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总是按照一定的步骤与环节推进的。一些心理学家曾根据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动力结构和认知活动的变化建立种种模型,我国学者依据国内外的众多研究和主张,将上课的环节分为启动、导入、展开、调整和结束五个组成部分。其出发点是将教师的上课(教学)看成是激发、支持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从而使得学习过程有效发生及学习结果顺利实现。
一)启动环节。
启动环节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教师往往利用问题、演示、实验、视像画面、言语描述等手段来创设这种情境。启动环节主要是非认知因素在教学中起作用,能够恰当体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和认知情境的一体化。
除了“启动”教学的作用之外,启动环节还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保障”作用。
.创设适当的刺激情境。
注意是意识的“门户”,是主体的选择过滤器。知识信息只有被学生注意选择,才能有效地被吸收。研究表明,引起注意选择的主要因素是客观刺激物的特征,如,刺激物的强度、活动变化、教师的强调、新异并能引起学生的兴奋等等。
同时,注意也同主体的心理状态相关,学生对学习活动的目的、任务的深刻理解,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志努力,都是注意稳定的重要条件。
.激发学习的内在需要。
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或动力。人的绝大部分动机都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学生内在需求所决定的认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是持久而强烈的,因此,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惊奇感、认知冲突,就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诱发那些学业不良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和要求时,建议教师采用能激发学生认识兴趣的心理效应的方法,如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新颖效应”,不同看法的“冲突效应”,出乎意料的“惊奇效应”,等等。
.发挥目标的激励效应。
学习目标是学生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具有很强的引导、召唤和激励作用。运用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是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即认识学习的个人意义和社会意义,并且设计出一步步逼近目标的合理而又可行的目标序列,让学生在一个个“小的成功”的鼓舞下,在学习结果的“**”下,始终保持适当的学习预期和激情。
.利用成功的强劲推力。
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
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心理学的大量实验证明,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他们的成就动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抱负(志向)水平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尽力去诱发学生的成就动机,提高抱负(志向)水平,使他们产生“自我效能感”。
从内在机制讲,学生的成就动机、抱负水平和效能感主要是通过人格的最高调节器——“自我”去获得内发动力的,它使许多人格心理要素,如自信、自尊、有力感、归因等,都从积极的方面促进学习。
.唤起参与的巨大热忱。
新课程的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勤于动手”,因此应尽力推动学生自觉“卷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来。心理学的研究指出,只有设法使学生“卷入”任务之中,才能达到激励内在动机的目的。我国的研究者在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参与”做了深入的研究。
研究提出,学生参与主要包括了三个基本方面:行为投入、认知投入和情感投入。行为投入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认知投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水平与层次(这些层次是通过学习方法表现出来的),情感投入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重视结果的反馈作用。
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学习的结果,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因为学生知道自己的进步以及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成效等,可以激起他们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同时,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改正,激发起上进心。
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作业、日常学习状况和测验结果做出“发展性评价”,适当地运用表扬、批评和竞赛的作用来维持学习动机,是十分重要的。
二)导入环节。
导入”的主要功能在于使新旧学习任务之间能顺利地过渡衔接。导入环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同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直接发生作用,离不开学生依托旧经验来建构新任务的意义。导入环节应当做好两方面的事情:
一是引起学生对课题的关注,传达教学的意图;二是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好学习的准备。
.有效组织预习与复习。
预习和复习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有“学习的准备”。实际上这就是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动机水平,要能适应新知识学习的需要。课堂教学中的“导入”,就是要安排一定的活动,激活学生原有知识经验,以便新知识的植入有一个清晰、稳定的“固着点”。
.注重新旧知识的过渡。
通过复习与预习让新知识顺利地从原有的知识中“生长”出来,这要靠实现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衔接与过渡,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点”,选准新信息走进学生经验世界的“切入点”,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这正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之所在。温故而知新的方法很多,教师可设计提出问题,随着学生逐步解答的深入,旧知识同新知识发生联系,从而引入新课;也可以在练习和分析实际问题中蕴蓄渗透,逐步使新问题清晰化、新知识明确化;还可以在描述、概括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延伸问题,引入新课学习。
.运用“先行组织者”模式。
教学中常用的“组织者”设计有三种:一是陈述性组织者。当学生面对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缺乏适当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则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高于要学习的新材料的组织者。
让学生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这样的组织者称为陈述性组织者,如,在识字之前教师用通俗的语言介绍汉字“表意”特点以及关于“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的知识;课文分析前学习有关层次结构的知识,学习某些章节前的概括性引言,等等。二是比较性组织者。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他们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则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
这种组织者被称为比较性组织者,如,对易混淆的新旧概念、解题方法与模式、近似的词语与课文的异同点的对比,等等。三是具体模型组织者。就是应用模型、图示、纲要信号以及模拟、类比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新教材。
.开展尝试性学习活动。
大量的研究证明,最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是提供各种机会、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从而发现某种规律性的东西——概念、规则或原理。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的认知积极化,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且利于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意识,发展他们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强化学习动机。
.选择“始前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所运用的一系列方法和措施,对整个教学的组织起着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外将这些方法和措施叫做“始前教学策略”。它有三个主要目的:
首先是帮助学生事先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其次是为正式的学习提供范围,把学生将要学习的同他们已经知道和理解的联系起来;第三是突出新旧知识的辨别性,提高教材的清晰性和稳定性,从而加强学习,减少遗忘。”
三)展开环节。
展开环节是上课的主体部分,要求学生对所学内容能有实质性的理解并初步掌握。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展开环节是否合理和有效。展开环节教师要做的工作有:
优化教材呈现,指导学生编码,组织初步练习,进行反馈评价。
.注意选择材料呈现的方式。
教师呈现教材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从原有知识的复习引出新教材,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促进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教师也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有结构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和研究问题的活动中学习、理解和运用教材;教师还可以提供蕴含某种内在理论和逻辑的“素材”,让学生讨论、研究、领悟,自己从中归纳或推衍出结论。当然,教师利用教具或现代**,组织学生在活动中接触并运用教材,也是新课程学习所倡导的。
总之,教师呈现教材可以不限于直接的出现的教科书上的例题或文字,也不一定由教师一味的讲解。
.提供足够的例证与经验材料。
学生的表象与经验的储备是理解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足够的感性经验就无法形成理性的认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展开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例证:或利用各种直观手段(包括实物直观、模拟直观、语言直观等),或调动学生的表象与经验,或列举种种生动的现象和事例,或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或利用学校与社区可获得的各种课程资源……总之,务必替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奠定一个可靠的感性基础。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
在展开环节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主要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对所学的课题能在感知的基础上真正把握其本质与规律,而不只是停留于字面的记诵或机械重复的操作,学生应当“由例及类”,能迁移、能类化、能用于分析解决问题。二是要明白教材上的“语言”的意义,即要以语言为中介,把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现象、事实及其规律的认识成果“内化”为个体头脑中的经验系统。
语言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通过语言的抽象概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提炼,使之成为清晰、明确、精细的概念和原理,有较高的概括性以便迁移。同时,语言也使抽象的概念原理的意义明晰化、固定化,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系统。
.在巩固练习中实现真正掌握。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是学生已经理解了的东西,不巩固也会遗忘,不练习也难以继续深化并达到熟练,因此在教学的展开环节,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在“做”中、在“用”中深入地“学”。应当看到,巩固性的和练习性的作业是。
课深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必须精心设计、认真组织和有效指导。
.及时校正学生学习中的差错。
学生在学***现差错是难免的,应当视为他们学习中一个正常的部分。教师在教学的展开环节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差错,适时校正,同时要把学生的差错作为一种教学的资源,利用差错去澄清模糊的认识、辨析混淆的问题、突破教学的难点、强化关键的记忆,要让学生从差错中吸取经验教训,增加体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调整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种依据目标、导向目标的实践活动。不管事前的教学设计有多周密、多完善,都免不了在充满活力的课堂情境**现“变数”,因此,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的速度、教学内容的密度以及教学的方式方法。
.敏锐捕捉反馈信息。
教师对课堂教学调整的必要性和有效性,是以他接收到的反馈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做保证的。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谈话、考查、作业等方式及时捕捉到来自学生的信息,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2011 2012年度计划。海孜实验小学。一 指导思想。为贯彻落实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 试行 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教育法 和 教师法 为依据,以校本研修 教研改革 书香校园等活动为载体,立足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整体优化,着力个体素质提升,通过激发...
教师专业发展
联盟携手共筑教师发展梦 成都四幼隆重举行 金牛区互动发展联盟第一组教师梯队建设 启动仪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2014年10月,金牛区教育局为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求,出台了 金牛区教师队伍梯队建设工作计划 的相关文件,对金牛区各园所提出了 学有良教...
教师专业发展
2 积累经验,学会反思。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令人遗憾的行为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好的课永远是还没有上,接下来要上的那节课,是自己已经上过的课中永远存在需要反思的余地,需要有重新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