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发布 2022-10-16 23:53:28 阅读 7063

教育学重点归纳复习资料(第四章)

第四章教育目的。

评价目标】1、掌握教育目的的概念及作用;

2、了解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依据;

3、了解我国建国后教育目的演化的过程,理解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

4、理解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和狭义的教育目的。

两种表现形态:

1.以社会教育过程外部确定的目的为教育目的(成文的教育目的)

2.还承认参与教育活动的当事人各有自己的教育目的(不成文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范畴:

1.学生受教育目的;

2.国家、社会、部门、单位等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设施,发展教育的目的;

3.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教育目标到各种教学目的与要求;

4.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目的。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特点:一般以成文形式表现,通常从哲学高度提出,难以客观测量。

优点:有利于国家统一规范、指导和管理全国教育事业;

缺点:容易导致全国教育由于整齐划一而机械单调。

二)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1.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确立(任务不同)

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a、普遍(所有人、抽象)与特殊、概括;

b、培养目标依据教育目的来制定,教育目的通过培养目标来落实。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过程中)

1.教学目标:

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所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一堂课、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门课程等)。

2.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具体与抽象、可测与不可测。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思想。

社会本位论: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孔子等。

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卢梭、夸美纽斯、福禄倍尔、马斯洛、罗杰斯、孟子。

文化本位论: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历史上教育目的的演化。

二、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在道德、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人”。(2024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一)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培养现代人的品质。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讨论。1、为什么说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2、为什么说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是一种人格特征,也是一种精神状态?

3、、能不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第三章教育目标和教师发展的心理学分析。

1、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2、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应包含三个基本支柱:(1)首先要学会认知;(2)其次要学会做事;(3)最后尤其要学会生存。

3、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目标:(1)首先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一个问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first-orderapproximations)的可用性,并且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可能似乎是错误的时候。

(2)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3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生们独自运用各种题材。(4)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

(5)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4、未来教师发展的方向是:专业化和人性化。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5、学习目标也称行为目标(beh**iouralobjectives),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6、普遍认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stateuniversity)的泰勒(ralphtyler)教授是当今学习(行为)目标之父。泰勒致力于测试题设计的研究。

7、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1)教学目标的启动功能(2)教学目标的导向功能(3)教学目标的激励功能(4)教学目标的聚合功能。

8、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1)价值性标准(2)可能性标准(3)低耗性标准(4)丰富性标准(5)就高性标准。

9、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马杰认为,(1)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例如:

“能列举**步骤”。(2)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3)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应在以上三要素的基础上,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即(1)应明确教学对象。(2)应说明通过学习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即行为。(3)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即条件。

(4)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的标准。

10、教育目标分类理论:(1)布卢姆:认知的教学目标分类(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统合、评审);(2)柯拉斯沃:

情感的教学目标(接受、反应、评价、组织、价值的性格化);(3)齐卜勒:心因动作的教学目标(整个身体的运动、协调细致的动作、非语言交流、言语行为)

第四章认知和社会发展与教育。

1、发展:随着生理年龄的推移,作为经验和内容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在个体的整个体系内产生的机能构造上的变化过程。这是一种向首更高级的适应发展的不可逆过程。

2、头尾梯度: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从控制靠近头部的运动向着控制更远的脚部,这一紧张的方向称为头—尾梯度。

3、组织:促使过程系统化和组成连贯系统的倾向,他称之为组织。

4、适应:调节环境的倾向,他称为适应。

5、平衡:平衡是一个自我调节机制,有助于成长中儿童的世界概念趋于连贯而稳定,使经验中的不一致性成为可理解的东西。

6、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与顺序:(1)身体运动的发展方向,具有同神经成熟的方向相一致的梯度:头尾梯度\近末梢梯度;(2)儿童智力运算的发展顺序,首先是从感觉运动的水平开始,向主观的直观的“前概念水平”的运算发展,接着,就可能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逻辑运算。

7、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1)综合的分化;(2)平衡化;(3)概念化;(4)社会化;(5)个性化。

8、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1)遗传与环境;(2)成熟与学习;(3)社会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主观能动因素。

9、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1)稳定性;(2)可变性。其中,稳定相对,可变绝对。

1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的分期:儿童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感觉运动阶段—出生至两岁(2)思维准备阶段—二岁至七岁(3)思维阶段—七岁至十一岁(4)抽象思维阶段—十一岁至十五岁。

10、皮亚杰儿童心理认知发展论的教育意义:(1)心理及教育测验专家能根据皮亚杰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2)课程专家应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级学校的课程。

(3)教师可以依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学生的智能。

11、艾里克森心理社会性的各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从出生到一岁。(2)自主对羞怯、怀疑,从二岁到三岁。

(3)主动对内疚,从四岁到五岁。(4)勤奋对自卑,从六岁到十一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从十二岁到十八岁。

(6)亲密和团结对孤立,成年初期。(7)创造性对自我决定,成年初期。(8)完善对厌恶和绝望,老年期。

12、简述柯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柯尔柏格指出道德发展为个人与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他认为道德发展依赖个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

同时,经验重于道德环境。道德发展的分期可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分别为:(1)水平a:

前习俗阶段。第一期,惩罚与服从的定向。第二期,操作与关系倾向,儿童依然一心想自己的需要,但体会到别人也有正当的需要。

(2)水平b:习俗阶段第三期,人际关系与补同的定向。第四期,权威和社会权利控制的定向。

3)水平c:后习俗阶段。第五期,社会契约方法定向。第六期,普通的道德原则倾向。

13、柯尔柏格道德发展理论给予教师的启示为:(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品德陶冶必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的说教,忽略儿童对权威的看法与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

3)负责教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的想法,反而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1、个体社会化(名词解释):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会或群体所要求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简言之,也就是使人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的过程。

2、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1)影响学生的个体社会化;(2)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3、教学(名解):从心理学角度,可把教学看作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4、课(名解):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它包括三个要素,即一段时间、教师和学生及师生相互作用。

5、正式的学生群体(名解):即根据上级正式文件或学校内部正式规定而建立的各种学生群体组织。如班级、学生会、学习小组、团队组织、学生宿舍的寝室等等。

6、班集体的类型:团结的班集体、散聚的班集体、离散的班集体。

7、班集体形成的过程(阶段):组建阶段、形核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

8、非正式的学生群体(名解):即没有正式规定建立,也无需任何人批准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9、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正面型、消极型、中间型、破坏型。

10、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群体内部的一致性;情感依赖性;往往具有较突出的“领袖”人物。

11、怎样了解非正式学生群体:莫雷若(美)社会测量法。

步骤:填写调查表(问卷);根据上述调查结果,制作矩阵表;根据矩阵表,绘制网络图。

12、怎样看待和处理学生非正式群体:(1)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2)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工作,特别是作好其“领袖”人物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争取转化为发挥积极作用;(3)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伙”,要坚决予以拆散,不能允许存在,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 填空 20分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p87 从形式上分析,道德情感有三种,分别是什么?p202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哪些特征?p17强化分为哪两种?p53 影响问题解决的客观因素包括哪些?p117 根据知识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知识学习可分为哪几种?p98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主要包括哪些?p...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1 教育心理学的萌芽 诞生 主要贡献者 了解 萌芽 1531年,西方学者琼 魏维斯的著作中首次出现 教育心理学 一词。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了 普通教育学 一书,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在教育工作中系统尝试应用心理学知识,1876年发表 教育人类学 德国教育理论家莫伊曼倡导 实验教育 动 实...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 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一 心理活动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如下 认识过程 知 感觉 知觉 思维 想象 注意 记忆 学习。心理过程 情感过程 情 喜 怒 哀 乐 爱 恶 惧 激情 道德感。意志过程 意 双趋 双避 趋避 双重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