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19:06:28 阅读 9191

第一章教学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和学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与学系统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教学环境,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组成。

裴斯泰洛奇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

1877 卡普杰列夫 《教育心理学》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1924 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人生全程发展及个别差异。

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 2、定向性和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个别差异性。

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性)

心理发展的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通过两种形式实现:同化和顺应。

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2、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

3、具体运算阶段(守恒、从他人角度看问题)

4、形式运算阶段(能解决抽象问题)

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

1、基本信任感——基本不信任感。

2、自主感——羞耻感与怀疑。

3、主动感——内疚感。

4、勤奋感——自卑感(6-11岁)

5、自我同一性——角色混乱(12-18岁)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儿童发展有两种发展水平。

儿童现有的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称为~~

学生智力的差异表现在: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性别的差异等方面。

学生性格的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的差异、性格类型的差异。

学生认知方式的差异:1、场依存和场独立 2、冲动型和沉思型 3、具体型和抽象型 4、发散型和辐合型。

第三章学习理论。

学习: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学生学习的特点:

1、以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

3、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智力,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学习的分类:

学习主体:动物学习、人类学习、机器学习。

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 (加涅的学习分类)

学习意识:内隐学习、外显学习(阿瑟·雷柏)

学习性质和形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奥苏贝尔)

学习内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我国学者的分类)

一般的学习理论包括: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巴普洛夫。

2、试误——联结学习理论桑代克 s——r

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

4、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认知派学习理论:

1、格式塔的完形——顿悟学习理论苛勒。

2、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期望是核心概念。

3、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布鲁纳。

4、认知——接受学习论奥苏贝尔。

5、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1、建构主义学习观。

2、建构主义学生观。

3、建构主义知识观。

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观和知识观。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启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和补充原有的概念。还要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认知活动,生成新的能力和技巧。

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反应之间建立的联结,无需中介作用,公式为s——r;

2、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建立的,学习遵循准备率、练习律和效果律;

3、练习的本身并不促进序**系,只有在个体了解联系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

第四章学习心理。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分类:

动机产生的诱因**: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动机的社会意义: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起作用时间的长短:近景直接性动机和远景间接性动机。

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根据学校情境中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面,动机不强或者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记效率。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学习动机理论:

1、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论。

3、成就动机论。

4、成败归因理论美国韦纳六因素三维度。

六因素: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和。

外部环境。三维度: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

可控性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

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学习策略的特点:

1、操作性和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学习策略的分类: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常用的复述策略: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和及时复习;在复述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在复述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划线等。

精细加工策略包括:记忆术、记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组织策略包括:归类策略和纲要策略。

学习中元认知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元认知策略分为: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

努力管理策略、学业求助策略。

在时间管理上要做到: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监控原则;个人效能感原则。

学习策略的教学:1、注重元认知监控和调节的训练。

2、有效运用教学反馈 3、 提供足够的教学时间。

学习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

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类型:

迁移的性质和结果:正迁移和负迁移。

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的不同: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迁移内容的不同: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迁移的程度:近迁移和远迁移。

迁移的路径:低路迁移和高路迁移。

学习迁移的作用:

1、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

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3、迁移规律对于教育者工作者和学习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

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学习迁移理论。

早期的: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 3、概括化理论。

4、关系理论。

当代的:1、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2产生式理论 3情境性理论。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 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 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化程度。

3.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4. 学习的定势和态度。

5. 认知结构的特点。

6. 学习策略的水平。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

1、 注意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

2、 改进教材的呈现方式。

3、 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

4、 加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训练。

5、 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6、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知识:指主体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知识表征:指信息在人脑中的存储和呈现方式(个体知识学习的关键)

知识学习的类型:

知识本身的存在形式和复杂程度: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获得、保持和提取。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策略;

1、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2、有效运用注意规律。

3、对陈述性知识进行精加工。

4、整理和综合知识材料,使知识系统化。

5、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三个阶段:陈述性阶段、程序化阶段、

自动化阶段。

程序性知识的教学策略:

1、注意课题的选择和设计 2、注重示范和讲解。

3、运用变式和比较 4、大量练习和实时的反馈。

5、明确程序性知识的使用条件 6、分解程序的操作过程。

技能: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技能的特点:1、是学习得来的2、是一种活动方式。

3、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随意运动。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

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具体途径。

高原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以前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问题:个体不能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直接加以处理并感到疑难的情境。

问题解决具有的特征:目的性、认知性、序列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 2、理解问题。

3、提出假设 4、验证假设。

问题解决的策略:

1、手段——目的分析法: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

2、爬山法 3、逆推法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