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5 16:25:28 阅读 3758

三、简答题。

1.简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和控制。

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

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学习与教育的要素,学习与教育的过程。

学习与教学要素:

学生(是主体。包括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

教师(是关键);教学内容(是传递信息的主要部分);

教学**(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

教学环境(是接触社会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

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学。

习过程;(是核心内容)教学过程;

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学习与教学过程中)

3.简述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

2)意义记忆能力不断提高。

3)抽象记忆发展快。

4.简述如何指导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

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从形式上分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从内容上分为:生理的我、心理的我、社会的我;

从自我观念上分为:现实的我、投射的我、理想的我。

自我意识的发展:

出现:儿童岁左右;

加速发展:小学;

突变时期:青少年时期。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5.简述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主要区别。

1)人类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2)人类的学习是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3)人类的学习是社会活动中,通过以语言为中介来实现的。

6.什么是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请各举一例说明。

1)正强化---在行为之后,伴随一种积极刺激。正强化的功能是增加行为出现的次数。奖励有利的行为。

例:工厂里做工,做的越多,奖金越高。

2)负强化---当管理者期望的行为不出现时,就实施某种消极刺激,直到所期望的行为出现,才撤销这种消极刺激,即行为伴随着不良结果的去除。

负强化的功能也是增加行为出现的次数。消除不良行为,鼓励有利的行为。

例:工厂里的女工做工的时候聊天,声音很大,不利于工作效率,工厂设置分贝器,达到一定分贝报警器就响,响声刺耳,就会迫使女工停止讲话,提高工作效率。

老师举的例子,我考试的时候考到了,没答出来,所以现在记得特别的牢)

3)惩罚---是指在行为之后伴随一种消极刺激,如批评、撤职、降薪、开除等。

惩罚的功能是减少行为出现的次数。

惩罚不良行为。

例:批评、撤职、降薪、开除等。

7.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主要表现为:

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8.简述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

激发和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策略:

1)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通过要求学生形成适当的预期来实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通过提供挑战性任务来实现。

2)设置合理的目标;

具体的、短期内能实现的、中难度的目标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动机;

对学习目标达到与否的反馈或评价有助于激发动机。

3)进行归因训练;

教师帮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对于低成就的学生,还必须教授他们有效的学习方法。

9.简述影响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学习材料、学习目标与过程、学习情境)

2)原有认知结构(相应的背景水平、原经验的组织性、相应的认知技能和策略)

3)学习定势(先于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也叫心向。

10.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1)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

2)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背诵)

11.简述课堂上有效概括的方法。

1)好正、反例证;

2)正确运用变式、

3)科学地进行比较(同类和异类比较)、

4)启发学生自觉地进行概括。

12.技能的本质是什么,它与知识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符合法则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系列动作或心智活动方式。

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在人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2)知识学习所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及怎么样(陈述性知识)、做什么及怎么做(程序性知识)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

技能学习所要解决的是完成活动要求的动作会不会及熟练不熟练的问题,即会不会做及做得怎么样的问题。

3)知识和技能联系紧密,广义的知识将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也包含其中,泛指人们所获得的经验,技能的获得要以知识获得为基础。

13、有效的操作技能的模仿和学习应当遵循哪些条件?

1)模仿和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

2)练习方式上,做到各种方法综合使用;

3)练习的次数和时间分配应当合理;

4)练习中要及时反馈;

5)注意克服练习中的“高原现象”。

14、心智技能的原型内化阶段的教学要求有哪些?

在原型定向阶段,教师必须要做到:

1)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的结构。

2)要使学生了解围绕着各个动作的结构而形成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4)教师的示范要正确,讲解要确切,动作指令要明确。

5)教师可以用复述动作要领的方法来检查原型定向的学习成效。

15、简述学习策略的特征及其意义。

特征:1).是学习者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积极主动地使用的;

2).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3).有对学习过程的调控;

4).是学习者制定的学习计划,由规则和技能构成。

意义:1).可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2).能更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

3).谢谢策略的训练和培养更加符合使学生学会学习的目标,有利于更好的适应发展。

16、简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使用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1)必须能激发学习策略的认识需要;

2)能提供学习策略的具体详尽步骤;

3)要依据每种策略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使学生形成概括性的认识;

4)使学习者明确策略的使用条件;

5)要求学习者评价策略的有效性。

17、简述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的异同。

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学习某一具体知识时采用的技能或手段,也就是学习者用于对信息的接受、加工、编码、储存、提取、运用等认知过程中的具体方法或技能。

学习方法与学习策略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

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知识和技能基础,是学习策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学习策略是有效地使用学习方法,它要借助学习方法表现出来,脱离具体学习方法的学习策略是空洞的。

只有经过学习者整体策划、综合分析以后选用的学习方法才具有策略性。

18、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19、简述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创造性与智力相对独立又有关联的非线性关系。两者的关系可以具体表述如下:

1)低智商者不可能具有创造性;

2)高智商者可能高创造性,也有可能低创造性;

3)低创造性者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

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表明:高智商虽然非高创造者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20、简述创造性的思维策略训练。

1)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发散思维训练。

3)学会容忍模糊性。

4)推测与假设训练。

5)自我设计训练。

6)头脑风暴训练。

21..简述态度的内涵。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1)态度是一种主体指向于客体的心理倾向;

2)态度是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22.简述态度的结构。

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

23.简述品德的内涵。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1)品德形成的后天性;

2)品德内容的社会性。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于个体的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

3)品德结构的相对稳定性;

4)品德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

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一致性:二者实质是相同的,其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构成。

区别:1、二者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大,而只有涉及道德规范的那部分稳定的态度才能称为品德)。

2、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提出因内化水平不同,态度会依次发生“接受”、“反应”“评价”“组织”、“性格化”)。

25.什么是品德,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品德与道德的主要区别表现在:

1)道德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它反映整个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全面而又完整;

品德则是依赖于某一个体而存在的一种个体现象,它反映部分社会生活的要求,它的内容并不全面;

2)道德的发展完全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它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对象,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还要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它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26.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表明,若家庭教养方式是民主、信任、容忍,则有助于儿童的优良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若家长对待子女过分严格或放任,则孩子更容易产生不良的、敌对的行为;

2)社会风气。社会风气由社会**、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各种榜样的作用等构成。

社会上的良好与不良的风气都有可能影响其道德信念与道德价值观的形成,这也使德育工作难度加大;

3)学校及学校教育;

4)同伴群体。

个体的态度与道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们所归属的同伴群体的行为准则和风气影响。

27.简述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2)态度定势。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3)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已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度,取决于已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