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练习律:练习律是指学会了的反应,经过多次重复练习后,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否则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后来桑代克发现没有奖励的练习时无效的,于是修改为只有通过奖励的练习才能增强联结。
3.效果律: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应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
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应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
4.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简单来说说是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广义上,认知结构是学生已有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及其组织。
5.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是通过榜样的示范作用,把完成某一活动所需的各种反应技能整合成完整的行为模式传递给观察者,使其获得新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6.观点采择:观点采择,经常被形象地比喻为“从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对于这一概念的定义主要有三种:rubin(1978)认为:观点采择是指个体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
selman(1980)认为:观点采择是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的能力。shantz(1983)认为:
观点采择表现为一个过程,它是一个人依据我们关于人类行为的一般知识,结合可以从直接的情景中获取的任何具体信息,对在一定情景中突出的角色特性的意义作出了猜测的过程。
7.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是一套办事的操作步骤,是关于“怎么办”的知识。
8.发现学习:就是通过学习者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
9.连续接近技术:通过不断强化有机体的一系列逐渐接近最终行为的反应来使他逐步形成这种行为。
也就是说,实验者有选择地对有机体作出的接近最终行为的各种反应给予强化,而不是等待最终期望的那种行为自然出现后才给予强化。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标行为。
10.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
11.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指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而能直接加以回忆和陈述的知识。主要是用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和状态,用于区别和辨别事物。
12.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
13.普雷马克原则:行为主义学派的术语,“更有可能发生的活动可以用来强化不太可能发生的活动”,即高概率事件可以作为低概率事件的强化物。
二.简答和论述。
1.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在教育情境下人类的学习、教育干预的效果、教学心理,以及学校组织的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重点是把心理学的理论或研究所得应用在教育上。
一)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师资水平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又包括育人素质。教育心理学是教育理论与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学习教育心理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有关教学措施的心理学依据,从而能更主动而科学地驾驭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艺术,从而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纵观国际国内成功的教育教学改革无不是心理学,而且主要是以教育心理学为支撑的。20世纪年代的涌现的世界三大教育改革家美国的布鲁纳、前苏联的赞科夫和德国的根舍因其本人就是心理学家。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利于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水平,提高教师自我教育的自觉性;有利于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搞好教书育人,并把教书育人提高到更科学的高度;并有利于教师总结工作经验,自觉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2.自我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3.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表现。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他们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self-identity),即对我是谁、我存。
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完成什么样的使命的认定。
1. 同一性迷乱。最低的发展状态,尽管与所有其他状态一样也具有适应性的方面,但只在一定条件下或许是具有适应性功能的模式。
缺乏对一系列内在价值与目标的遵从与承诺,也缺乏对于未来的探索或者探索非常肤浅。处于同一性迷乱的青少年可能表现为无忧无虑的世界主义生活方式或者空虚与不满足,也可能采取一种背叛的道路,可能作出***的行为甚至从事犯罪活动。例如由于反叛父母或无所适从而离家出走,加入犯罪团伙。
2. 同一性早闭。表现为一种高度的遵从与承诺而不做探索。
是指接受了权威人士的安排,过于迅速地解决了自我同一性危机,而没有去仔细考虑这个决定对自己是否合适。作为同一性的解决方式,同一性早闭是一种低水平的发展。同一性早闭的青少年过早地采用一套价值与目标体系,而缺少质疑与探索。
例如:刚上初中的学生就决定将来要作一名教师,就是因为她母亲、几个叔叔和阿姨都是教师,她没有仔细的考虑这个事业对她是否合适,也没有去尝试其他的选择。
3. 同一性延缓。是指延缓做出有关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性决定,如职业上的、人际间的、价值观念上的选择。
玛西娅的延缓期指的是形成同一性的过程,在做出决定前经历一段对几个可能的选择进行探索的时期,处于延缓期的个体强烈地被探索与遵从所困惑。延缓可能是逃避解决同一性危机的借口,青少年在做决定前考虑各种可能的选择,这是非常正常的,但迟迟不做决定可能会出现问题。
4.同一性获得(identity achievement)。是同一性过程的自主性解决,表现为在一段时期的探索后(延缓)一套承担责任的承诺得到整合。
成功的做出同一性的选择并在这个选择上走下去,这种类型的个体仍然会为有关同一性的问题而做内心斗争,但他们能以一种适时明确的方式做决定。
4.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论的修正和完善。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考察儿童和青少年对一系列结构化的道德情境中的事实进行判断和推理的情况。道德两难故事指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要求调查对象依据故事中的情节,在下述两者中进行选择:一是遵守规则、法律和尊重权威人物;二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采取某些与这些规则和命令相冲突的行动。
科尔伯格用道德两难故事的测试,通过研究将儿童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水平: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每个水平又包含有两个特定的道德阶段。
水平ⅰ:前习俗水平。
该水平的道德推理的特征是关注行为引起的结果,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和自身利害关系来判断是非,儿童无内在的道德标准。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适当,主要是看其能否使自己免于受罚,或让自己感到满意。这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
惩罚与服从取向和相对功利取向。
阶段1: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
以免去惩罚与服从权力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凡是造成较大损害、受到较严厉惩罚的行为都是坏的行为。反之,一种行为即使是出于恶意,但如果未被觉察或未受惩罚就不是错误的。
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偷药会被抓住,抓住后要坐牢的。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在作有关道德判断时,仍会受行为结果的驱使,但也关注互惠性的想法。也就是说,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造成他们能获得积极的东西,他们就推论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海因兹应该去偷药,谁让那个药剂师那么坏,便宜一点不就好了吗,或者认为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海因兹的妻子吃了药后病好了,海因兹会为此感觉好受些。
水平ⅱ:习俗水平。
当儿童的道德发展经历第水平ⅱ时,关注和考虑他人的情况增加了。现在儿童不再根据直接的具体结果来看待道德,而是考虑到更多的社会性因素来作出道德问题的决定。这些社会因素包括他人的认可、家庭的忠诚、遵守法律和社会秩序。
以满足社会**与期望、遵循现行的社会准则和习俗、受到赞扬等做为道德判断的依据。处于习俗水平的个体内化了社会规则或习俗。该水平的道德推理包括两个阶段:
寻求认可取向和遵守法规取向。
阶段3: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在处于本阶段的个人看来,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取悦他人。个人愿意按照大家对自己的期望去行动,希望通过“做好人”来寻求认可。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药剂师会对他生气。
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做一个好丈夫就应该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如果不这样做,结果妻子死了,别人会骂他见死不救,没有良心。
阶段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在本阶段,社会规范和法律代替了同伴群体的规范。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根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尊重权威,尽个人的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在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认为,海因兹的行为是错误的,因为偷窃违反了法律。
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如果人人都违法偷东西,社会就会变乱的。
水平ⅲ:后习俗水平
能够依据自己选定并遵循的伦理原则和价值观进行道德判断,认为不违背多数人的意愿、不损害多数人的幸福、不违背普遍的道德原则的行为就是最好的行为。处于后习俗水平的个人,已经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达到完全自律的境界。该水平由两个阶段组成:
社会契约取向和普遍伦理取向。
阶段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在处于此阶段的个体眼中,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也是可以改变的。人人都有遵守法律的义务,但如果法律以牺牲人类权利和尊严为代价,则应该予以修改完善。该阶段的个体更多关注个人的生命、自由和尊严。
海因兹应该去偷药,因为他妻子生存的权利比制裁偷窃的法律更重要。海因兹不应该去偷药,因为他剥夺了药剂师谋生的权利,既而剥夺了他的尊严。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