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重点

发布 2022-10-16 23:31:28 阅读 6090

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心里活动规律,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达到最大限度提高组织效率为目的的一门学科。

管理:管理具有多种职能,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

意志过程:是指人们自觉确定目的,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

个性:是指人在心理,行为方面所表现出的不同于其他人的特点,他能够反映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并影响个人行为。

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活动之一,是指人天生具有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和稳定性,强度和指向性的动力方面的特点。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个体对社会环境较稳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是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整体反应。

自我知觉:是指认在社会实践中,对所有属于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状况以及自己同周围关系的认识。

社会知觉:是个人或群体依据自己的目的态度价值观和过去的经验对他人的心里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人际知觉: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认知。

角色知觉:是指对某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的认知。

第一印象效应:与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印象,主要是首次观察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言谈举止等方面产生的自我评价印象。

近因效应:是在某个行为过程中最后接触的事物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

定势效应:是指人们对某类人或某个人形成的固体的刻板印象,也称社会刻板印象。

知觉防御:是一种回避欲求的知觉倾向。

晕轮效应:也叫印象扩散效应既根据一点作出对事物整体的判断。

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过程。

需要:是个人的一种内部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倾向,它反映了个体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稳定的要求。

激励:指管理者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被管理者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

个体心理冲突:是指个体内心中两种目标,两种倾向,两种反映互不相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而个体对此又必须作出选择,于是感到左右为难常常表现为需要之间的矛盾,动机斗争和思想斗争等。

心里挫折:是指在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

适应:是指个体与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之间保持协调的,平衡的,适当的关系,以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个体成长与心理发展的过程。

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规范:是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与准则。

群体压力:是指由于群体规范的形成而产生的对其成员行为的一种约束力。

从众行为:个人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采取和大多数人一致意见行为。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交往中形成的心里关系。

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组织:是指为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建立组织结构,配备人员,使组织协调运行的一系列活动。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群体心理,领导心理和组织心理。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1)实验法。(2)观察法。(3)访谈法。(4)问卷法。

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

个性的心理结构:动力结构,特征结构,调节结构。动力结构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特征结构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调节结构包括(自我分析,自尊,自信感,自我控制。

个性的基本特征:本质性,独特性,稳定性,社会性,倾向性。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素质,营养状况,社会环境,教育,社会实践。

激励三要素:激励对象、激励方式、激励效应。

气质的特征:先天性,稳定性,随人的年龄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知觉的特征:整体性,理解性,选择性,恒常性。

影响知觉的因素:主观因素(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以往的知识和经验,个性特征,暗示与从众心理的影响,注意对知觉的影响,情绪状态)客观因素(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的组合,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对比,知觉的情境)

自我知觉的构成要素:物质自我,社会自我,精神自我。

社会知觉的特点:选择性,文饰性,情绪性,一致性。

动机的功能:始动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调整功能。

需要的特性:客观的社会性、层次性、时间性和相对性。

个体心理冲突的类型:双趋式、双避式、趋避式、双重趋避式。

挫折的性质:客观性、两重性。

心理防卫式的主要表现形式:合理化作用、代替作用、压抑作用、投射作用、表同作用,反向作用。

群体行为特征:助长倾向、顾虑倾向、标准化倾向,服从行为。

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认同感、归属感,力量感。

群体凝聚力的作用:使群体的控制力增强;群体成员的自信心与安全感增强。

梅奥的人际关系论:(1)把人假设为经纪人。(2)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3)正式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泰罗的管理四个原则:(1)对工人工作的每一个要素开发出科学方法,用以代替老的经验方法。(2)科学的挑选工人,并对他们进行培训,教育和使之成长。

(3)与工人们忠心地合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已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4)管理当局与工人在工作和职责的划分上几乎是相等的,管理当局把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些工作都承揽过来。

一般行政管理理论(法约尔),2023年提出的,主要管理思想与贡献;(1)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概括。(2)最早提出管理的职能。(3)系统的总结管理的一般原则(14项)1,劳动分工。

2权利和职责一致。3纪律。4统一指挥。

5统一领导。6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7报酬的公平合理。

8权利的集中与分散。9组织层次与部门的协调。10维护秩序。

11公平。12人员稳定。13首创精神。

14团结精神。

气质对人们行为的影响:(1)气质无好坏之分;(2)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活动的社会价值和成就的高低;(3)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4)气质可以影响人的情感和行动。

角色认知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1)角色期待的影响;(2)角色知识经验的影响;(3)角色所处环境的影响;(4)角色冲突的影响;(5)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

定势效应形成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1)直接与某些人或事接触并受知觉者特点的影响;(2)受大众信息传播的影响,即依据间接资料而确定的;(3)受历史,地理原因的影响。

冲突的产生和发展须经历的过程:第一阶段,潜在阶段或称潜伏期、预备期;第二阶段,交锋阶段;第三阶段,全面公开阶段。第四阶段;解决阶段。

个体心理冲突的后果:积极后果:使个体适应环境的能力有了提高,也会使个体更趋于成熟;消极后果:

(1)消极防御或回避冲突,表现为不能面对冲突现实,常以幻想、拖延、健忘的方式回避冲突,避免抉择(2)神经症性反应。

挫折后的反应:(1)立即反应:攻击行为、冷漠行为、幻想、退化反应、固着反应;(2)持续反应:主要边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焦虑反应的产生(2)自卑的产生(3)绩效降低。

心理健康标准(1)情绪是否健康(2)意志是否健全(3)智力是否正常(4)行为的反应是否适应(5)人际关系是否得当(6)心理特点是否与年龄相。

群体特征:(1)共同的目标(2)共同的规范(3)群体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4)有一定的组织功。

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1)价值观(2)共同的兴趣爱好(3)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4)性格脾气一致(5)时间、空间相近的人由于发生相互作用的人由于共同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容易说道一起,坐到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

加强对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1)正视并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3)注意做好非正式群体中的核心人物的工。

群体凝聚力影响因素:(1)群体的领导者和领导方式(2)群体的同质性(3)来自群体外部的压力能增强群体内部的凝聚力(4)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5)群体成员的荣誉感、归属感、成就感对凝聚力的影响(6)群体的规模与规范(7)加入群体的难度(8)其他因素。

群体士气**:(1)强烈的归属感(2)对群体目标的认同感(3)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4)领导作风民主、办事公道(5)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6)群体内部的团结和谐(7)灵活的反应能。

群体士气的影响因素:(1)目标相同(2)合理的经济报酬(3)工作的满足感(4)管理者良好的品质和风格(5)同事间的和谐与合作(6)好的意见沟通(7)好的工作环境(8)奖励方式得当。

从众影响行为的表现形式:(1)表面从众,内心也接受(2)表面从众,内心也拒绝(3)表面不从众内心却接受(4)表面不从众内心也拒绝。

增进人际吸引的因素:(1)相似性吸引(2)接近性吸引(3)互补性吸引(4)仪表性吸引(5)个性吸引(6)报偿性吸引。

阻止人际吸引的认知因素:(1)人际知觉中的偏见(2)知我认知的偏颇(3)阻止人际吸引的个人性格特征。

管理心理学成立的标志:2023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人们把这本书《心理学与工业生产效率》当做心理学与工业管理相结合的第一本书,并尊称芒斯特伯格为工业心理学之父。

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效率。

心里的实质是高度完善的物质组成的人脑的属性。

群体凝聚力与生产效率的关系:

1.凝聚力高低积极诱导都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凝聚力搞的群体生产效率更高:消极的诱导明显的降低了生产效率,而且凝聚力高的群体生产效率更低。

(也就是说高凝聚力条件比低凝聚力条件更易受诱导因素影响)

2.群体凝聚力越高,其成员就越遵循群体的规范与目标。

3.对群体的教育和引导是关键的一环,不能只靠加强成员间的感情联系来提高群体的凝聚力。

专升本《管理心理学》重点

名词解释。1 管理心理学 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一分三个层面,即管理过程中的个体心理 群体心理和组织心理。2 霍桑实验 以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梅奥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在实验中梅奥提出的理论被称为 人群关系 ...

管理心理学整理重点

1.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2 心理学的理解?心理现象如何产生 变化和发展呢?1 心理是脑的机能 2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3 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二 1 知觉 人们选择 组织和理解他们周围信息的过程。一 1.心理学 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

管理心理学考试重点

管理心理学又称为行为管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综合性的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科学 管理的实质是经济意义上的管理。是用以指导人们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生产 交换 分配 消费诸过程所有一切活动的。意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的心理过程。个性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 稳定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