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题库

发布 2022-10-15 08:13:28 阅读 8321

1.实验法: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有目的的给被试者某种刺激,以引发他的某种行为反应,从而加以研究,找出某种心理活动的规律,或者说找出事物的某种因果联系,这种方法叫实验法。

2.注意的过滤器说的观点:一种称为过滤器的注意理论认为,有机体有着许多彼此分离着的神经通道。它们对于外界来的各种各样的刺激进行着筛选,即把无关紧要的信息过滤掉(或堵塞住),以免大脑负担过重。

因为,大脑的信息加工容量是有限的。这种理论的要点,就是把注意看成一种信息的过滤器。

3.注意在加工信息过程中的作用:

1)集中指向特定对象。

2)保持作用。

3)某种调节与监督作用。

4.吸引力是广告成功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5.注意分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6.注意的一般动机:具有某些特性的信息更易支配着大众的注意。这些特性是信息的有用性、支持性、刺激性、趣味性(娱乐性)

7.适应水平理论:有机体对刺激的反应与适应的基础水平有关,或者说,对刺激作判断时会有一个参照点。该参照点受。

1)注意集中的焦点刺激。

2)背景刺激。

3)有机体的内部活动。

8.刺激的因素涉及刺激的许多纬度如大小与强度、新颖性、颜色、位置、变化与活动、形状等。

9.定向活动:鉴于始发的悬念广告信息十分有限,根本不足以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就形成了一种动机,趋向于对该系列的下一次广告。这就是所说的定向活动。

10.感觉:当她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大脑中对特定对象的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就是感觉。

11.泛化:当受试者学会对某个刺激作特定反应时,这种反应不仅可以由原有的刺激所引起,而且还可以由类似的刺激所引起。这种现象称作条件反射的泛化。

12.分化:条件反射的泛化,指的是学习者对不同的类似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而条件反射的分化,则是对不同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13.广告重复的积极作用:

1)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可以通过不断重复该商标商品的广告逐渐形成,只要该商品的特性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在大众不太熟悉商品的场合下,比如一个新产品的出台,频率高的广告不仅强化大众对它的学习过程,而且高频率本身就可能成为该商标的一个优势指标。

3)对于著名的品牌,广告的重复作用主要是防御性的,即旨在巩固消费大众已经建立了的重复购买习惯即认牌购买。

14.广告重复的消极作用:

1)过度重复鉴于没有新内容而导致厌倦的产生。

2)随着重复次数继续增加以至于把认知活动转移到其他的无关信息。其结果难以产生态度改变,甚至导致消极态度。

15.记忆系统有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

16.如何提高记忆的信息量?

1) 把信息编成组块。

2)增加对象的维度。

3)巧用汉语特点组织编码。

4)编辑广告信息的记忆点。

5)注意视觉记忆优势。

17.表象:对过去感知的对象在头脑中再现出来,成为表象或记忆表象。

18.想象:对这些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的形象。这种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称为想象。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有意想象按其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分为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

19.如何创造新形象?

1) 利用原型启发,创造新形象。

2)把有关各个成分联合成为完整的新形象。

3)把不同对象中部分形象黏和成新形象。

4)突出对象的某种性质或它与其它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创造新形象。

20.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的差别?

对于广告设计者来说,所构思的新形象是创造想象。而对于广告接受者来说,依据广告作品中的描述或图示,在脑中再造设计者所构思的形象,则是再造想象。两者在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别。

21.学习广告心理学的含义:

1)广告说服需要把握机会消费者心理行为特征:a卖点与消费者的价值观b消费者与厂家在商品关注特性上的差异。

2)广告传播依赖心理学法则。

3)准确的了解心理法则需要用科学方法。

22.心理:

1)心理是脑的活动的产物(即脑的功能)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23.心理研究的范围:

1)心理过程(伴随注意的心理特性):认识、情感、意志。

2)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性格、能力、气质)

24.2024年美国盖尔关于消费者对广告商品的态度与看法的调查研究是广告心理的最早工作。

25.2024年《广告理论》的出版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

26.知觉的恒常性:在照度、距离和位置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对物体的知觉仍保持不变的趋势。知觉的这种不变性,称为知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对于橱窗设计具有积极意义:明度恒常性为处理对象与背景照明提供了适宜的依据;大小恒常性可以更好地把握对象对周围景物的关系。

27.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对象歪曲的知觉。

28.经典条件反射的结论:不仅暂时联系的形成依赖于强化,而且它的巩固亦依赖于强化。随着没有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一次一次的出现,即试验次数的增多,便逐渐减少直至消失(消退率).

29.经典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1) 前者包含一种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或业已巩固的条件反射,后者无需先前的刺激一反应联系,学习者必须发现适当的反应;

2)前者条件反射是自动实现的没有被试者的觉察和合作;后者的被试者所做的反应活动,即是偶然的,也是会意识到的;

3)前者的结果不依赖于学习者的活动,后者的结果依赖于学习者的活动。

4)前者包含思想、感情、爱好等的发展和变化,后者包含指向目标活动的变化。

30.习得的特点:

1)泛化。2)分化。

3)学习率。

31.联觉:是由一种已经产生的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32.联想: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有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人们把它叫做联想。

33.联想的四大定律:接近律、对比律、因果律、类似律。

34.定向兴趣受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因素所制约。

35.认知:是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又称认识。包括知觉、主义、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认知策略包括组织策略(系列广告、“悬念”广告、组块、高级统领者、类比、境联)和视觉策略(镶嵌、对比、转换、特征展露)

36.广告对消费行为的作用:

1)广告是一种诱因。

2)广告是提供商品信息的重要途径。

37.访谈法:是通过访谈者和受访者的交谈,了解受访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态度等的方法。分为结构式访谈和无结构式访谈。

38.问卷是一套让受测者回答的题目,以及使用这套问卷的说明,说明包括施测的调件、指导语和记分的规则。把问卷交给受测者,让受测者回答,通过对答卷的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结论的方法,称为问卷法。

39.问卷法制定具体细目的要求:

1)明确且易理解。

2)提问不可带有暗示。

3)避免使用贬词提问。

4)在内容上不应有涉及社会不容忍和隐私的细目。

40.提问的方式有开放式和封闭式。

41.态度的功能:

1)调节的功能。

2)自我防卫的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知识功能

42.elm模型的基本原则:不同的说服方法依赖于对传播信息作精细加工的可能性高低。当精细加工的可能性是高时,说服的中枢路径特别有效;而当这种可能性是低时,则边缘的路径有效。

43.若缺乏信息加工的动机和能力,精细加工信息的可能性就减少,而转入到依赖边缘线索,获得态度的变化。两条说服路径的效果由两点重要区别:

1)中枢路径所引起的态度变化比边缘路径要持久。

2)中枢路径所形成的态度可能比边缘路径**后来的行为更好。

44.2024年霍夫兰德和詹尼斯提出了一种基于信息传播过程的说服或态度改变的模型。

说服模型的每个环节,都表明了所关联的重要因素。

1)传递者或信息源涉及的问题是,它是否从自己所维护的看法中得到个人的好处。客观性或无私心成为可信的基本条件。

2)意见传播,也就是进行说服。主要取决于信息的本身,但传播方式方法对说服效果亦有影响。

3)接受者是被说服的对象。中心问题是信念和人格(人性)。

4)情境因素对说服过程的影响主要涉及警告与分心。

45.广告成为诱因的因素:

1)广告信息本身与消费者的潜在需要有关。

2)广告信息源有较高的可信度。

3)广告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4)激化广告气氛或情境。

46.在对广告情感反应的模型中,情感的影响有:

1)能影响认知的反应。

2)同特定商标联系起来。

3)由广告引起的情感,继而又导致对该广告的态度。

4)情感的作用还可以转化到使用的体验。

47.在广告中常见的情感维度:美感、亲热感、幽默感和惧怕感。

48.广告的情感迁移有两类:

1)让**者对当前广告画面中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联想)

2) 广告的移情是让**者回忆起先前有过的体验。

49.幽默广告隐含一定的危险性。

1)较少有说服力。

2)应该严肃对待的事情当儿戏。

50.惧怕诉求广告的有效性紧紧地取决于诉求的适宜强度。

51.网络理论模型的分析对广告的情感诉求的重要提示:

1)在实际中,没有纯情感诉求的东西。

2)情感诉求的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关于各种物质手段效果的考虑上,而必须考虑其信息如何激发特定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反应,必定通现有产品有关的概念连结。

52.广告元素的情感因素:颜色、插图、标题、文稿、广告歌等。

53.广告对受众的作用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分成到达、认知、态度、行动、反馈几个阶段。

54.广告效果:对其目标受众所产生的影响。包括。

1)广告心理效果:广告呈现后使受众产生的各种心理效应,有感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情感及态度、动。

机、行为等,使广告效果最核心的部分。

2)广告经济效果:广告销售效果,基于广告活动而导致的企业产品销售及利润的变化,还包括由此引发的相关市场中经济活动的变化。

3)广告社会效果:广告对整个社会的文化、伦理道德、价值趋向等方面的影响。

广告效果分为即时性反应和延时效果。

55.广告效果的特征:复合型、累积性。

56.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儿童对广告的注意越来越少;对广告的销售、劝说意图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对广告的信任程度也逐渐降低。

57.广告对儿童的影响:

1)能引起儿童直接对广告产品的购买行为。

2)加剧儿童对父母的购买要求。

3)增强儿童对日后才能用到的物品的好感。

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复习提纲

广告心理学复习提纲。一 简答题 1.广告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答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即人在心理活动中所具有的特征性现象。它是人们时刻都在产生着的,它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心理现象被认为有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

广告心理学

1903年 广告理论 的出版,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同时亦被看成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奥格威 在广告的活动中,消费者是我们的上帝,而消费者的心理则是上帝中的上帝。商业广告的目的,是要向目标消费者传递有关商品的信息 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品牌态度并最终导致购买行为。广告说服需要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1...

广告心理学

态度是个体以特定方式对待人 物 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如何影响受众态度的形成?一般来说,态度是由情感 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观念 和知觉方面的特性 态度的情感成分表达了受众对具体对象的好恶。情感的强度实质上决定了态度的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