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品德模块二作业

发布 2022-06-25 23:21:28 阅读 6007

模块二作业。

一、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稿对课程性质做了哪些修订?

基础教育改革的方案出台后,很多老师不明白为什么原来的课程找不到了,品德课与社会课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这就要看一下改革后的《思品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究竟是一门什么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热爱生活为目标的生活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作为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课程综合化是指开发并设计综合课程和实现分科课程自身体系的统整(或叫整合)。其中,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化的主要途径。

在国家课程体系中,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在这些综合课程中品德与生活有着其独特的内涵。

1、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什么是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原本为一体的知识内容分割,使这些内容条理化、结构化,以便于专门研究和学习的课程类型。

但是,分科课程却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他将有机的统一的知识和观念人为地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变得片面、狭隘、不完整。为了祢补分科课程的不足,同时也为了使学生的素质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人们提出了实现学校课程综合化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综合课程。它不是思品课,也不是劳技课,不是1+1=2,而是1+1等于别的什么。

《品德与生活》包含了品德、自然与生活,以活动的方式来实施。

什么是综合课程呢?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价值的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它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旨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这种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案的整合,能够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

《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想品德课程,其中,品德与生活课程它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品德与社会课程具有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价值。

2、《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有诸多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其中,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经验与体验的课程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类属于这种课程的开发形式。作为活动型的综合课,品德与生活的组织与实施都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这些活动主要包括游戏、讨论、交流、动手实践、调查研究等形式。

在活动开展中,教师的指导非常重要,但切忌把这种指导变作包办或控制。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内容主要原于儿童的现实生活。综合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可以从三维度进行: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基于社会问题的课程设计和基于学生经验的课程设计。

其中,《品德与生活》课是基于学生经验的维度开发的,既本课程的主诣在于使学生通过组织和参加与其自身生活有关的活动获得关于自然、自我和社会的直接经验,特别是形成初步的品德素养和规范德行为习惯;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学生的生活中使学生获得知识或掌握间接经验并非该课程的主诣。

小学低年级(1-2年级)儿童的学习内容主要原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这一时期儿童的学习内容并未进入到抽象或相对宏观的层面,儿童的活动大多围绕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生活进行。为此,小学低年级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计不应脱离儿童自身的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和方式,是学校课程开发与实施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现实生活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表现出来:第一,发生在儿童身边的真实的生活。

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观察小动物、家务劳动、自理个人生活等。第二,摸拟儿童身边的真实生活。在课程与教学中,这种活动主要表现为向儿童提供可以供模拟的真实的生活素材或情境并组织儿童实施,如有关家庭生活的游戏、以爱护自然为主题的儿童剧、与天空中小行星星的对话等。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是通过对儿童现实生活相关的活动设计、组织和实施,使儿童在活动中获得并体验关于世界和自我的直接经验,并使儿童形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课程。鉴于这种课程类属于综合课程的范畴,且以活动的方式开发和实施,因此,将该课程界定为“活动型综合课程”。

二。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目标设计部分常见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

一)教学实践中,有关教学目标设计,常见的问题如下:

1、 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主体的表述;

2、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运用行为动词比较随便;

3、教学目标要求没有体现深浅适度;

4、教学目标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5、教学目标与实际教学活动的偏差。

二)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1、目标意识不强,很随意。照抄照搬教学参考,缺乏自己的思考。

2、表述格式要求不明晰,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3、把握不住目标的层次。没有从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上加以有效区分。

4、目标忽高忽低,没有结合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

5、没有切实围绕目标展开教学活动。

在今后设计教学目标的过程中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就一定能制定出明确、具体、恰当的教学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新课标模块二作业

一 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 标准 为何要设立核心概念?答 我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标,基本懂得了核心概念,以及为什么要设立核心概念。回顾自己教过的小学数学课程,对核心概念有了一些深入的理解,下面结合我的工作实际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以低年级数学 百以内数的加减法 为例,过去我们教的时候,只是就问题教方法,忽...

新课标数学第二模块作业

1.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 标准 为何要设立核心概念?试谈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抽象的东西,是现实中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形成书写知识体系的基石,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是掌握教学质量途径之一。现就试图从引进概念,讲解概念,巩固概念方面谈谈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新课标英语模块四作业

一 正确对待英汉文化的差异。对汉英两种文化的比较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形成不同的文化规约和说话规约。人们在谈话时总是不假思索地 自动地遵循自己的说话方式来理解对方的话语和选择应答的方式。有时,人们走出国门时发现,国内学的英语和实际生活中使用的英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某些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