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教学设计 新版 新人教版

发布 2022-08-17 06:02:28 阅读 2024

第1课“诗两首《乡愁》

一、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感情,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以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现的意象,领会象征含义,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本诗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把握感情基调。三、学情分析。

学生成绩参加不齐,学生养成教育不好,班内学生有百分之七十的人没有好的养成习惯,大部分学生不知道主动学习,上课搞小动作,开小差,不认真听讲,自制力差。课前不爱预习课文,上课时能听的多少就听多少,思维不积极,没有把新旧知识积累窜连起来,使新旧知识相脱节,课后不复习,成绩不够理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台湾歌手费翔演唱的《故乡的云》。(**歌曲,学生倾听)教师:这首歌唱的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思念,对亲人的思念,渴望自己能早日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歌里带着淡淡的哀愁,这就是乡愁。

是啊,那些长年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特别是台湾。

同胞,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一起走进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与作品介绍(**课件)三、倾听诗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朗读节奏。(**课件里的朗读录音)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3、划分诗的节奏。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那现在。

乡愁/是一旁/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教师说明:诗歌是讲究节奏的艺术,节奏是感情外在体现,朗读诗歌必须讲究节奏,把握好语速、语调、重音。

4、学生集中朗读、教师巡视。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6、指名朗读,学生评价。

四、感悟诗歌,理解主旨。

学生质疑,师生确定**的问题,小组合作完成。1、从那几个词可以看出来“乡愁”一直萦绕在心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2、“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但在这《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不休,难以言尽的情感,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他把“乡愁”,寄托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诗人巧妙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这些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写法,通常称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作者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来构思的?诗中主要设置了几个象征性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队段;诗中设置了四个象征性的意象:一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它象征着作者少年时代外出求学,当夜深人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起笔给母亲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枚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二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他渐渐长大,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对于妻。

子的思念就靠那张窄窄的船票;三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人到中年,母亲却躺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面对的是一种只能埋于心底无法传递的刻骨铭心的思念。墓里墓外虽然只有咫尺,然而却又是那么遥远;四是“一湾浅浅的海峡”,而现在,诗人已是白发苍苍的的老人了,他站在高高的山上,眺望着祖国大陆:我何时才能淌过这浅浅的海峡,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祖国何时才能统一呢?

这四个数量词“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和四个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却恰恰反映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人由个人的乡愁上升到了对故国思念之情,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结束分离之苦的强烈愿望。)

五、品味诗歌,体会感情。

学生再次齐读诗歌,教师说明: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事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实物化,变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表达了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晶日统一。

六、比较阅读,感悟乡愁。

1、阅读台湾舒兰的《乡愁酒》,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朗读台湾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教师点拔: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的祖籍和出生都在大陆,后来赴台湾,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的古典文化,继承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出生在那里,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了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颖,有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深深度的开掘上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七、拓展迁移。

1、请说出有关“乡愁”的诗句,(学生交流,将课前完成搜集的诗句展现出来,与大家分享)。

八、布置作业尝试写一着思乡的小诗。

九、板书展示。

小时候。票夫妻分离。

墓母子死别。

峡两岸分离乡愁。

母子分离主题。

升华。家国之思。

乡愁》教学反思金波实验学校邱玲玲。

乡愁》这首诗我很喜欢,读的时候也常常被感动,因此在备课时也很用心,但上完课后感觉并不好。下面我就这节课从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效果两方进行反思。

一、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抒情诗,在教学上我尽量体现其诗意。1、在教学环节的命名上体现诗意。

我设计了“倾听诗歌——听《乡愁》,感受诗歌——悟《乡愁》,体会诗歌——品《乡愁》,来展现诗的美”。

2、在教学语言上体现诗意。

课堂上,尽量少用日常的口语,多用散文化的语言,使教学语言呈现出一种美感,。如在介绍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时,用这样的语言描述:他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紫金山的风光,夫子庙的雅韵早已渗入他的血脉。

抗战期间辗转于重庆读书,嘉陵江水,巴山野风又一次将他浸润。他受过传统《四书》《五经》的教育,中华文化早已根植于他的心中,因此,对中华民族的眷恋与深情便化作他心灵深处的一缕缕乡愁。

3、在朗读中体现诗意。这节课,我设计了四次朗读,每一次朗读都有不同的要求。第一次读,要求小声读,读准字音;第二次读声音响亮,划分朗读节奏;第三次读,要求把握节奏,读得抑扬顿挫;第四次读,要求把握情感基调,充满深情地读。

第五次读是美读,使朗读技巧及情感能层层递进,让学生在朗读中一步步感受诗意。

二、课堂教学效果。

这一节课并没有达到我所预期的效果,虽然每个教学环节都能落实,但上完后总感觉少了什么,原来缺少的是一种感染力。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朗读缺乏情感。余光中曾说过:“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确实,我们的学生才十几岁,对这些离愁别绪并没有一种痛入心肺的感。

受。在课堂上我又没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情感引导,因此学生在朗读时并不能很好地把握深情哀伤的情感基调。

2、课堂上设计的问题也很多,但没能留下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还是以老师包办代替为主,缺乏学生自主**的问题。

3、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有些紧张而没能充分地投入到诗文当中,没能用饱满的情感感染学生,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将本应属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变成了为配合老师的被动学习,颠倒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之,这节课有得有失。我相信,在今后的日子,我的“得”会越来越多,我的“失”会越来越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 诗两首教案

1 诗两首。学习目标 1 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 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 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难点 3 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 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 诗两首 乡愁 教案。学科。语文。课题。1 诗两首 乡愁。课型。知识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能力2 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过程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方法2 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目标。情感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

《外国诗两首》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外国诗两首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内容预览 外国诗两首 教学设计课文分析 蝈蝈与蛐蛐 和 夜 是两首优美的田园诗。它们都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而又各有其特点。蝈蝈与蚰蚰 一诗仅仅勾勒了夏 冬两幅小景 仅仅描写了蝈蝈 蛐蛐这两种昆虫的鸣唱。但它所揭示的却是大自然一年四季 歌声 不断的规律,歌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