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05:43:28 阅读 1923

1、研究对象: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现象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

2、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教学环境,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过程。、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

8行动研究的基本环节:计划,行动,观察,反思。

1、心理学发展特征:①连续性与阶段性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 ③不平衡性 ④差异性。

2、关键期康拉德劳伦兹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

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机能。

就难以产生甚至永不能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

3、瑞士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图示、同化、顺应和平衡。

5、皮亚杰认为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

断重新构建,表现出阶段特征。他认为人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它们彼此衔接,依次发生,不能超越也,不能逆转。

6、维果斯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别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7、弗洛依德(人的结构,本我自我超我)人格发展分为5个时期:①口腔期 ②**期 ③性器期 ④潜伏期 ⑤***8、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①婴儿期: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②儿童早期;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 ③学前期:主动感对内疚感 ④学龄期:勤奋感对自卑感 ⑤青年期:

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⑥成年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 ⑦成年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 ⑧成年晚期:

自我调整与绝晚期的冲突。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边事物的关系意识。包括3:一自我认识,二自我体验,三自我监控。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即个体在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信息时间表现出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人与人智力差异:智力水平,智力类型,智力表现早晚以及性别上。

12、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①语言智能 ②数理逻辑智能 ③空间智能 ④身体运动智能 ⑤**智能⑥人际交往智能 ⑦内省智能 ⑧自然观智能

13、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一种稳定的态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特征差异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理智特征3性格情绪特征4性格意志特征。外倾型,内倾型。

独立型,顺从型。第三章1、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消化规律:活得与消退,刺激的泛化与分化3、桑代克尝试错误说规律: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苛勒完形顿悟说格式塔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潜伏学习4、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应答性行为操作性行为能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叫强化。行为。

8、简答、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⑴学习观: ①认知生产和表征理论。

布鲁纳把认知的生长看作一个表征系统不断形成的过程 ②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由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或经验构成的观念结构,实际上是指各种信息在头脑中的表征方式。③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①教学目的在于理解学科基本结构②提倡发现学习③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结构,程序,强化原则。9、简答---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①奥苏伯尔的学习观:奥苏泊尔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及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的联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

又根据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原则:渐进分化,综合贯通。

奥苏伯尔的教学观: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10、简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知识观:1知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其自身的更新问题2知识具有情境性3知识的学习具有主观性,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二、学习观:

学习是由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的过程。

三、学生观。

四、教学观:教师是引导者,学习者,情境的创建者。11、选择---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情境教学、**教学、合作教学第四章1、动机: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在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2、动机功能1激活功能2指向功能3强化功能学习动机的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填空---学习动机的种类:

①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②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8、班杜拉将强化分为3种方式:一是直接强化,二是代替性强化,三是自我强化。

9、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提出的,把人的需要按其出现的先后及强弱顺序分为高低不同的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0、成就动机理论是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激励个体对自己所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乐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善地步的一种内部推动力量。

11、阿特金森认为,成就动机由两种有相反倾向的部分组成,一种称之为力求成功,另一种称之为避免失败。避免失败者往往选择容易完成的任务,而力求成功者则喜欢具有挑战性的事情。12、韦纳,个体对成功和失败原因的解释影响着与成就有关的行为。

13、自我效能感,班杜拉,指人们对自己是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4种:①成败经验;②对他人的观察;③言语劝说;④情绪和生理状态。

9、学习动机的激发㈠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熟悉教材,了解学生,贯彻始终。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成倒u形曲线的关系。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㈣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第五章1、迁移定义:“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2、学习迁移的类型。

根据迁移的性质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方向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为水平迁移(顺向,逆向)和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的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迁移分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的学习情境的不同,可以把迁移分远迁移和近迁移。

4、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①形式训练说②相同要素说(即共同成分说)③概括说(贾德水下击靶)④关系转换理论(苛勒小鸡啄米) ⑤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情境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迁移。5、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㈠相似性㈡原有认知结构㈢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同一种现象,它是指由先前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倾向性往往不被意识到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将支配人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同类后继活动。定势的作用有两重性:一是积极地促进作用,二是消极的阻碍作用。

6、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表现在以下方面。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对迁移的产生有重要影响。7、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改革教材内容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潜意识性。

第六章1、填空---按照知识所表征的信息类型及表征方式的不同,一类是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和观念的陈述性知识;另一类是能够执行某些身体或心理活动的程序性知识。2、陈述性知识: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

基本单元是组块3、程序性知识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基本单元是产生式。

7、工作记忆的特点①信息的保存时间短暂②他的工作或活动状态是积极的③工作记忆容量相当有限,为7±2个组块。10、简答---工作记忆的教育含义①必须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复述。②每次给学生呈现的信息不能过多,不能超出工作记忆的负荷。

③教授学生一些更有效的记忆策略来更好地组织信息。④形成适当的程序性知识表征也有助于克服工作记忆容量有限的问题。⑤鼓励学生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识,有助于提升工作记忆效能。

14、遗忘(艾宾浩斯负加速性)的理论解释---痕迹衰退说 ②干扰说 ③同化说 ④动机说15、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①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②在学习活动和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

③深度加工学习材料。④进行组块化编码。⑤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第七章 2、填空---根据技能的性质和表现形式,通常把技能分为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3、操作技能的特点---动物对象具有物质性;②动作进行具有外显性;③动作结构具有展开性;5、心智技能的特点---动作对象的观念。

②动作进行的内隐性。③动作结构的简缩性6、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4个阶段。7、在练习中期,练习曲线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或长或短的进步停顿期,在教育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叫做“高原现象”指在练习到一定时期,技能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尽管练习很用心,但成绩提高不大,动作技能水平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

8、心智技能的学习过程:原型定向,原形操作,原型内化9、操作技能形成因素:1准确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运动感知10、心智技能培养因素: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2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4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5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第八章 1、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意识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2、填空---学习策略的分类㈠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②精加工策略;③组织策略 ㈡元认知策略:

①计划策略;②监视策略;③调节策略㈢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学习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④学习工具利用策略⑤人力资源利用策略5、所谓元认知是对自身认知的认识。具体地说,就是个人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的意识与控制。

6、元认识相互独立,相互联系的成分:元认知知识(可进行难度估计)、元认知体验(提高背诵效率)、元认知监控。7、元认知策略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种:

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8、培养元认知的具体途径:1提高元认知学习的意识性2丰富元认知知识体验3加强元认知操作的指导4创设反馈的条件与机会。

6、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①程序化训练模式 ②完形训练模式③交互训练模式④合作学习模式章 2、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的状态的过程。3、填空---问题解决的过程阶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4、影响解决问题的主要因素①问题的呈现特征②已有的知识经验③反应定势④功能固着⑤智力水平⑥动机强度⑦个体的气质特征、情绪态度、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因素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①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②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③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④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6、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出新奇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征。特征:变通性,独创性,流畅性。

、创造性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与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2注重创造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直觉思维能力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第十章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2、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种心理成分。 品德发展是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3、皮亚杰对偶故事、皮亚杰概括出了一条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之自律道德。(即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方向是:

他律---自律)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