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18:26:28 阅读 3538

1学习:广义: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能力或倾向上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及其过程。

狭义:特指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即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学习活动。

学习迁移/迁移:一个人在一种情境中的学习对他在其他情境中的学习和行为的影响。

3表征: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方式,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

4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而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地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5问题解决: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认识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6品德(道德品质)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7品德不良行为:指经常违反道德或犯有严重的道德过错行为。

8学习动机:由某种需要所引起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活动并使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以满足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简单地说就是推动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

9学习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满足的心理状态。

1教育心理学的奠基者桑代克。

2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乌申斯基。

3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理论基础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2024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把教学过程分为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后发展为五阶段教学预备、提示、比较、总结、应用。

4描述性研究策略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观察法、个案法、访谈法。相关性……定量的调查法和测量法。

6程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产生式、产生式系统。

7认知技能的学习过程认知阶段、联系形成阶段、自动化阶段。

8智力技能学习过程活动的定向阶段、物质活动和物质化活动阶段、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内部言语阶。

9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给定成分、目标成分、障碍成分。

10问题的特征目的性、操作性、认知性。

11问题解决共同表现问题情境性、目的指向性、操作程序性、认知操作性。

12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直觉的道德感、思想性的道德感、伦理性的道德感。

13学习动机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

14陈述性只是主要是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的。

15归属(下位学习)分为派生归属和相关归属两类。

学习的分类①按学习内容划分: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②按学习水平划分: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想、辨别、概念、规则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③按学习性质划分:

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④按学习结果划分: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学习。

2对人本主义的评价?

优:强调学习是人格的发展,是使学习者成为一个具有适应变化的能力,具有内在自由特性的人,这就是使学校教育目标发生了根本的转变;消除了精神分析的悲观论倾向,增强了教育目标的科学性;有力的冲击了行为主义与精神分析对教育论与教育实践的消极影响,促进了当时的教育革新。缺:

片面的强调了学生的天赋潜能的作用而无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过度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式教学不恰当的拘泥于满足学生个人自发的兴趣与爱好上,,忽视了教育与教学的效能,忽视了教学内容的系统逻辑性和教师在学科学习中的主导作用,这势必会减低教育与教学的效能,影响教育与教学的质量。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观点①学习是个体主动构建自己知识的过程②学习中的构建是双向的③教学模式:随机通达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4构建主义评价?优:加深了我们对于学习的认识,进一步强化认识心理学,在教育和教学领域中的领导地位,使我们认识到传统教学存在的缺陷,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具有深远意义。

缺:过于强调主观性;过分强调非结构性;过分强调情境性。

5意义学习的实质?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从而转化为个体的心理意义,意义学习的条件①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习者有把新材料以非任意性方式和在实质上同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的倾向②学习材料的潜在意义性,学习材料能以非任意性的方式和在实质上同学习者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7学习陈述性知识的意义。

是智育的主要任务之一②是学生各种技能的形成以及智力发展的前提和条件③是学生的态度和品德形成的关键‘’

8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①激发学习动机的教学策略:充分利用学习目标的激励作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策略、创设问题情境②呈现学习材料的教学策略:教科书的编排策略、教师的讲课策略、直观材料的呈现策略③促进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

激活学生原有的有关知识、设计“组织者”补充必要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大胆猜测,促进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了解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提供反馈信息④促进知识保持的教学策略⑤测评学习效果的教学策略。

9程序性知识的分类①运动技能和智力技能②模式识别程序和动作序列程序。

10程序性知识采取的教学策略①选择和设计学习课题的教学策略②促进程序性知识理解的教学策略:示范、讲解与让学生说出示范动作性结合;把各个步骤充分展开加以示范;降低示范速度,防止信息负担过重;引导学生回忆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技能;给学生提供具体事例③指导联系的教学策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设计变式练习题;身体练习与心理练习相结合;教学生正确选用练习方法;激发并维持学生的练习动机。

1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①影响问题解决的知识与技能因素:专家具有较大的、有意义的知识模式;专家记忆容量增大;技能执行速度上的特点;用于表征问题的时间比解决问题用的时间多;能够根据问题的内在结构表征问题;更频繁而有效地进行自我监控②影响问题解决的个人因素:人格因素;心理定势;思维策略;知识的容量和加工方式③影响问题解决的课题因素:

刺激呈现的模式;问题的具体性;练习的多样化。

12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全面促进学生专门知识的掌握②养成运用通用思维策略的意识③运用充足的时间来发现和识别问题④帮助学生正确的表征问题⑤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

1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创设有利环境: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与自由、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②培养创造型人格:保持好奇心、解除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培养学生的恒心和毅力③设置创造性课程:

发散思维训练课、自我设计课、创造发明课④发展创造性思维:类比推理策略、对立思考策略、多路思维策略、综合运用多项思维机制。

14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道德与品德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区别①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品德是一种个体现象,是社会行为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反应②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服从于社会发展规律,它不以某个人的存在与别人品德的高低为转移③道德是社会学或伦理学研究的对象品德的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离开社会道德也就谈不上个人品德,同时,个人品德的发生、发展与社会道德一样都受到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②品德的形成不是由遗传获得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条件中,主要是在社会道德**的熏陶和学校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在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道德感染下,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③个人品德虽然不可能避免的要受到社会道德风气的影响,但它对社会道德风气也能产生一定的反作用。

15品德形成的两个基本理论①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偶故事法):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②柯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两难故事法)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

16道德行为的形成与培养?

道德动机的激发②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③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④道德意志的锻炼。

17学生品德不良的原因①客观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结构不良、家庭教育功能不良,父母教育不当,对孩子缺乏关心和照顾)、学校方面原因、社会方面原因②主观原因:青少年学生的心里内部矛盾、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道德意志薄弱、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性格上的某种缺陷。

18消除心理障碍?动机障碍、认知意义障碍、情绪障碍、习惯惰性障碍。

19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一般原则。

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和失败的挑战②保持学生合理的期待③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④合理运用外部强化⑤教学与教育相结合。

20学习动机的培养①进行人生观教育,增强学习责任感②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1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①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③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④提供明确的学习反馈⑤教师的评价及适当的表扬、批评⑥适当的开展竞赛活动。

1学习迁移的经典实验。

概括说、贾德、“水下击靶”实验。

关系转换说、格式塔学派苛勒、小鸡(或幼儿)觅食实验。

学习定势说、哈洛、用恒河猴实验“学习如何学习”

2传统学习理论。

桑代克、操作条件作用理论、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联结的形成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评价: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奠定基础。但是他背弃了反映论的观点,忽视了学习的认识性,取消反应过程,认为刺激和反应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一种简单化的机械主义观点,忽视了学习的目的性与能动性,而将其看成盲目的被动过程,把人类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完全等同,用解释动物简单学习的观点来解释人类复杂学习的观点,没能说明人类学习的实质。

斯金纳、操作性行为强化说、斯金纳箱:小白鼠利用杠杆原理取食。

基本观点:应答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程序教学思想(把教材分成具有逻辑思维的小步子;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作出积极反应;对学生反应及时强化;学生在学习中可根据自己情况自定步调,学习进度不要求一律;使学生有可能再次都作出正确反映,是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

评价:提出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原理,并对各种强化程序安排的效果做了较为科学而又详细的考察,但他否定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学习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展,只关注对行为的描述,把意识、思维排除在心理学之外,将人和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的过程:注意阶段、保持阶段、动作再现阶段、动作阶段。

观察学习的后果:引导注意力、调节已有行动、增强或削弱对行为抑制、获得新行为和新态度、激发情绪。

评价①社会认知理论由于能较满意的解释人类社会行为的学习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班杜拉开始注意中介变量中的认知过程,强调符号、替代和自我调节所起的作用,充分重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其理论对儿童的社会化、行为矫正等实践领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②在借用认知概念时没有能真正揭示出导致认识活动结果的过程和条件。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