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简答 2

发布 2022-10-16 05:05:28 阅读 4798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发展的不平衡;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作用:(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

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其他三个阶段分别为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感(成年晚期)。

对教学的作用: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3.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主要特征是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儿童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但是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务。

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最大特点是儿童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形式和内容区分开来,本阶段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这一阶段的儿童能够运用假设一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而且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不再刻板地恪守规则,反而常常由于规则与事实的不符而违反规则4.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心理发展的特点:少年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整个少年期充满着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在这一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2)青年初期心理发展的特点:

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

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仍面临**危机。意志上有时也会出现与生活脱节的幻想。

中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1)认知差异。认知方式差异,是指个体在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等方面。(2)智力差异。

智力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3)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应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

6.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和学习结果的分类:(1)加涅关于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语言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2)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态度。

7.联结学习理论:(1)尝试-错误说:

由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桑代克提出。其主要理论要点-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要点二为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建立:要点三为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效果律,练习率,准备率。(2)经典性条件作用论:由**生理学家巴普洛夫提出。

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规律、刺激泛化与分化规律(刺激泛化和刺激分化是互补的过程)。(3)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由美国心理学家斯。

金纳提出。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基本规律有: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强化分为正强化(实施奖励)和负强化(撤销惩罚8.

认知学习理论:(1)完形-顿悟说:由苛勒提出,主要观点: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2)认知-结构学习论:由布鲁纳提出。

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①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他认为学习有三个过程:获得、转化、评价。②教学观。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他总结了四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好奇的内驱力、胜任的内驱力、互惠的内驱力)、结构原则、

程序原则、强化原则。9.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1)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而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2)学习观。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构建者。

(3)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10.

学习动机的种。

类:(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按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按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

习活动的关系分);(3)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按学习动机的动力**分);(4)一般动机与具体动机。

11.学习动机的激。

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2.自我效能理论。(1)

提出者:班杜拉。(2)观点。

①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②强化:三种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③期待:

结果期待、效能期待。

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13.学习动机的激。

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教学;(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

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14.强化理论。(1)提。

出者:行为主义心理学家。(2)观点:

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3)评价:该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需要层次理论。(1)提出者:马斯洛(美国心理学家)。

,2)观点: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关于自我实现的需要:

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两方面含义: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个人。

潜能或特性的实现(3)教育意义: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成就动机理论。

(1)提出者:阿特金森。(2)观点: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分两类:力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

(3)教育意义:力求成功者,应给与新颖的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定分数来激发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及时表扬,评价稍稍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指责其错误。成败归因理论。

(1)提出者:维纳(美国心理学家)。(2)观点。

①三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②六因素:

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3)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不同的归因可引发行为的不同表现;归因是主观的,可在合适的干预下被改变15.

迁移的作用:(1)

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16.影响迁移的主要。

因素:(1)相似性;(2)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促进迁移的教学:

(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17.知识学习的作。

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

创造力的重要前提。(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18.

技能的特点:(1)

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于认知经验的知识;(3)技能中的各种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指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完善、合理的方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它具有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的特点。(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它具有以。

下特点: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具有简缩性。技能的作用:

(1)能够对活动进行调节与控制;(2)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3)影响着学习者的个性品质。19.加里培林的五阶。

段论:(1)活动定向阶段;(2)物质活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3)有声言语活动阶段;(4)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5)内部言语活动阶段。20.心智技能的三阶。

段论:(1)原型定向;(2)原型操作;(3)原型内化21.心智技能形成的。

特征:(1)从心智活动的方式看,心智活动的各个环节联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2)从心智活动的调节看,心智活动已经不需要意识的过多控制就能自动进行;(3)从心智活动的品质看,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独立性和批判性、灵活性等都大为增。

强。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遵循心智技能按阶段形成的理论;(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熟练掌握心智活动规则和课题解答程序;(4)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22.影响问题解决的。

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2)已有的知识经验,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该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3)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23.

皮亚杰的道德发。

展阶段理论:(1)在l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

标准,称为他律道德;(2)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24.柯尔伯格的道德。

推理发展阶段论:(1)前习俗水平。第一阶段:

惩罚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2)习俗水平。第三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第五阶段: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25.

中学生品德发展。

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②自我意识增强;③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26.品质学习的一般。

条件:(1)外部条件。①家庭教养方式;②社会风气;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①认知失调;②态度定势;③道德认知。

27.良好态度与品德。

的培养:(1)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澄清;(5)奖惩控制。

28.学习教育心理。

学对教师主要。

有哪些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29.如何进行问题。

情境的创设?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情。

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30.简述操作技能。

培训的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地练习;

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

4)建立稳定而清晰的动觉。

心理学 简答 重点

1.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答 a描述心里现象,b解释心里规律,c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答 a客观性原则,b发展性原则,c实践性原则。3.简答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答 a观察法b,实验法,c调查法,d心理测验法,e个案研究法。4.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答 ...

心理学重点简答

第一章。1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p9 描述心理现象 揭示心理规律 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2 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p7 观察法 实验法 调查法 心理测验法 个案研究法。3 心理学科的性质及主要依据。p10 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社会科学性质又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的中介科学或边缘科学。依据 从心理的主...

1心理学简答

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1 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2 有利于提到教育教学质量。3 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2 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方 原则 1客观性原则。2 发展性原则。3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 教育性原则。3 教育效能感对教师行为的影响 1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2 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