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18:33:28 阅读 9827

教育心理学参考资料(e309复印)

一、概念。1、动机:指个体发动,维持其学习活动并使其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强化:指一个行为出现后,紧跟着出现另一个行为,后一行为的出现增加了前一行为出现的概率,后一行为就对前一行为产生了强化作用。(强化物是指使行为发生概率增加,或维持某种行为水平的任何刺激。

)3、认知结构:是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观念结构。

4、动作技能:

5、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6、迁移:是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的影响。

7观察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榜样在一定情境中的行为及其结果,而无须直接强化所进行的学习。

8、动作技能:是指有特定操作目标,涉及自主身体或肢体运动的技能。(特征:第。

一、指向目标,即动作技能都有操作目标,第。

二、动作技能的操作具有不随意性,第。

三、动作技能需要身体、头或肢体的运动来实现任务目标。)

一. 重要语段。

第一章绪论。

1.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各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2.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了解理解学习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

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进行教学研究。

第二章学习动机和运动学习动机。

1. 动机的三大作用:(1)始发作用(2)指向或选择作用(3)强化作用。

2.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

3. 参加者由于热爱自己的活动项目而参加训练比赛,是属于内部动机。

4. 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

5. 在现实中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和外控者是不多的。

第三章学习理论。

1. 斯金纳实验是属于强化过程。

2. 强化按性质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有机体作出操作反应后,如果出现某一后继刺激物,有机操作反应概率增加,那么该刺激产生的作用称为正强化。负强化是指建立操作反应时,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如果撤走某一刺激物,有机体的操作反应概率增加,该刺激物就是这一反应的负强化物。

3. 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分别是注意过程是首要阶段,保持过程是第二个阶段,动作再现过程是第三个阶段,动机过程是第四个阶段。

第四章动作技能的学习。

1. 操作技能具有不随意性,是错误的。(具有随意性)

2. 武术,体操,跳水等属于封闭性动作技能。

3. 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认知学习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4. 同步反馈似乎只有在任务内在反馈很难用于操作和提高技能时才最有效。

5. 在技能学习中杜绝使用同步反馈是对的。

6. 过度学习是练习者在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过程中,调节和控制操作稳定性的有效途径。

7. 选择整体练习还是分解练习应以技能的组织性特征和复杂性特征为依据。

第五章品德的形成。

1. 道德认识是品德的基础。

2. 习俗水平分为寻求认知取向(寻求别人认可,凡是**赞赏的,自己就认为是对的)和遵守法规取向(遵守社会规范,认定规范中所定的事项是不能该表的)

3. 品德的形成的三个阶段:顺从、同化、内化。

4. 内化阶段是人的态度和品德最稳定、最持久、较为系统的阶段。

5. 不良的行为要在萌芽中消灭。这就是“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第六章学习迁移和运动学习迁移。

1. 垂直迁移:指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水平迁移:指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

2. 动机不是影响迁移的因素。

三:问答题。

1.影响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1)个人因素:1、个人对学习的态度。2、智力3、年龄4、理解与熟练5、技能水平。

(2)社会因素:1、学习材料的特征2、学习情境的相似性3、教师的指导。

(3)定势对迁移的因素。

4)学习的指导训练对迁移的影响

3.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要举例解释)?

答。1)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启发性教学。(1、教师要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了解学生已有水平和经验,由已知到未知,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这样就能创设情境2、老师还要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使他们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新颖性与方法的生动性。(用语言的生动形象和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幻灯、录像等来激发学生的求知需要)

3) 利用学习的反馈效应,搞好检查与评定。如:学生对自己学习结果的了解和教师评价的效果。

4) 适当展学习竞赛。

5) 奖励与惩罚。

4.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及启示?

答:1、需要层次论有七个分别是:(自我实现、审美需要、认知需要)生长需要。(自尊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需要、基本生理需要)缺失需要。

2.、启示:(1)、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动机是因为一些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而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2)应重视人的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认识到人具有发挥自我潜能的高级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高级动机。

5.举例 (参***)

答:破坏行为的出现时被教师强化的结果。1(强化需要的出现行为)2、(对不期望的行为不在强化)3、(使用连续强化、间歇性强化、随机强化)4、(使用连续接近技术塑造期望行为)

5. 结合自己的专项来说说根据情境效应应如何安排训练时间??

答:从随机练习和训练练习两方面去答。(后面有概念)

附加教育心理复习资料(2)

概念: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起着唤起、维持、定向、促进学习活动的作用。结构:在学习动机结构中,需要和诱因是两个主要因素,而需要又是更为基本的。

动机是需要的动态表现,需要处于静态时则不成为动机。

建立某一操作反应的最佳训练组合可能是:最初使用连续强化,然后是固定间隔强化,最后是变化比例强化。

学习的过程就是类目化知识的过程。

同步反馈和末端反馈:末端反馈在大多数的动作技能学习情境中都是有效的,但同步反馈似乎只有在任务内在反馈,很难用于操作和提高技能时才最有效。

分散练习是指用较长的休息时段将练习时段分隔开。

序列练习:在进行第二项任务的练习之前,先完成第一项任务的n次练习,在进行第三项任务的练习之前,先完成第二项任务的n次练习,··直到所有的任务都练习完为止,这种安排叫序列练习。

随机练习:一项任务(任务a)的一次练习后,紧接着进行任务b的一次练习,又接着任务c的一次练习,··直到x项任务上所有n次练习都完成为止,而且一项任务(如任务a)的练习结束后,接下来练习哪项任务是随机确定的,这种安排叫随机练习。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品德必须以社会某种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为基础,并与道德行为有密切的联系。

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品德。二是品德具有稳定性特征。

品德活动的结构:1、道德认识;2、道德情感;3、道德意志;4、道德行为。(“知”、“情”、“意”、“行”)

品德不良,指的是那些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错误的学生,如破坏行为、扰乱秩序、盗窃行为等品德上的缺陷。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兴趣是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动机是行动的动力,兴趣是激起行动的需要,渴求。

迁移是已掌握的知识、技能、技巧对于新知识的学习、新技能的形成发生的影响。

按照迁移的作用范围,可将迁移分为以下两类:1、垂直迁移:指难易程度不同的两种学习间的相互影响(触类旁通);2、水平迁移:指难易相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举一反三)。

问答:动机是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动机的作用(基本职能)有三类:

(1)、始发作用:动机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2)、指向或选择作用:动机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或者选择活动的方向;(3)、强化作用:

动机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某一活动的力量。

马斯洛提出人有7种基本需要:(1)、缺失需要:a、基本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与爱的需要,d、自尊需要;(2)、成长需要:e、认知需要,f、审美需要,g、自我实现。

马斯洛需要对教学的启示:(1)、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动机是因为一些低级需要未能得到充分满足,而这些因素可能成为学习和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2)、应重视人的内在价值和内在潜能,认识到人具有发挥自我潜能的高级需要,从而激发学生的高级动机。

温龙案” :破坏行为的出现是被教师强化的结果。(1)、强化需要出现的行为;(2)、对不期望出现的行为不再强化;(3)、使用连续强化、间歇强化、随即强化;(4)、使用连续接近技术塑造期望行为。

(连续接近技术是指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行为来使它逐步形成最终行为。)

示范是最常用的技能教学方法。示范时机:在动作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运用示范时应该把握两点:

第一,在个体实际操作前进行示范;第二,练习过程中,指导者应尽可能频繁地进行示范。初学者越是频繁地观察示范,就越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运动形式的特征。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2024年提出了态度改变和品德形成的三阶段:顺从、同化和内化。1、顺从阶段,指个人为了获得奖酬或避免惩罚,按照社会的要求、群体的规范或别人的意志而采取的表面服从的行为。

2、同化阶段,不是人体对社会压力的被迫屈服,也不是不自觉的模仿,而是自觉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态度与行为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逐渐与他人或某个团体的态度与行为相接近的过程。3、内化阶段,指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

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1)、缺乏正确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2)、道德意志薄弱;(3)、不良行为习惯的作用,《不良的行为要在萌芽中消灭。这就是所谓“防微杜渐”的重要性》;(4)、性格上的某些缺陷;(5)、某种需要未得到满足。

不知道什么的观点:

参加者由于热爱自己的活动项目而参加训练和比赛,他们参赛是为了一种内在的自尊,这促使他们在比赛中即使没人**也会竭尽全力,或在训练中能不厌其烦的千百次重复某一动作,总之,行为的动力来自内部的自我动员。

学习动机越强,有机体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就越高,从而学习效果越佳。但是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学习结果的因素之一,而不是充分条件。

书本里的图示解析)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率有随着学习动机的提高而上升的倾向;处于中等偏高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在比较困难的任务中,学习效率反而会由于学习动机强度的增加而下降;处于中等偏低的动机水平时,学习效率最好。在中等难度的任务中,学习动机水平为中等时,学习效果最好。

在现实生活中,极端的内控者和外控者是不多的。

即形成了反应与情境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经验。也就是说,学习是有机体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建立,形成反应与情境刺激的联结,从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