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理解?--心理现象如何产生、变化和发展呢?
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二、1、知觉:人们选择、组织和理解他们周围信息的过程。
一、1.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的理解?--心理现象如何产生、变化和发展呢?
1)心理是脑的机能(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3)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的。
二、1、知觉:人们选择、组织和理解他们周围信息的过程。
2、知觉的特征: (1)知觉的选择性:把一些对象(或对象的一些特性、标志、性质)优先地区分出来。
(2)知觉的整体性:人在知觉客观对象时总是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反映,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表现为人在感知事物时,总是根据过去的知识经验来解释它、判断它,把它归入一定的事物系统之中。
(4) 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改变时,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3、知觉的影响因素: (1)主观因素:过去学习经验的影响、定势效应对知觉的影响、暗示与从众心理的影响、动机与需要对知觉的影响、情绪因素对知觉的影响、注意对知觉的影响、思维品质对知觉的影响 (2)客观条件:
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活动性、新颖性、刺激物的重复 (3)错觉现象:形重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方位错觉。
三、1.社会知觉:是指联结、整合、理解有关人的信息而去获得对他们的准确理解的过程。
2.他人知觉:个体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与别人的接触,感知别人的外部特征,了解别人的内心世界,从而形成对别人的知觉。
他人知觉的一个重要途径--人的表情。
1)面部表情的认识和判断(2)目光接触是非言语交流的情绪形式。
3)身段动作的表情识别(4)言语表情的识别。
3.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思想、感情、需要、欲望、动机、个性等的认识。
途径:(1)以人为镜,即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获得对自我的认识。
2)扮演角色,以促进自我知觉的发展(3)通过社会比较来认识并评价自己。
4)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来实现自我知觉和自我评价。
四、社会知觉偏差(效应)(1)第一印象(首因效应)(2)晕轮效应:是指根据不完全信息而做出的对被知觉对象的整体印象与评价。(3)定型效应:
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4)投射:是一种通过“以己度人”的方法来达到心理防御的方法。
5)知觉防御是指人们对不利于自己的信息会视而不见而加以歪曲,以达到防御的目的。
6)基本归因错误。
五、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六、(一)气质的概念 : 是指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的总和。
1)心理过程的强度:指情绪体验的强弱程度、意志努力的强弱程度等;
2)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指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程度.情绪体验的快慢等。
3)心理过程的指向性特点:倾向外部事物、倾向内心世界。
二)气质的类型: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把气质分为: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和抑郁质。
巴甫洛夫把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分为四种: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和抑制型。
(三)气质与管理:1.在看人时,应采用客观、公正的态度。气质类型本身在心理特征和表现形式有区别,但总体上看无优劣之分,每一种类型的人都有可能在工作中取得成绩。
2、在选人时,应合理安排组织结构。每一种气质类型的特征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个组织应由不同气质类型的人构成,形成气质互补,这样才能相互克服气质的消极影响,发挥气质的积极作用,使组织具有凝聚力和战斗力3、在用人时,应合理调配工作。
七、 1.性格是指一个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换句话说就是个体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与环境 ①家庭是培育个体性格的摇篮。②学校是个体尝试和选择性格发展的时期。本我、自我、超我 ③社会文化,决定性格发展的大方向。 ④职业
八、能力是指个体顺利的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绩效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的作用:(1)是个体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2)是影响组织成员行为绩效水平的关键因素。
能力与管理:1、能力考核2、能力水平要与工作要求相适应 3、能力类型要与工作性质相适应4、能力互补5、 注重知识、技能和潜能的结合,注重能力培训。
1.需要定义: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特征:①需要与人的生存发展相关联,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②多样性③发展性。
2.动机:是指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的过程。
3.动机和需要、行为的关系①需要是动机的基础和根源,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并不直接引起行动。
动机则是需要的发展,它已是一种内在冲动,能直接推动人的行动。
4.动机的职能:①始动职能:
始动职能即动机具有唤起行动的始动职能。②指向职能:指向职能即动机具有维持行为趋向一定目标的指向职能。
③强化职能:即动机具有保持和巩固行为的强化职能。④调整职能:
调整职能即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常常以某种稳定的方式支配自己的行动。
5.挫折:挫折指当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其动机不能实现,需要难以获得满足时所感受到的挫败、阻扰、失意、紧张的状态和情绪反映。
6.挫折后的表现:①消极②妥协③积极。
1)挫折后的消极表现:1、攻击2、不安3、冷漠4、倒退。
2)妥协:1.文饰2.投射3、反向 4.表同5、逃避6、自我整饬。
3)积极:1.升华2.补偿3.改变策略。
7.外在因素--挫折的组织原因。
织的管理方式 ②组织内的人群关系-上下级、同事间 ③工作性质-性格、气质与工作岗位④工作环境-工作场地、安全、卫生措施 ⑤其他-不公平的晋升机制。
8.挫折的管理启示:1:(一)注意员工对环境的不良适应 (二)注意预防挫折产生(1)、工作环境的改善(2)、改善人际关系(3)、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4)、工作的合理安排。
三)正确对待受挫的人1、采取宽容的态度2、提高认识,分清是非3、改变环境4、情绪的调节 (四)用好挫折激励1、挫折激励:就是利用人们的挫折心理,变消极防卫为积极进取,变被动应付为主动奋争的一种激励法 2、管理者进行挫折激励的目的:要求下属遇挫折以后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检查自我、完善自我、促其升华。
9、奥尔德弗的erg理论。
1)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
①生存需要:生存需要与满足人们基本的物质生存需要有关,包括马斯洛提出的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这两项②相互关系需要:是指人们对于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与马斯洛提出的爱与归属的需要和尊重的需要相对应③成长发展需要:
是指个人寻求发展的内在需要,包括马斯洛提出的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所包含的特征。
2)三种需要的相互关系: ①需要并存②需要升级③需要受挫。
10.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赫茨伯格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激励因素理论是他最主要的成就。
内容:(1) 提出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2)消除工作中的不满意并不一定会带来满意。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通常是由工作环境或条件引起的,即保健因素;而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则常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即激励因素。而激励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高生产率(3)外在激励与内在激励。
内在激励是指本职工作的满足,能够真正强化员工的工作动机,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评价:积极性①使组织管理者注意到工作内容方面因素的重要性。 ②满足各种需要所引起的激励程度和效果是不一样的。
物质需求的满足是必要的,没有它会导致不满,但即使获得满足,它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不能持久的。3调动员工积极性,要更多地满足发展需求和精神鼓励。
11,弗隆姆的期望理论:反映了人的行为的心理机制,是分析管理措施、管理目标的激励力的有效工具。公式:
任何时候,一个人从事某一行动的激励力是一个人某一行动的期望值与他认为将会达到某目标的概率之乘积。
12.亚当斯的公平理论:(1)公平感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2)职工对报酬的满足程度是一个社会比较过程(3)需要保持分配上的公平感。
13.态度: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和行为的准备状态与心理倾向。
三种要素:(1)认知要素:指人对某种对象的看法、评价及带评价意义的叙述。
管理心理学整理
1 个性与管理。1 个性的定义 它指一个人整个的 本质的 比较稳定的意识倾向性与心理特征的总和2 人的心理过程 包括认知 情感和意志三个过程。3 个性的特征 独特性 整体性 稳定性 倾向性。4 个性的心理结构 能力 气质 性格。5 气质的含义 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 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
管理心理学整理
名词解释 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一般是指个体认同并参与一个组织的强度。它不同于个人与组织签订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角色方面的合同,而是一种 心理合同 或 心理契约 在组织承诺里,个体确定了与组织连接的角度和程度,特别是规定了那些正式合同无法规定的职业角色外的行为。高组织承诺的员工对组织有非常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管理心理学重点
管理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各类组织中人的行为心里活动规律,认识和利用这些规律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以达到最大限度提高组织效率为目的的一门学科。管理 管理具有多种职能,管理的本质是活动或过程,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