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5 16:11:28 阅读 6649

了解: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

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二、简述关键期。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指某些行为或心理机能在发展的某一特定时期,在适当的条件下才会出现,如果错过了这个是**是缺乏必要的恰当条件,这种行为或技能就会难以产生甚至永远不会产生,并将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难以挽回的影响。(狼孩)但是,与动物完全依赖本能的学习不同,人类的行为学习即使错过的关键期,有的能力经过补偿学习仍可能获得,只是难度加大。三、简述苛勒的完型—顿悟说。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真正的问题解决行为,通常是一个顿悟的过程。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都是由于对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型”来实现的。完形就是“格式塔”,是一种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心理结构,是对事物关系的整体认知。

四、简述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托尔曼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动物在未获得强化之前学习已经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托尔曼称之为潜伏学习。在托尔曼的理论中,行为不是受行为的直接结果支配,而是受预期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支配。

学习是有目的的行为,而不是盲目的,是在预期的指导下逐渐形成相应的认知结构。理解:

一、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理解。

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准确地了解、理解学生发生的种种问题,它可以帮助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学科认识。

2、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专业基础。

作为一名教师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能教什么?第二个是你准备如何教?教育心理学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形成品德的心理规律。3、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一位成功的教育工作者,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心理学规律进行工作。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教育心理学来自实践,又可指导实践,他与教育的经验互为基础。经验证明,学校教改和教研以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突破口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二、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

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有其优势、长处,也存在其劣势、不足,既有有利于学习的一面,又有阻碍学习的一面。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应包括:1、要采用与学习者认知风格相一致的教学策略,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获得,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同时应针对认知风格的不足进行有意识的弥补性教学,以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

2、应该根据学生认知方式设计教学对策。

三、简述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规律1、获得与消退。

获得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使条件刺激获得信号意义的过程,即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消退指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出现,但没有无条件刺激相伴随,使条件刺激失去信号意义的过程。2、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刺激的泛化指在条件反应建立初期,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也能诱发条件反应。与泛化相反,刺激的分化指只对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而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其他刺激不与反应。

四、简述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1、效果律。

效果律,即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的加强或减弱受反应之后的效果支配。如果反应之后得到了满意的效果,那么联结就会加强;如果反应之后没有得到满意的结果,那么联接就会减弱。这就意味着,个体当前行为的结果对决定未来的行为起着关键作用。

2、练习律。

练习律由使用律和失用律组成。使用律是指一个已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若加以练习应用,则联接就会增强;失用律则是若不予使用,联结就会削弱。3、准备律。

准备律可以看做是尝试错误说的动机原则。个体是否对刺激作出反应,或者说是否发生刺激反应联结,与个体事先是否处于准备状态有关。五、简述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凡是能够提高反应概率或者反应发生可能性的手段,可以称为强化。强化又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所谓正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是同类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增加。

所谓负强化,是指个体在作出某种反应后,消除某种厌恶的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境,从而使同类反应在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增加。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目的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六、简述强化理论在学习中的应用。

1、强化的应用。

强化理论认为行为会随着其后的及时的结果而变化。愉快的结果称为强化物,不愉快的结果称为惩罚物。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奖励时,应注意避免外部奖励对内部兴趣的破坏。2、惩罚的应用。

惩罚是为了减少学生某种行为出现的频率。研究者在是否给予惩罚,何时给予惩罚以及如何给予惩罚方面存在一定争议。惩罚的运用应该及时,即在学生做出某种行为之后,立即给予惩罚。

惩罚紧紧跟在错误行为之后,与错误行为之间建立联结。在惩罚时,最好选择一定的替代反应进行强化,即指出正确的行为方式,在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后给予强化。

七、简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的性质一方面决定着学习的方向和进程,另一方面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在一般情况下是一致的。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着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不太一致的情况,学习动机强、短期内学习效果弱,或学习动机弱、学习效果却较好的情况都是存在的。这是由于动机与效果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人的行为除了受动机的控制与调节外,还受其它主客观方面一系列的因素影响。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却不是唯一的条件。

八、简述需要层次理论的优点与不足。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它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做了系统的**,这对进一步研究这一重大问题、建立科学理论具有积极意义。

但这一理论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第。

一、最初马斯洛的理论机械性很强,后来论述并非那样刻板,但总的来说,是机械地满足上升的层次理论;第。

二、马斯洛的自我实现途径的脱离社会实践的、封闭的方式;第。

三、他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假设性质,缺乏客观测量指标,是抽象地谈论人的需要和自我实现。九、形式训练说的基本观点。

形式训练说主张迁移要经历一个“形式训练”过程才能产生,其代表人物是18世纪德国心理学家沃尔夫。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乃是官能心理学。从形式训练的观点来看,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而且,迁移的产生将是自动的。它认为学习的内容不甚重要,重要的是所学习的东西的难度和训练价值。十、概括说的基本观点。

概括说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的学习迁移理论。贾德认为,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概括说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

该理论倾向于把两个情景之间的相同要素的重要性减到最低限度,而突出强调概括化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知识概括化的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就越大。十。

一、简述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作识记材料,研究了遗忘进程和规律,得到遗忘曲线。他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20分钟后的遗忘率为42%,一天之后的遗忘率为66%。

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十。二、简述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关系。

1、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区别。

活动对象不同。操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的范畴,其活动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表现为外在的显而易见的操作;心智技能的活动对象是头脑中的映像,具有隐藏性。②活动结构不同。

操作技能是系列动作的连锁,不可省略;心智技能是借助内部语言实现的,可以高度省略和简缩。③活动要求不同。操作技能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一套刺激反应联结;心智技能要求学习者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2、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的联系。

一方面,操作技能通常是心智技能学习的最初依据。另一方面,心智技能往往又是外部操作技能的支配者和调节者。

十。三、人的品德发展一直是协调的,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各种成分之间是协调的,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与道德情感的发展是协调的、一致的。年龄越小,各成分之间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言与行之间、行为与动机之间逐渐出现矛盾和不一致的情况。

十。四、学校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一定是消极作用,这种说法对吗?

不对。非正式群体对于实现正式群体的目标可能有积极作用,也可能有消极作用。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

管理班级必须注意协调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关系。

掌握:一、认知发展与教学的辩证关系。

1、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强调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对学习的制约性,认为它不仅制约着学习内容的深浅,还制约着学习方法的选择。因此,在学校教学中,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该研究如何适应学生的智力发展阶段,并提出适当的目标。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医方面一句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另一方面应通过精心组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3、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即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他指出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已经达到的水平,更应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和正在发展的过程。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儿童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

二、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

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有那种具有较高概括性、包容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编排的标准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结构化指教材内容的各构成要素具有科学的、合理的逻辑联系,能体现事物的各种内在关系。一体化指教材的各构成要素能整合为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

网络化是一体化的引申,指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3、改进教材呈现方式,促进迁移①从一般到个别,渐近分化(三角形)②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数学是基础)③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学生只有掌握了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把所学知识技能顺利地进行应用,促进更广泛更一般的迁移。

三、运用信息加工原理,如何促进知识的获得和保持1、信息加工学习原理。

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联系时,有意义的学习才能发生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各种基本的心理过程③学生的学习材料要在工作记忆的容量限度内④学习是一个主动的、由目标所引导的过程。

将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联系起来可以优化知识的获得和应用⑥及时的复习和必要的练习将减少遗忘的可能性2、促进知识获得和保持的方法。

明确知识学习的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②在学习活动与使用知识的条件之间建立联系③深度加工学习材料④进行组块化编码⑤合理安排练习和复习。

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①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

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③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①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②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4、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