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填空题20;分选择题20分;问答题32分;论述题28分;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是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个体心理的内容: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部分。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3、为什么心理学要研究行为。
人的行为与心理之间的联系是一种较普遍的对应关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或客观的物质指标;心理是支配、调控行为的内在精神活动或观念形式。心理的本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的产生方式是脑的反射反射、反射弧、条件反射1、什么是反射。
反射: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作出的规律性的反应。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也是心理产生的基本方式。2、反射弧:实现反射的神经结构。
3、反射的环节:开始环节、中间环节、终末环节。
2)条件反射:个体为适应环境变化,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而建立起来的反射。其反射弧是暂时神经联系。两种信号系统:
以具体事物作为信号刺激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以语言、文字作为信号刺激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心理与教育的辩证关系:
一)学生的心理是教育依据的背景与前提(二)教育促进心理的发展。
三)心理学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教育实践丰富和深化着心理学研究。
第二章。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产生感觉的能力。
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绝对感觉阈限: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
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明适应、暗适应: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又叫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事物,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品,这叫明适应。
当我们从明亮的地方走进黑暗的地方,一下子我们的眼睛就会什么也看不见,需要经过一会,才会慢慢地适应,逐渐看清暗处的东西,这一过程约20~30分钟,其间视网膜的敏感度逐渐增高的适应过程,就是暗适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选择性(2)知觉的整体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常性记忆的三个环节:
1、识记2、保持和遗忘3、再现记忆的分类:(1)根据记忆的内容分: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2)根据信息加工水平和保持时间长短分: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识记的方法。
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做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合理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分配复习、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多样化复习多种感官参与。
记忆的四个基本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思维的两个特征:概括性、间接性思维的分类:(1)根据思维凭借的媒介不同。
1动作思维:依据实际动作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2形象思维:凭借直观形象或已有的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3抽象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达到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思维过程。
2)按思维活动探索目标方向的不同1集中性思维(求同思维):综合已有信息,朝着同一方向,得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2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
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上寻找问题的各种可能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的特征:思维的流畅性、思维的变通性、思维的独特性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
(1)提出问题(2)明确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1)动机强度(2)思维定势(3)功能固着。
思维定势(心向):定势是指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状态影响我们解决问题时的倾向性。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2)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3)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4)培养优良的个性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过程。幻想是与个人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
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与情感的产生基础不同。
情绪更多是与生理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而情感则是与社会性需要满足与否相联系的心理活动。
2)情绪与情感的表现形式不同。
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暂时性、冲动性和外显性。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和内隐性。(3)情绪与情感发生、发展的时间不同。
就人类个体而言,情绪发展在先,情感体验产生于后。
心境、激情、应激:心境是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意志的特征:(1)有明确的目的性(2)与克服困难相联系(3)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1、意志与认知的关系。
意志是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意志对认识活动过程有巨大的影响。2、意志与情绪情感的关系。
情绪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对情绪有调节、控制作用。
动机斗争的类型:双趋斗争、双避斗争、趋避斗争动机的基本品质意志的品质:(一)自觉性(二)果断性(三)自制性(四)坚持性。
第三章。注意及其功能: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与集中性。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不随意注意产生的条件:不随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2)主观因素:主体的个性倾向性;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知识经验。
随意注意保持的条件: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直接兴趣:对活动过程本身的兴趣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的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注意的特征:选择(指向)性、集中性如何组织学生的注意:(一)要善于运用不随意注意的规律。
教师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注意要考虑其需要、兴趣、知识经验和情绪状态。
二)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随意注意。
加深学生对活动任务的理解。
根据教学中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些方法促使学生注意。让学生采用自我监控的方法调节注意。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第四章。个性的定义与特征: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反映了一个人独特的心理面貌。
一)独特性与共同性(二)稳定性与可变性(三)整体性(四)社会性与生物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马斯洛认为,人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人类的基本需要是按优势出现的或力量的强弱排列成等级的,即所谓的需要层次。
2、人的需要由五个等级构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都是人的基本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3、每一时刻最占优势的需要决定人的意识与行为。4、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的关系:
需要层次越低,力量越强。只有满足低级需要的基础上,才出现高级需要。在进化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得更晚。
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并非是对立的,低级需要部分满足可产生高级需要。有些人可以放弃低级需要而追求高级需要。
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
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并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能力的结构(二因素论):智力是由一个一般因素(g因素)和一组特殊因素(s因素)构成。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
气质: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特征。
性格:是个人表现在对待客观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关系:神经类型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抑制型。
神经活动特征强、不均衡强、均衡、灵活强、均衡、不灵活弱。
行为特征。气质类型胆汁质。
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攻击性强、易兴奋、不易约束、不抑制活泼好动、反应灵敏、好交际。
安静、坚定、迟缓、有节制、不好交际胆小畏缩、消极防御反应强。
性格、能力、气质之间的关系:
1、性格与能力的关系:性格影响能力的发展方向和能力的发展水平。
能力影响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的方式。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区别: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
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从评价标准看:
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2)联系: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的难易程度和速度。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渲染性格特征,从而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
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
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个性差异:是指人们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特点上的差异。个性差异主要包括个体在气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教育的对象是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培养每个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就要求因材施教,就是因人而异地进行教育和教学,在分析学生的差异心理基础上,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质。
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了解学生的心理水平和知识能力的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能动的学习者。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发生在学生的心理上,教师的教学活动不断地向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才能被他们接受而转化自己的需要,构成已有的心理水平和环境要求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学生的心理获取发展。
要提出适当的要求就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其知识能力的水平。
2)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激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的一项基本工作。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其需要、兴趣和价值观。
然后才能针对需要进行激励,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并帮助他们克服消极因素,发展高级需要,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学习动力。
3)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帮助学生长善救失。每个学生的个性中都存在不同的消极因素和积极因素,教师的培养就在于调动起心理上的积极因素,消除其消极因素,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提高学习效率并形成良好品德。因此,教师要首先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缺点,认识其发展性即可改造性,然后对症下药,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发扬长处,使他们更好地成长。
4)了解学生个性,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才。教育塑造人是在学生的个性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而不是制造“标准件”。因此,教师需了解学生的个性,扬长抑短,培养能适应社会的有良好个性的学生。
第五章。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心理年龄特征: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制约心理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遗产的作用1、遗传素质是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提供了心理发展个体差异的可能性。
二、生理成熟的作用1、个体出省以后身体各部分及各器官的结构和技能还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生长、发育过程,才能达到结构上的完美和机能上的成熟。
2、生理成熟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次序和规律,心理发展的过程与生理发展特别是脑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3、生理发展的水平和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和规律,但生理发展并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
三、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
1、人类除了通过遗传把特有的机能结构传给下一代以外,还要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将人类社会。
在长期发展中所积累的精神文明传递给下一代。
2、不同的儿童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家庭、学校,所受的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是不同的。3、个体心理的发展是遗传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产物,遗传和环境是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4、遗传和环境、成熟与学习对心理发展的相互作用也非始终不变的,它们的影响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心理机能方面都是不同的。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1)创设问题情境(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学习反馈:使学生获得对学习的过程及结果的了解。反馈的作用:激励动机;提供信息。好的反馈的标准:及时的、充分的。
3)适当开展竞赛:竞赛的消极之处:不利于复杂作业的管理;助长中差生的自卑感;有可能造成学生的自私不合,集体观念淡薄,干扰了合作行为。
(4)正确使用表扬与批评:使用惩罚时应注意:在实施惩罚之前,必须先让学生充分了解惩罚的行。
为标准;惩罚只限于知过能改的行为;使用惩罚时应考虑学生心理需求上的个别差异;多使用剥夺式惩罚;少使用施予式惩罚。
5)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正确归因:归因的维度:外归因和内归因、稳定归因与不稳定归因可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