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解题专题研

发布 2022-10-12 14:49:28 阅读 8867

平均数问题是一类常见的数学问题。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理解平均数问题的数量关系:平均数=各个数据的和÷数据的个数。

例1.王芳期中考试语文得89分,数学成绩比语文成绩少4分。如果语文,数学和英语这3门功课的平均成绩要达到90分,英语要考多少分?

分析:可以先求出3门功课的平均成绩达到90分时,总成绩是多少;再把语文和数学成绩的和计算出来,就可以求出英语要考多少分。

解:90×3-(89+89-4)=270-174=96(分)

答:英语要考96分。

例2.有5个数,它们的平均数是138。如果再添上2个数240和190,那么这些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分析1:要求平均数就要知道各个数的和与数的个数。先算出5个数的和,再算出7个数的和,然后根据数量关系进行计算。

解1:(138×5+240+190)÷(5+2)=1120÷7=160

分析2:假设这7个数的平均数是138,那么先算出240和190分别比这个假设平均数多多少,把多的数的和除以7再加假设平均数就可以。

解2:138+[(240-138)+(190-138)]÷7=138+22=160

答:这些数的平均数是160。

在题目内容中含有药水、盐水、酒精等,涉及它们的浓度及其计算的问题,叫做浓度问题。浓度问题的数量关系是:

浓度=溶质重量÷溶液重量×100%=溶质重量÷(溶质重量+溶剂重量)×100%

浓度问题实际就是百分数的应用问题。

例1.实验室有一空水槽装有甲、乙、丙三根管子。已知甲管每秒钟流出浓度为20%的盐水4克;乙管每秒钟流出浓度为15%的盐水6克;乙管每秒钟流出清水10克。

现在先同时打开甲、乙两管,18秒钟后再打开丙管,在甲、乙两管打开1分钟后把三根管子同时关上,这时水槽中的盐水的浓度是多少?

分析:先分别算出甲、乙两管打开1分钟后流入盐水的重量,接着算出含纯盐多少克;再算出溶液一共有多少克,就可以算出水槽中的盐水的浓度。

解:(1)甲管在1分钟里流出的盐水:4×60=240(克)

含纯盐:240×20%=48(克)

2)乙管1分钟里流出的盐水:6×60=360(克)

含纯盐:360×15%=54(克)

3)丙管在(60-18)秒里流出的水是:10×(60-18)=420(克)

4)水槽中的盐水的浓度是:

答:这时水槽中盐水的浓度是10%。

例2.有含盐量10%的盐水20千克,要使含盐量增加到20%,需要加盐多少千克?

分析:求需要加盐多少千克,可以看出:加盐的前后盐水的含水量不变。

由于有含盐量10%的盐水20千克,就是含水量(1-10%)的盐水20千克,那么可以求出加盐以前盐水的含水量是多少千克;要使盐水的含水量为(1-20%),那么就能够求出含水量为(1-20%)的盐水是多少,从而就可以求出需要加盐多少千克。

解:20×(1-10%)÷1-20%)-20=22.5-20=2.5(千克)

答:需要加盐2.5千克。

比是对整数除法以及分数的引申、扩展,它与除数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学数学中的一些数量关系,有可能通过比和比例反映出来。只要抓住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就可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从比和比例的角度分析和解决一些小学数学问题。

1.比和比例的应用。

两个数相除有叫做两个数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比值不变。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的内项之积等于外项之积。

例1 一块长方形菜地,长宽的比是3∶2,周长是600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

分析:由于长宽的比是3∶2,所以可以把长、宽分别看作这样的3份和2份,这样长方形的周长就是这样的(3×2+2×2)=10份。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就可以求出长方形的长和宽,长方形的面积也就可以求出了。

解:600÷(3×2+2×2 )=600÷10=60(米)

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0×3=180(米)和60×2=120(米)

长方形的面积是:180×120=21600(平方米)

答:这块菜地的面积是21600平方米。

例2 加工一个零件,甲、乙、丙3个工人所需要的时间的比是4∶5∶8,现有9200个零件需要加工,如果甲、乙、丙3个工人用同样的时间加工,各自应该加工多少个零件?

分析:由于加工一个零件,甲、乙、丙3个工人所需要的时间的比是4∶5∶8,因此可以求出3个工人加工零件的工作效率的比,把9200个零件的加工任务,按工作效率进行分配,就能分别求出他们各自需要加工的零件数。

解:甲、乙、丙3个工人的工作效率比是:

甲、乙、丙3个工人分别加工零件:个)个)

个)答:甲应加工零件4000个,乙应加工零件3200个,丙应加工零件2000个。

2.用正比例与反比例解题。

掌握正比例、反比例的意义,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有关比例问题的关键。

例3 甲、乙两个玻璃瓶,装有酒精共520毫升。如果把甲瓶酒精的倒入乙瓶,甲、乙两瓶的酒精的比是7∶6。甲、乙两瓶原来的酒精各自是多少毫升?

分析:由于两瓶里的酒精总量不变,可以根据“如果把甲瓶酒精的倒入乙瓶,甲、乙两瓶的酒精的比是7∶6”的条件,先求出后来甲瓶的酒精量,再求出两瓶原来的酒精各自是多少毫升。

解:(1)把甲瓶酒精的倒入乙瓶后,甲瓶有多少毫升酒精?

520÷(7+6)×7=40×7=280(毫升)

2)甲瓶原来有多少毫升酒精?

毫升)3)乙瓶原来有多少毫升酒精?

520-320=200(毫升)

答:甲瓶原来有320毫升酒精,乙瓶原来有200毫升酒精。

例4 一辆汽车从甲地出发开往乙地,如果把行驶速度提高20%,那么就可以比原计划提前1小时到达目的地;如果仍然以原速行驶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那么可以提前40分钟到达目的地。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根据题目的条件,如果把行驶速度提高20%,那么原来与现在行驶速度的比是:

在路程一定的情况下,速度与时间成反比,那么原来与现在行驶时间的比是6∶5,由于原来行驶时间比现在多用了1小时,所以原计划行驶全程所用的时间是:

1÷(6-5)×5=6(小时)

如果把速度提高25%,那么原来与现在的行驶速度比是:

同样,在除了120千米的路程以外的路程中原来与现在的行驶时间的比是5∶4,而已知与原计划行驶的时间相比,现在少用了40分钟,所以原来行驶120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是:

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

千米)答: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是270千米。

涉及几个人的年龄及其年龄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是年龄问题。年龄问题往往与和差问题、和倍问题、差倍问题交织在一起,综合性强,因此有一定的难度。解答年龄问题,关键是要抓住年龄差不变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解答问题的方法。

年龄差不变是指在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人的年龄差却是一个不变的量。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和在变化、两个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在变化。

例1.父亲今年48岁,儿子今年12岁。几年以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分析:父亲与儿子的年龄差是:48-12=36(岁),几年以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但是这个年龄差是不变的,仍然是48-12=36(岁)。

几年以后,一方面父亲比儿子大48-12=36(岁);另一方面父亲的年龄比儿子大(3-1)倍,根据差倍问题的解题思路,就可以求出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时儿子当时的年龄,从而可以求出几年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解:(1)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时,儿子当时的年龄是多少岁?

(48-12)÷(3-1)=36÷2=18(岁)

2)几年以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18-12=6(年)

答:6年以后父亲的年龄是儿子年龄的3倍。

例2.姐姐今年18岁,弟弟今年12岁。当姐姐与弟弟年龄的和是50岁时,姐姐和弟弟各是多少岁?

分析:已知姐姐与弟弟的年龄,可以算出姐姐与弟弟的年龄差;不管再过几年,姐姐与弟弟的年龄差是不会变的。又已知姐姐与弟弟年龄的和是50岁,要求姐姐与弟弟的年龄,根据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就可以解答。

解:(1)姐姐与弟弟的年龄差是多少岁?

18-12=6(岁)

2)姐姐的年龄是多少岁?

(50+6)÷2=28(岁)

3)弟弟的年龄是多少岁?

(50-6)÷2=22(岁)

或:50-28=22(岁)

答:姐姐的年龄是28岁,弟弟的年龄是22岁。

问题36:行程问题(1)

1.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是研究两个人行走或者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相遇的问题。一般涉及三个量:路程、速度和以及相遇时间,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速度和×相遇时间=路程。

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

例1.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客车每小时行8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70千米。已知甲、乙两站之间的铁路长600千米,经过几小时两列车相遇?

分析:由于客车和货车分别从甲、乙两站相对开出,每过1小时,两列车就靠近(80+70)千米,这就是两列车行驶的速度和。求出两列车的速度和以后,思考:

在600千米的路程里,有几个速度和(80+70),就要用几小时。因此,可以列式计算出经过几小时两列车相遇。

解: 600÷(80+70)=600÷150=4(小时)

答:经过4小时两列车相遇。

这道题就是相遇问题,解答的关键是理解并应用速度和进行计算,数量关系也比较单一,是相遇求相遇时间: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是常见的一种相遇问题。另一种相遇问题是相遇求路程、相遇求另一列火车的行驶速度。

例2.哥哥和弟弟同时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路程是1160米。哥哥骑自行车每分钟行200米,弟弟步行每分钟走90米。

当哥哥到达学校以后发现自己的文具盒没有带,立即返回,在途中与弟弟相遇。相遇时弟弟走了多少米?

分析:由于哥哥骑自行车行走的速度快,一定是先到达学校;而当哥哥到达学校以后又立即返回,在途中与弟弟相遇,这时他俩一共行走了2个从家到学校的路程。这样,也可以看作:

弟弟从家步行出发,哥哥骑自行车是从与家到学校路程相等的a处同时出发去学校,在经过学校后与弟弟相遇的,如下图所示。又已知哥哥与弟弟各自行走的速度,就可以先求出相遇时间,再求相遇时弟弟走了多少米?

小学数学解题专题研

第二讲小学数学解题的思想方法 一 问题4 解题的思维方法 观察与实验 观察是对事物的数学特征通过视觉获取有关信息,辨认其数量关系 空间形式以及结构关系,从而发现数学规律或性质的方法。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一般都是从观察开始的,通过观察逐步认识数学对象的属性,所以观察的方法是解题思维过程中最基本的方法。我们...

小学数学解题专题研

在小学数学解题中,有一些数学问题不是直接依靠数学概念 数学公式和计算法则进行解答,而是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认真进行分析 思考,充分利用有关知识和条件的联系进行合理的推理 判断而得出问题的结论。这种以事实为根据,通过巧妙清晰的推理判断得出正确结论的问题,就叫做逻辑推理问题。解答逻辑推理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有...

小学数学解题专题研

小学数学解题专题研究。第一讲小学数学题的一般结构与解答规律。问题1 四则运算的意义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所涉及的运算主要是四种 加法 减法 乘法 除法,称为四则运算。另外在小学高年级教学圆的面积和立体图形的体积时,引入乘方的概念。作为小学数学解题的基础,我们首先要搞清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