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19:31:28 阅读 4814

一归因及其归因理论的的含义。

一)什么是归因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测和解释的过程。

二)什么是归因理论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三) 归因理论的基本思想寻求”理解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因;因果关系直觉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原理;可觉察到的原因是推断动机思想的核心。

四)归因理论的常见现象。

1.基本归因错误

2.自我服务偏见

3.判断他人时常走的捷径。

1)选择性知觉,指观察者依据自己的兴趣、背景、经验和态度进行的主动选择。

2)晕轮效应,指根据个体的某一种特征(如智力、社会活动理、外貌),从而形成总体印象。

3)对比效应,指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

4)定型效应,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5)第一印象效应(首因效应),人对人的知觉中留下的第一印象能够以同样的性质影响着人们再一次发生的知觉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内容观点。

海德的归因理论。

一).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分析大致有两方面。

1.个人因素:能力、努力。

2.环境因素:机会、运气。

二).海德的“恒常原则’’理论。

行为结果是由个体和环境因素联合决定的。

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包括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个性、品质、动机、心情和态度等)和外部原因(任务难度、他人影响、运气机遇等),这些原因与其他心理作用相互作用,导致特定的情感体验、对未来的期望和选择行动。

(三). 提出「共变原則」

认为人们常从许多不同的情境下,找出某一结果和特定原因间的关系,假如某特定原因在許多不同情境不和某一结果相连,并且假如该原因不存在时,那个结果也不出现,则人们究会把那个结果归诸于该特定原因所造成,因原因与结果有共变关系。

ex:小明总在考前发脾气发脾气归因于考試,而非其人格。

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判断这一行为是有意图的还是偶然的。

(1)、行动者本人能够预见性为的后果,观察者有可能做出对应推断;

2)、观察者对行动者的能力 、经验等有所了解。才有可能确定行动者的真实意图。

非共同效果分析。

由于特定的行为都是行动者自己选择的,并且选择的和未被选择的都产生各自的效果,如果将这两种效果进行比较,若两者效果不同,从效果的差异上找到行动的原因,就不难推出内部的潜在意向或特征。

凯利的协变理论。

尽管人们的活动的结果有众多的原因,其原因作用的方式也极为复杂,但特定的行为结果与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固定不变得关系。

人们通常都是从个人、刺激、时间和反应四个方面的协变分析日常的活动和事件的,分析的结果可以得到三方面的信息:1、行为是否与大众相同(大众性)

2、行为是否始终一贯(一贯性) 3、行为是否与其他刺激引起的反应有所区别(区别性。

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历成功和失败的结果,并作出种种的原因推论。

成败结果可以按照努力、能力、任务难度、运气四个因素进行归因。

这四个因素又可以从原因源、稳定性、控制性三个维度上加以分类。

1、原因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

2、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

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

3、可控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1.韦纳的三维度归因结果。

原因的所在:內在归因-外在归因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控制性:可控制-不可控制。

2.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3.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韦纳的归因理论的主要论点: 1、人的个性差异和成败经验等影响着他的归因。

2、人对前次成就的归因将会影响到他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等。

3、个人的期望、情绪和努力程度对成就行为有很大的影响。

将重点人际归因转向学业成败归因。

从对他人的行为归因转向自我归因。

基本假设:寻求了解乃人类动机的主要**。

在成功和失败的情境下会进行归因,因为寻找原因是人类的基本倾向,寻找原因的潜在目标是在获得有效管理自己和环境的知识。

相关知识:认知趋向。

三个维度间的关系及与动机的关联。

1)**于自尊 (2)稳定性与期待 (3)责任感与情绪。

a.失败→欠缺能力→不能控制的→沒负责任→丟脸、尴尬→退缩→拒绝表现。

b.失败→欠缺努力→可控制的→要为此负责→罪恶感→约定→改进表现。

三归因理论的评价。

肯定性1、明确的阐述了认知对成就动机的重要作用,为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行的方法和途径。

2、它以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为目标,教会学生形成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正确的认知失败、应付失败、不屈服于环境的影响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系统。

3、韦纳的归因理论的贡献在于,要求归因时不仅从行为上进行分析,而且从认知(特别是思维)情感和人际关系中来分析。他从大量的实验中总结出成败的原因主要是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机遇四个方面,为改变差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局限性过分强调了外部力量,忽视甚至是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四归因理论的教学启示及其应用。

一)教育启示。

1、指导学生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并以此可以推断出他们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

2、从学生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其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学习行为并加以针对性指导。

3、指导我们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引导学生正确的积极地归因。

二)归因理论的应用。

归因再训练。

归因在训练是指协助个体更加了解自己原本的归因反应,并发展出有助于现实的归因反应 。

一般的课程方案依序进行:

(1)告知个体如何区辨不受欢迎的行为,如逃避任务。

(2)评估逃避行为的归因。

(3)探索其他替代的归因。

(4)屡行那些合适的归因型能。

大部份的课程方案强调,将基于能力的不适当归因,转换为基于努力的适当归因。

在学生进行作业同时,「归因回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与作业表現。

在学习的循环中,不断地对学生的努力做回馈,有助于学生的作业坚持。而对学生的能力做回馈,更为有效。

训练的成效因人而异。外在归因的大学生接受训练,其获益更高于內在归因的大学生。

训练使得学生有产生适当的归因反应,有助于自我效能与学习,并减低学业上的焦虑。

归因再训练要能获得成功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1.分析老师哪些语言和非语言线索传达给学生能力不足的讯息。

2.老师改变言行传达不同归因的讯息。

3.老师找出能促进学习的策略并教导学生使用促使学习获得成功。

思考问题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归因的认识?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