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心理学

发布 2022-10-15 07:36:28 阅读 9153

态度是个体以特定方式对待人、物、思想观念的一种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可能是正向的,也可能是负向的。

如何影响受众态度的形成?

一般来说,态度是由情感、认知和行为构成的综合体。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观念、**和知觉方面的特性 。态度的情感成分表达了受众对具体对象的好恶。

情感的强度实质上决定了态度的强度。态度的行为倾向指的是看过广告之后产生的购买意向。购买意向与购买行为的发生具有密切的关系。

态度的改变

态度的改变可以通过调整态度的3个组成成分来进行:

改变情感成分

情感会影响判断和行为。因此,受众对产品的喜爱会增加其对产品的正面信念。一旦对该类产品产生需要,这些正面信念就会引起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改变行为成分

消费者的购买或者消费行为可以先于认知和情感的发展。在改变情感或者认知之前改变行为,主要是以操作性条件反射为基础。

改变认知成分

改**度的一个常用策略和方法就是改**度中的认知成分。这种做法的理论基础是影响认知可以改变情感和行为。

如何增加广告的说服力

1、提高信息源的可信度

同样的信息经由不同的信息源传递,效果大不相同,因此信息源十分重要。当消费者认为信息的**高度可靠时,营销活动就比较容易影响消费者的态度。那些既有专业特长,又没有明显误导动机的人,是很有影响力的信息源。

2、 提供双面信息

双面信息就是产品好的方面和不好的方面兼有的信息。而单面信息指的是产品好的方面、产品的优势等。对于改变那些已有的强烈态度,双面信息往往比单面信息更有效。

而且双面信息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消费者特别有效,单面信息则在巩固已有态度方面比较有效。

3、给消费者以积极的情感体验

情感作用的直接效果是减少广告的强加印象。能激起温馨情感的广告能引起人的一种生理性反应,比中性广告更能获得消费者喜爱,并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更积极的态度。

动机间的冲突。

动机间的冲突有以下4种表现形式:

双趋式冲突指个体同时面对两个有吸引力的目标,但由于种种原因只能够择其一,这时候在心理上形成的冲突叫做双趋式冲突。双避式冲突指的是面临两个都想回避的情境,但却只能回避其一。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两害相权取其轻”。

趋避式冲突指个体面临的是一个积极条件与消极条件并存的情境。这时内心的冲突就是趋避式冲突。双重趋避式冲突指的是个体面临的两个目标都各有利弊。,从而造成的内心冲突。

个体的需要、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个体由于接受到来自外界或是自身内部的刺激,从而产生某种需要。这种需要使个体处于心理的紧张状态。由于学习和认知过程的提示,个体意识到什么对象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形成推动个体行动去获取目标物满足需要的动力,也就是动机,然后实现指向该目标对象的行为。

达到目标后,需要得到满足,紧张状态得以缓解或消除,恢复平衡。当新的需要出现后,这个过程又开始进行,产生新的动机和行为,如此循环往复。

低幼龄儿童在广告传播中扮演的角色。

学龄前儿童最初是在襁褓中被动地跟着父母一起看电视广告的。逐渐地,他们学会了能够主动**变化无穷的电视广告画面。在学龄前这一阶段,随着儿童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他们从鹦鹉学舌地念着一些广告词和广告品牌名字开始,逐步学会了复述广告语,如由简单地念“脑白金”,到完整地复述“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不过,此时,广告还不大会引起他们对广告产品的占有欲,也很难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行为。但是,他们善于鹦鹉学舌的结果会导致其父母亲或看护人增加了对品牌名称和某些广告词的记忆。换言之,学龄前儿童常常会充当广告传播的“二级传播”者,为广告主做免费广告。

到了小学期,儿童已经学会了自己到商店买东西,并拥有**给的少量自己可以支配的零花钱。这时广告效应在他们身上的表现是多方面的。第一,广告可能诱使他们把零花钱、甚至包括给他们买学习用品的钱花在买巧克力、qq糖、**形象或小玩具上,即直接导致他们的消费行为。

第二,比起学龄前儿童来说,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电视、广播广告中使用的一些歌谣、顺口溜、广告口号以及品牌名称,很容易被他们记住并脱口而出。因此,一些有特色的广告词和广告歌谣,常常可从小学生口中听到。所以说,他们是更优秀的“二级传播”者。

第三,广告中,特别是电视广告中儿童喜欢的玩具、食品,有时会引起他们的占有欲,并促使他们进一步向家长提出要求。许多家长尽管也认识到长期无条件地满足小孩子的要求是不合适的,但在这些“小皇帝”不是特别离谱的要求面前,他们常常最终还是妥协。

感觉是我们与生活于其中的这个世界发生联系的第一步。感觉就是我们的大脑对这些直接作用于我们感觉器官的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阈限是指能持续地引起感觉器官反应的最小的刺激量。在这个刺激量以上的刺激都能引起反应,而低于此值的刺激就不能引起感觉器官的反应,或不能持续地引起反应。

绝对阈限:那种可被感受器觉察到的最小刺激值,叫做绝对阈限;

上阈限:可被感受器觉察到的最大刺激值,称为上阈限。而超过上阈限的刺激会导致正常的该种感觉消失,而代之以不舒服的感觉。

差别阈限:人们对于超出阈限值的刺激能觉察到它的存在。可是,对于阈限上的任何变化或差别,却不一定都能察觉或者分辨出来。这说明人的感觉存在着差别阈限。

所谓差别阈限指的是最小可觉察的刺激差异量。简称为最小可觉差(jnd)。

阈下知觉。感觉阈限是人体感受器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一般来说,超过阈限的刺激就可以被觉察到。

但低于阈限的刺激是否就绝对不会对感受器发生作用?研究表明并非如此,大量事实证明,感觉器官对阈下刺激尽管不能辨别,但无意识的反应是存在的。我们把高于或低于阈限的刺激称为阈上刺激或阈下刺激。

通常的广告基本上都是阈上刺激。因为只有阈上刺激,人们才可能看见它或听见它。相反,对于阈下刺激人们则觉察不到,但是,却仍然会有反应。

这种情况称为阈下知觉。这种情况与人脑对外部信息的处理机制有关,阈下知觉其实就是未能被投射到意识中的知觉,但它在无意识中仍能产生一定的作用。

知觉形成三个阶段:

消费者知觉的能动性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对于商品及广告信息的选择、组织和解释。

我们把个体对某些对象或对象的某个(或某些)属性知觉,而不对另一些对象及其部分属性知觉,叫做知觉的选择性。

研究表明,人在面对一个知觉对象时,首先是对各种感观所获得的感觉信息,按照一定的途径、规则进行选择,滤掉次要信息,保留重要信息。然后对所选择的这些不同性质的、离散的信息进行整合,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觉形象。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知觉组织。

当离散的感觉信息被组成一个整体的模式之后,该模式同过去经验中的类似物作比较,进而推得意义。这种从感觉信息组织后的模式中推得意义,就是对刺激的解释。它紧紧地依赖于个体先前的经验、动机、情绪、态度等个体因素。

知觉选择的心理机制。

知觉选择的心理机制主要有三个:知觉超负荷、选择的感受性和知觉防御。

知觉超负荷知觉超负荷是指外来刺激超出消费者在正常情况下所能接受的能力限度时,一部分刺激受到心理上的排斥而不被注意到。

选择的感受性选择的感受性是指个体对自认为有价值的或有兴趣的刺激表现出较高的感受性,知觉得更加清晰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消费市场领域最容易出现。

知觉防御知觉防御是指消费者对造成恐怖或者某种威胁感的刺激倾向于回避、阻滞或反应迟缓。有一项研究表明,消费者在刹那间感知到的是那些对自身有价值的对象,而对恐惧性的对象则大多视而不见。

主观要素在知觉三阶段中的作用、

在这样的知觉过程中,人们总是优先知觉对自己的“解释”有利的信息。这些就构成了影响消费者知觉的主观因素:

需要倾向人们倾向于觉察到他们需要或向往的事物,需要的强度越大,忽视环境中无关刺激的倾向也越大。这说明,与自己的需要和兴趣有关联的刺激会使意识水平提高,而与这些需要无关的刺激会使意识水平下降。

期望心理人们经常看的是自己期望看到的东西,而这些期望看到的东西总是建立在熟悉的基础上,建立在先前经验或预先定势的基础上。

兴趣特点除了需要和期望,消费者的兴趣也是影响广告知觉选择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表现出迅速知觉并深入观察,仔细研究的倾向,而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事物,则通常会视而不见。

知觉的组织原则。

接近性在空间上,彼此接近的或靠近的刺激物容易归成彼此不同的组。

相似性彼此类似的元素,如在形状上、颜色上、方位上或其它维度上的类似,则倾向于归为一类。

连续性指视觉对象的内在连贯特性。

封闭性对于不完全的刺激,知觉倾向于将它充满与完善。这是过去经验对当前知觉作用的一种表现,即部分刺激作用于感官时,人脑中存贮的信息能够补充该事物的其它部分刺激的信息,以产生一种完形。

广告注意。注意是心理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根据引起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广告的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往往是由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所引起的。它表现为在这种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会不由自主地立刻把感觉器官朝向这种刺激物并试图认识它。

广告能否引起受众的无意注意,和广告刺激与广告受众当时的主观状态都有关系。

广告能否引起受众的无意注意,和广告刺激与广告受众当时的主观状态都有关系。1、刺激物的强度。这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原因。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形状、大小、颜色、持续时间等方面与其它刺激物存在显著差别,构成鲜明对比时,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活动的刺激物、变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动、无变化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注意。4、刺激物的新奇性。新奇的东西很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而刻板的、千篇一律的、多次重复的东西就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引起广告无意注意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众对事物的需要、兴趣和态度。凡是能满足人的需要(不论是机体的、物质的需要或是精神的、文化的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2、受众当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

受众接受广告时的情绪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无意注意。

广告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主动地服从于一定活动任务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识的自觉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有两个显著的特征:

一是目的性。它要注意什么,不是由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来决定,而是由预先提出来的、拟定的任务来决定;二是意志性。为了实现目的任务,就要排除干扰,克服各种困难,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因此,有意注意有时也被称为主动的注意、意志的注意。

广告需求调动机制。

情感是人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以及生命历程中的遭遇的一种反应形式,它是一种带有特殊色彩并伴随着生理变化的体验。它直接**于人对事物能否满足自己需要的判断。

广告心理学广告心理学复习提纲

广告心理学复习提纲。一 简答题 1.广告心理学中所研究的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答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即人在心理活动中所具有的特征性现象。它是人们时刻都在产生着的,它存在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心理现象被认为有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其中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 知觉 记忆 想象 ...

广告心理学

1903年 广告理论 的出版,标志着广告心理学的诞生,同时亦被看成消费者心理学的形成。奥格威 在广告的活动中,消费者是我们的上帝,而消费者的心理则是上帝中的上帝。商业广告的目的,是要向目标消费者传递有关商品的信息 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品牌态度并最终导致购买行为。广告说服需要把握消费者的心理行为特征。1...

广告心理学

一 广告心理学 广告心理学是研究参加广告传播活动的人在广告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二 广告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a 观察法b 调查法c 投射法 投射法是心理学研究方法之一,用来 消费者潜在的动机和情感,消费者首先接受一个可用多种方法解释的模糊刺激,在其作出反应时,通常会把自己隐藏起来的需要 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