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
2、皮革马利翁效应:又称教师期望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3、所倡导的理论:教师能够意识到,也能说出来,但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影响。
4、所采用的理论:这种知识直接对教学产生影响,但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变化,而是更多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5、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较为持久变化的过程。
6、学习迁移:一种学习活动对另一种学习活动的影响。
7、连续接近技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它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8、先行组织者:先于某种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用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同化、理解新的学习内容。
9、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心理倾向。
10、知识:指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一切信息及其组织。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是个人可以有意识地回忆出来的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程序或心智程序。
11、概念:是指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标准属性的一类事物或性质。
概念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或自然状态下,通过观察实例获得的概念。
概念同化:教学条件下,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知识,以呈现定义的方式使之获得概念。
12、正例: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
反例:不属于这个概念的例子。
变式:是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上的变化。
13、概念转变:个体原有的某种知识经验由于受到与此不一致的新经验的影响而发生的重大变化。
14、知识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贮存方式,即信息在尝试记忆中师如何编码并记录的。
15、学习策略:指个人的学习方法和对自己学习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技能。
16、问题:指给定的信息和目标状态之间有某种障碍需要加以克服的情境。
问题解决:由一定问题情境引起的,需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
算子:问题解决过程中,要经历多个中间状态,把一种问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操作。
问题空间:一系列算子就构成了问题空间。问题空间是对问题的一切可能的认识状态。
17、算法式策略:将各种可能的方法都列出来,逐一尝试,最终得以解决问题。
启发式策略:根据目标的指引,只尝试那些对于成功趋向目标状态有价值的操作方法。
18、创造力:一种产生既新颖又适用的产品的能力。
19、品德:即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或倾向。
简答:1、所倡导的理论和所采用的理论的关系:
所倡导的理论:教师能够意识到,也能说出来,但不能对教学行为长生直接影响。
所采用的理论:这种知识直接对教学产生影响,但不容易被意识到,而且不容易变化,而是更多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
联系:两类只是并非截然分开,所倡导的理论可以转化为所采用的理论,从而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
两种理论不一致的原因:
①教室对新理论缺乏深刻理解。
②教室没有看到改革的必要性,认为原来的做法就很好。
③教室即使理解也相信心的教学思想是有效地,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将新思想具体运用到教学中。
④教室可能没有意识到两种理论的不一致。
2、教师的专业品质:
⑴教师的基本教育信念:
①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于自己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结果的影响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
②教师控制点:是指教师将学生的好与坏的学业表现归为外部原因或内部原因的倾向。
③对学生的控制:由于教师对控制学生的理念不同,从而导致不同的领导方式和课堂心理气氛。
④教师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
⑵教师的教学能力:
①教学认知能力:教师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即专业知识素养。
②教学操作能力:是教师教学课堂中的集中体现,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编写计划,选择方法,材料选择,课堂管理等。
③教学监控能力:在教学全程,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一是对象,不断进行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⑶教室的个性品质与情感投入:
研究表明,有两种人格特征对学生有显著影响:①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②教室富裕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情感投入是成为好教师的关键,不爱自己职业的人不可能成为好教师。
3、影响迁移的因素:
⑴客观因素:①学习材料的相似性。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⑵主观因素:①学习者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学习者的迁移心向。
4、迁移理论的教学应用:
⑴注重学习情境的设置。
⑵教材和学习内容的编排要合理。
⑶加强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
⑷采用比较的方法,防止负迁移。
⑸强调迁移的特征,引导学生的迁移心向。
5、比较桑代克的尝试错误学习理论和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
桑代克的基本观点:
①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兵巩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②学习过程这种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形成的。
③联结的形成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顿悟说的基本观点:
①从学习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完型。
②从学习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③刺激与反应之间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尝试错误的过程,而顿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盲目尝试错误的渐进过程,而是豁然开朗突然顿悟的结果,这种顿悟不是对个别刺激物产生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的整体理解。
6、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
⑴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①学习结果: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②学习过程:发现学习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方式。
③教学观:教学应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
⑵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学习的主要方式。
②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
③有意义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
④有意义学习的教学策略是先行组织者。
⑤有意义学习的教学原则是逐渐分化原则和整合协调原则。
7、马斯洛和罗杰斯的教育观、学习观。
⑴马斯洛的教育观与教学观:
①教育目标:追根究底就是人的自我实现。
②如何实现:
a.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
b.相信他们的潜能,关心他们的成长。
c.帮助儿童认识自己,成为自己。
d.倡导内在学习,反对外在学习。
⑵罗杰斯的教育观和学习观:
①学习观:强调意义学习,反对无意义学习。
②教学观: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将学生示威教育的中心,学校为学生而设,教师为学生而教。
③在其教育观中,对教师提出三个要求: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同情心或移情。
8、学习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的关系:
⑴内部动机,是因为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发的动机。
外部动机,是因为学习活动的外部结果而引起的动机。
⑵两者的联系:①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②内部动机转化为外部动机。
只要任务本身对于个体来讲是有趣的,那么外部的奖励对于内部动机的影响将是致命的。
9、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的关系:
⑴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是相互作用的。
①动机转化为学习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积极性就越高,学习效果越好。
②学习转化为动机学习获得成功可以大大满足人们的各种社会需要,从而产生强烈的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⑵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随着任务难度的不断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随之下降的趋势。
10、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
⑴ 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机。
⑵一般人常将自己行为成败归因于六个方面: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及其他因素。这六个原因按其性质可归入三个维度之中:
①内外源:影响活动成败的原因是**于个人主观条件还是**于外部环境。
②稳定性:影响成败的原因是否稳定。
③可控性:对影响成败的原因个人能否根据自己的意愿来控制。
11、德威克的成就目标理论:
⑴能力观:人们对于智力和能力的看法持有不同的内隐观念。
能力增长观: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可以培养和发展的。
能力实体观:认为智力或能力是天生的、固定不变的,不会随学习的进行而得到改变。
⑵成就目标可分为学习目标和成绩目标。
持能力增长观的个体追寻学习目标,力求掌握新的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持能力实体观的个体追寻成绩目标,关注自己的能力和他人的评价,希望获得对自己能力有利评价,避免消极评价。
⑶学习目标产生适应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
成绩目标引起非适应性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模式。
12、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⑴成就动机是人们咋完成任务时力求掌握成功的内部动机。
⑵成就动机分为两种:一是追求成功的动机;二是害怕或避免失败的动机。
每当一个人面临任务时,这两种动机通常是同时在起作用。前者强大,则促使人奋发向上;后者强大,则导致迟疑退缩;两种动机力量势均力敌时,便会感受到心理冲突的痛苦。
⑶成就动机的特点是用数量化形式来说明理论:t=m*p*i
13、概念的有效教学:
①用明确的语言揭示概念的本质。
②突出关键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③正例、反例、变式的应用。
④做概念关系图,形成知识体系。
⑤在实践中应用概念。
14、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区别与联系。
区别: ①功能上:前者是用于说明事物的状况、特点及关系,回答“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后者是用于发出行为的指令,解决“怎么样”的问题。
②测量方式:前者可以通过“陈述”或“告诉”的方式测量;后者只能通过观察认得行为间接测量。
③心理表征:前者主要以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后者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④激活和提取的速度:前者激活速度慢,其提取往往是一个有意识地搜寻过程;后者激活速度快,自动化提取。
⑤学习和以往的速度:前者学习速度快,遗忘也快;后者学习速度慢,遗忘也慢。
联系:①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②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新的陈述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可靠保证。
15、动作技能形成阶段及特点:
①认知阶段:忙乱紧张、动作不协调和多余动作,难以发现错误和缺点。
②联系阶段:动作之间的联系尚不紧密,紧张程度减弱,动作的相互干扰和多余动作减少,发现和矫正错误动作的能力加强。
③自动化阶段:意识的参与减少至最低限度,简章和多余动作都已消失,注意范围扩大,并能根据情景变化迅速、准确的调节动作。
16、心智技能学习理论(加里培林)
智力技能的形成是一个从外部的物质活动向内部的心理活动转化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