

5.干扰:随着日益增多的新信息输入和归类,出现相互之间的影响,不能正常提取而导致遗忘。

1.教学过程:指支持和促进学生学习过程的教学事件的顺序组合。

2.自然实验法:是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3.集体授课:老师通过自己讲授把学习内容传递给一个班的学生。

4.学习目的:是学生进行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

5.起点行为:指学习者学习技能开始前的状况,即准备状况。

1.高原现象:技能形成过程中,在联系的中期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

2.学习困难儿童:在理解或使用语言文字方面,现实基本新路历程失常的儿童。

3.学习目标:行为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4.遗忘曲线:用无意义尹杰为材料进行有关保持进步量的研究。

5.组织者: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1.技能:通过联系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2.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3.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4.个体社会化: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

5.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化作用就表现为新知识被吸收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1.创造型思维: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2.非正式群体: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

3.智力技能: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实现的认识活动方式。

4.认知结构:头脑里的知识结构。

1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2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学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核心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3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际间的行为和社会力量对行为的控制和影响。

4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一般以人的整个生活历程作为研究对象,**人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不同心理特点,但广义讲,它也包括动物心理学。

5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主要研究司法程序中的犯罪动机及犯罪行为,以及犯罪证据的可靠性等,如近年来在国内兴起的测谎就在该分支的研究范围内。当前的法律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还涉及对犯罪者行为的矫正与指导。

6无意识指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按照弗洛依德的说法,无意识中包含了大量的观念、想法、欲望和冲动等,这些观念和想法因为与社会伦理道德相冲突而被个体压抑在无意识中,个体无法觉察到。

7.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众的感官对种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8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9最小可觉差:指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ind。

10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光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两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明适应。

11暗适应: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看不见周围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增高的过程叫暗适应。

12声波:是物体振动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水或其他媒介)产生周期性的压缩、膨胀的波动。

13纯音:是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如用音频信号发生器和音叉发出的声音就属纯音。

14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声音大小。

15记忆:是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16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感觉寄存器只能将来自各个感官的信息(如光、声、味等)保持几十到几百毫秒。

17组块:是指人们最熟悉的认知单元,是人们通过对刺激的不断编码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组合。

18群集:即归类,它是组织策略的一种常见形式,通过对零散、个别的项目、单元进行分类与排列,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有助于形成简明有序的结构,使学习者易于理解与记忆。

19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根据节省法绘制了不同时间间隔的记忆节省图,通称之为保持曲线或遗忘曲线。

20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到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学前心理学重点题目

四 案例分析题 20分 1.材料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嚷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间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 地一声哭了。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青孩子的建议。1 毛毛的心理 这是...

心理学重点题

心理学名词 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实验法 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 特殊的观察形势,是有目的 有方向 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 即控制无关变量,只让自变量起作用 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 即因变量 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 的研究方法。反射 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

教育心理学重点题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学情境中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控制作用。2.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3.少年期是指11 12岁到14 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充满着独立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4.最近发展区 是维果斯基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