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预习:
1.反复诵读,理解诗文内容,搜集与作者相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2.写出阅读诗文时遇到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给字词注音、释义。
3.积累写月的精妙比喻句及唐诗名句。
4.摘抄运用比喻形象概括唐诗精神特点的语句。
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用具:多**教具;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评价任务:1.能比较两首咏月诗的异同,并结合随笔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分析两首月诗。
2.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感知诗文情境,探寻诗人的思想感情。
3.结合前面五首写月的诗文进行比较学习,加深对诗文的理解,体悟情感。
4.**两首月诗与其它诗文的不同特点,发掘诗文的深层内涵。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学习《月诗两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前面我们学了五篇与月亮有关的诗文,在诗人们的笔下,“月”这一意象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意蕴,展示出不同的风采。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咏月诗,看看这两首诗表现出“月”怎样的风采?(板书课题、作者)
2.作者简介。
学生展示)李益(748—829),字君虞,唐朝诗人。
王维(701—761),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和画家,字摩诘,世称为“诗佛”。
3.题目、背景解说(先学生交流,再多**展示)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题目表明本诗为作者夜上受降城,听笛受降城听笛有感而作。诗人在军旅中达二十六年之久,多写边塞题材。
“受降城”交代了地点,唐代在西北筑有东、西、中三受降城,此处指西城,在宁夏灵武。
鸟鸣涧》是一首描写鸟鸣涧景色的诗歌,“鸟鸣涧”,是一处风景极优美的地方。王维在春天的时候来到这个地方,看到美丽的景色,写下这首诗。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两首诗。学生注意停顿、节奏、重音。
2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的内容。
3检查自学情况(正音)
受降城(xiáng) 芦管(lú) 征人(zhēng)
回乐烽(fēng) 鸟鸣涧(jiàn)
4.指名学生读(师生评价)。
5齐读两首诗。
6.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的大意。试着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歌意境。
学生交流:夜上受降城闻笛》:月光像霜一样洁白而寒冷,映照在回乐城东面耸立着的烽火台。
沙漠像雪一样白,边塞一片荒凉景象。不知什么地方吹响了芦管的**,整个夜晚,所有的将士都在思念自已的故乡。
鸟鸣涧》:人的心闲静下来才能感觉到春天桂花从枝头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皎洁的月亮从山谷中升起来惊动了山鸟,时而在山涧中发出鸣叫声。
三.交流研讨,把握主题。
一)品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分析理解。
1.朗读全诗,分析诗句。
2.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3.在组内交流品读成果,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预设问题:1.《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分别从什么角度写的?有何作用?
前两句写景,先写大漠的荒寒,次写月色的凄冷。上句是俯视,下句是仰视。边地之寥廓和苦寒便完全表达了出来,从而为下文写望乡作了铺垫。)
2.《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后两句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答:后两句抒情。在这种环境里本来就很寂寞,加以忽听到了不知从何而来的芦管声,引起出征军人对家乡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出征中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诗的一二句中的“沙似雪”“月如霜”这两个比喻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由此渲染“征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两个比喻写出了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深沉浓郁的思乡之情。)
4.你如何理解最后两句诗中的“不知何处”“一夜”“尽望”等词?
提示:“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不知”两字写出了征人迷惘的心情,“尽”字又写出了他们无一例外的不尽乡愁。
二)品读《鸟鸣涧》,分析理解。
学生结合投放的问题品读诗句,思考交流,师随机评价。
1.《鸟鸣涧》前两句交代了什么内容?“人闲”是什么意思?“空”仅仅指“春山”吗?
学生讨论回答:前两句的含义是:在寂静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空”不仅指春山,更主要的是指“心灵”。
2.《鸟鸣涧》的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诗句运用了什么手法?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树上宿栖的小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运用衬托手法,以动写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从而表现出月光的明净宁静。)
3.《鸟鸣涧》中所写的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态的景物,它们如何共同营造了“夜静春山空”的意境呢?
写花落、月出、鸟鸣等动态的景物,是以动衬静、动静相生地表现“夜静春山空”的幽静。内心闲静的诗人,或仅凭花落在衣襟上所引起的触觉,或凭声响,或凭花瓣飘坠时所发出的一丝丝芬芳,察觉了“桂花落”,可见这夜晚的静谧、空寂;而当月亮升起,洒下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惊觉起来,可见它们已习惯于山谷的静默,似乎连月出也带有新的刺激。由此更衬出了春山的空寂。
)4.《鸟鸣涧》哪些诗句写出了“静”境?
“人闲桂花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写出了“静”境。)
四.比较**,深入理解。
一)**《夜上受降城闻笛》与《月夜》相比较。
1.两首思乡诗有何异同?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都写了望乡思亲,都写了主人公的彻夜无眠,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但前者主人公对思乡作了正面描写,芦笛之声不仅是侧面烘托,而且是征人一夜无眠的原因,后者主人公几乎无正面描写。)
2.同样是月夜思念远方的亲人,这两首诗对月的描写有何不同特点?
生交流:《夜上受降城闻笛》诗中对月的描写十分精彩: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月夜》中没有实写月亮,而是通过闺中爱妻夜晚望月怀夫、久久不眠的情景,写出了月圆人不圆,思念之情刻骨铭心。
)二)**《夜上受降城闻笛》与《记承天寺夜游》相比较。
二者对月色的比喻给人的感觉是否一样?
学生回答:都给人月色明亮之感。但前者以霜雪形如,强化、渲染了边地的荒寒荒漠,遍地月色更引起思乡之情;后者的“积水空明”是月光如水的绝笔,隐含了作者敏锐的艺术洞察力。
三)**《鸟鸣涧》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片断相比较。
鸟鸣涧》中的“闲”与《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人”之“闲”有何不同?谁的心境更闲静?
学生思考,讨论,联系前面所讲授的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鸟鸣涧》中的“人闲”说明周围没有人事的烦扰,说明诗人内心的闲静。心灵的静谧与美好。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表面上看是闲情逸致欣赏月色之美,但其深层中则含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慨!虽闲但绝不静。前者心静如水,后者至少内心还在思考,前者的心境比后者更闲静。
[**:学科网]
五.检测点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不知何处吹芦管 ②一夜征人尽望乡
夜静春山空时鸣春涧中
2.《鸟鸣涧》描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衬托的手法,突出山涧的什么特点?
3.“人闲桂花落”中的“闲”字很有表现力,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好在**?
答案及点拨:1①胡笳②被征发戍边的将士③空寂 ④不时地啼叫。
2.桂花、春山、山鸟、春涧清幽。
3.人只有闲才会听到哪些不易察觉的声音,闲字很传神。
六.延伸作业:
1.背诵月诗两首。
2.完成《语文助学》相关练习。
一.导入新课。
1.导语: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今天我们来欣赏一篇赏析唐诗的随笔,领略一下在学者的眼中,唐诗的神韵如何?
2.走近作者(多**)
胡晓明,2023年生,四川成都人。2023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批评史专业,获文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秘书长。目前从事中国文学思想研究及近代诗学和学术史的研究。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3.文题“唐诗是早晨,不是下午茶”含义是什么?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学生交流:唐诗是早晨,是少年,不是下午茶。下午茶的精神是反省的、回味的、沉思的、分析式的,要不停想问题的,而早晨是不提问题的,不分析的,不反省的,早晨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清新的样子,是神采飞扬。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熟读积累文**现的相关唐诗名句,了解其作者和出处。
采用小组合作,搜集交流的方式分组展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
为言地尽天还尽,行到安西更向西。(岑参《过碛》)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
白日依山尽。(王之涣《登鹳雀楼》)
大漠孤烟直。(王维《使至塞上》)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蜀道难》)
天姥连天向天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九年级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
教学设想。课文是节选部分,故事情节并不很复杂,很容易弄懂。同时,人物个性相当鲜明,语言个性化,很有感染力。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迅速把握故事。的情节,同时多朗读,加以适当的表演,在表演中品味人物的性格特征,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并初步学习写作戏剧评论。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 诗两首教案
1 诗两首。学习目标 1 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 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2 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难点 3 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重点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2015年9月3日是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中国大地上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正是由于在当时的中国大地上,我们...
九年级语文下册1《诗两首 乡愁》教案
九年级语文下册1 诗两首 乡愁 教案。学科。语文。课题。1 诗两首 乡愁。课型。知识1 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能力2 理解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过程1 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方法2 通过品读,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目标。情感领悟诗歌的主旨,体味诗人所表达的乡愁,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