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诗两首。
学习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难点)
3.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2023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的先辈们用自己的血肉与不屈的抗争,才换来了抗战的胜利和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爱国诗歌——《我爱这土地》。
二、预习展示。
1.阅读资料,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2023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2.初读课文,把握节奏与情感基调。
1)初读课文,用“/”划分诗歌的停顿,用“·”标出重读的字词。
明确: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前两句诗句,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本诗的感情基调:悲怆而深沉。
三、合作**。
一)朗读课文,把握象征意象。
1.诗中的“鸟”歌唱的对象有哪些?这些对象又象征着什么?
明确: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繁衍养育了中华民族,现在却遭受侵略者欺凌的国土;“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诗人笔下的“土地、河流、风、黎明”又处在一种怎样的状态中呢?
明确: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说明祖国大地正在被日本帝国主义摧残、肆虐。
河流——悲愤,风——激怒:“悲愤”“激怒”都表现出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中国人民正满怀悲愤地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黎明——无比温柔:
充满了对解放区的向往。
二)小组讨论,把握主旨情感。
1.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为一只“鸟”的形象,这是一只怎样的鸟?这只鸟为什么要用“嘶哑的喉咙”而不是“清脆的喉咙”歌唱?
明确:这只“鸟”是一个饱受磨难、拼尽全力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因为这只鸟所热爱的土地正在遭受欺凌与摧残,所以鸟儿只能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这也表现了鸟儿对土地的爱,献身于土地的精神。
2.这只鸟活着的时候用生命来歌唱,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只鸟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3.诗歌的最后两句中,诗人眼中的“泪水”都包含了哪些东西?如何理解这两句诗?
明确:“泪水”中包含了对祖国、对民族的深沉的爱,对敌人、对侵略者无比的恨,对遭受到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这两句是本诗的点睛之笔,是那个苦难的年代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
这种爱刻骨铭心,至死不渝,不仅来自诗人的内心深处,更是全民族普遍的爱国情绪的浓缩。这两句诗抒发了那个时代华夏儿女共同的心声。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我爱这土地》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充分注重了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通过理解意象,体会诗人感情。
注重学生体验感受。
不足之处: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有些环节处理不够妥当,如诗歌的朗读这个环节,仅仅放在这节课的开头,没有贯穿于整个课堂,朗读效果不是很理想,感染力不强。“合作**”引导不够得力,学生理解可能不够透彻。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重点)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重点)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2023年1月1日起在中文国际频道开播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梳理传统村落的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乡愁”是一个容易引人伤感、叫人唏嘘的字眼,一首诗、一条家训或者一道美食,都能唤起中国人普遍的乡愁情绪。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歌《乡愁》。
二、预习展示。
1.走近作者。
余光中,2023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本文写于2023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2.朗读诗歌,以第一节为例,给诗歌划分朗读节奏和重读字词。
明确: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三、合作**。
一)把握诗歌结构思路,分析诗歌精巧构思。
1.朗读诗歌,理清诗歌顺序。
明确:2.“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四个词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颠倒。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明确:如果去掉第四节,本诗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将“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正如诗人所说:
“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这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的特殊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二)分析诗歌意象,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1.“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明确:诗人在诗歌中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代表着漂泊、隔离和诀别的具体事物都承载着诗人抽象的恋国思家的乡愁。感情是层层深入的,先是母子别、夫妻别,再是生死别、故国别,诗人由个人情感上升到民族情感。
2.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限制的数量词和形容词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3.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
明确:全诗运用新奇的比喻,从纷繁的世事与旷远的时空中,提炼出四个意象。除此以外,还运用了对比、反复、反衬的修辞手法,将游子思乡的愁绪写得具体可感,如泣如诉,哀怨动人。
三)体会诗歌情感,培养爱国思乡之情。
1.通过对诗歌的诵读与分析,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抒发了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乡愁》一诗言简意丰,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结合自己的理解,选择诗中最后一节,描摹出生动感人的画面。
示例: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蹚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您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您,对您大喊一声:
“母——亲!”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主义,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学的成功之处应在于用心去教,用感情教,用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入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这堂课上,在设计教案和讲解重点知识的各个环节中,我都注意了这一点,并且想方设法让学生也体会到这种情感并逐渐融入这种情感中。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诗两首。教学目标。1 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1 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2 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一 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 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1诗两首同步测试
诗两首 同步测练。一 基础演练。1 艾青原名叫 成名的诗篇是我爱这土地 寄予了诗人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汹涌邮票模糊怅惘 3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h u 咙悲f n f 烂坟m 海xi 4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语气语调,重音停顿,下面诗句怎样朗读?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 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 诗两首 乡愁 教案。学科。语文。课题。1 诗两首 乡愁。课型。知识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能力2 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过程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方法2 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目标。情感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