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

发布 2022-01-11 19:22:28 阅读 9008

心理学。

第一章。一、概念。

1、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即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3、观察法:指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动作、言语、表情等),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观察法适用于以下几种及情况: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根据观察的情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为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使用观察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观察的行为特征要加以明确界定,做好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观察。②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偶然的。③必须随时如实的做好记录,把“传闻”与“事实”“描述”与“解释”区分出来。

④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4、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的情况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5、问卷法:书面调查=又称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这种调查是调查者事先拟定好问卷,由被调查者在问卷上回答问题,发放问卷的方式可以是邮寄,也可以是集体发放或个人发放,可以同时调查很多人。

二、问答。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

答:⑴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⑵个性: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2、心理学是怎样产生的?

答:2024年由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从而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答:⑴观察法:指在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观察和记录被试的外部表现(动作、言语、表情等),以了解其内部心理活动的方法。

观察法适用于以下几种及情况:①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加以控制。②在控制条件下,可能影响某种行为的出现。

③由于社会道德的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进行控制。 观察法根据观察的情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为了保证观察的客观性,使用观察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观察必须有明确的研究目的,对观察的行为特征要加以明确界定,做好计划,并按计划进行观察。②观察必须是系统的,而不是零散的,偶然的。③必须随时如实的做好记录,把“传闻”与“事实”“描述”与“解释”区分出来。

④应该在被观察者处于自然状态的情况下进行观察。

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的情况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实验法可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调查法可采用两种不同方式进行,即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测验法:就是用标准化的量表来测量被测试者的智力、性格、态度等其他个性特征的方法。按照施测对象的情况可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按照测验的目的可分为智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和人格测验等。

个别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收集单个被试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个案研究的优点是能加深特定个人的了解。其缺点是所收集的资料往往缺乏可靠性。

第二章。一、概念。

1、注意: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和集中。

2、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力的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①刺激物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b、刺激物的活动变化。

c、刺激物的新异性。②个体本身的状态。a、个体的需要和兴趣。

b、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c、个体的知识经验。

3、有意注意:又称为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同时也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②相关活动的组织。③间接兴趣的培养。

④意志力的培养。

4、有意后注意:又称为随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却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的形成条件:①对活动浓厚的兴趣。②活动的自动化。

5、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主意的稳定性受以下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⑴注意对象的特点。⑵主题的状态。

6、注意的广度:又称为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人的注意的广度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⑴知觉对象的特点。⑵主体的知识经验。⑶主题的活动任务。

7、注意的分配:只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注意的分配的条件:

⑴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中只能有一种是生疏的,其他活动必须是高度熟练的、达到自动化或者半自动化的程度。⑵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必须相互联系,要能够形成某种反应系统。

8、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者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注意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受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的制约。

⑴对原活动的注意集中程度。⑵新注意对象的吸引力。⑶个体的神经活动类型和自控能力。

二、问答。1、注意有何功能和外部表现?(了解)

答:注意的功能:⑴选择的功能。⑵保持的功能。⑶调节和监督的功能。

注意的外部表现:⑴感官的趋向活动。⑵无关活动的停止。⑶呼吸的变化。

2、无意注意、有意注意规律是什么?它们各自如何在教学中应用?(掌握)

答:无意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力的努力的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①刺激物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

b、刺激物的活动变化。c、刺激物的新异性。②个体本身的状态。

a、个体的需要和兴趣。b、个体的情绪和精神状态。c、个体的知识经验。

有意注意:又称为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同时也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有意注意的条件:

①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②相关活动的组织。③间接兴趣的培养。

④意志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的应用:⑴与课堂教学相关的内容和活动,应尽量赋予他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⑵与课堂教学无关的内容和活动,尽量减少学生对它们产生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应用:⑴培养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

⑵组织学生实际操作。⑶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⑷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3、注意的品质有哪些?(了解)

答:⑴注意的广度。⑵注意的稳定性。⑶注意的分配。⑷注意的转移。

4、为什么在教学中要多应用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互交换交替相互转化的规律组织教学?

答:在教学中,如果片面的或过多的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往往容易引起疲劳并导致注意力分散,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而单纯的依靠“无意注意”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内容少不了枯燥乏味的理论,而且不利于知识系统的形成。

所以,无论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一堂课上,教师都要充分利用两种注意转换的规律来组织教学。如对于一堂课的教学,上课前教师应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对新课形成有意注意。而在讲授新的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有时可以通过适当安排,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但当讲授重点难点时,则必选择,让学生在一堂课的学习中及产生有意注意,又产生无意注意,两种注意不断的转化,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须让学生保持有意注意,充分理解和思考问题;当学生保持一点时间的高度紧张的有意注意后,教师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适当放松一下,或结合教学内容讲授一些有趣的案例或者典故,使学生的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在课要结束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是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总之,可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方法的。

第三章。一、概念。

1、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某一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整体的反映。

3、感受性: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反映了感觉的灵敏程度。

4、感觉阈限: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

5、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有思维参加的比较持久的知觉。

6、感觉的适应:

7、联觉:8、感觉对比。

二、问答。1、感觉有哪些规律?(了解)

答:⑴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反映了感觉的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①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人刚好能觉察出的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受性的强弱可以用绝对阈限的值来衡量。这个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受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之间成反比关系。

②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就是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物件的最小差别量的感受能力。这种刚刚能感受出的两个同类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受阈限,它是衡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⑵感受性的规律。①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其他刺激影响该感受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叫做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

包括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②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由于同时受到其他感受器的机能状态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现象,叫做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作用具体包括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以及联觉现象。③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

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成为后像。视觉后像有两种。一种是正后像,一种是负后像。

⑶感受性的发展规律。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和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感受性依赖于感觉器官的功能,而随着感觉器官的衰老,老年人的感受性通常都有所下降,其感觉灵敏程度不如年轻人。

2、知觉有哪些特性?(掌握)

答:⑴知觉的选择性。影响因素:

①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②知觉者的主观因素。⑵知觉的整体性:

是指在刺激不完备时,根据一些个别对象而知觉到的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特性。⑶知觉的理解性。人们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言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⑷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表现:

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声音恒常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应使用哪些有效策略?

答:①强调观察的重要意义,调动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每次观察都要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③学生需要学会的观察方法。a、要根据观察目的任务选择观察的方式。b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c要充分运用已有经验在观察中的作用,随时提取和观察事物有关的各个方面的信息,与观察对象进行沟通。d、还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对观察对象进行分析。④学生要对观察活动全程进行自我监控。

a、要能够让思维监控观察全过程。b、还要作好观察记录。c、要对观察的内容作合理的解释。

⑤评价观察能力的几种条件:a、客观性。就是正确的、如实的反映客观事物,防止主观经验的消极作用。

b、全面性。就是能观察的仔细、全面,不遗漏有关的细节。c、准确性。

即辨别事物之间的微小差别,防止错觉的产生。d、敏捷性。就是能瞬间抓住稍纵即逝的现象,迅速洞察事物的主要特征。

e、创造性。即能在别人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往往是重大科学发现或创造性成果的开端。

第四章。一、概念。

1、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包含了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

2、、记忆表象:记忆表象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特征:⑴表象的直观性。⑵表象的概括性。

3、前摄抑制:

4、后摄抑制:

二:问答。1、记忆过程的环节?(了解。

答:⑴识记。⑵保持与遗忘。⑶再认与回忆。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