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发布 2021-05-14 00:20:28 阅读 6567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一)教学目的。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提高药物防治效果,促进药物的研发。

二)教学环节和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主要有:多**教学+自学。

总学时:32,其中理论学时:32,实践学时:0。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绪论(理论0.5学时)

1.教学内容。

1) 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2) 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2.基本要求。

1) 掌握:病理生理学的概念。

2) 了解: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地位、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简史。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主要任务。

2)难点。基本病理生理过程的概念;水钠紊乱的机制。

二)疾病概论(理论1.5学时)

1.教学内容。

1)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2) 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及基本机制;

3) 疾病的转归。

2.基本要求。

1) 掌握:健康、疾病、死亡的概念,脑死亡的评价标准。

2) 了解:疾病发生的**、条件及基本机制。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脑死亡的意义及评价标准。

2)难点。疾病发生中损失与抗损伤、因果交替及局部和整体等基本规律。

三)水、电解质代谢障碍(理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 水钠代谢障碍:正常水钠代谢;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低钠血症和高钠血症;水肿;

2) 钾代谢紊乱:低钾血症;高钾血症;

3) 镁代谢紊乱:低镁血症、高镁血症;

4) 钙磷代谢障碍:低钙血症;高钙血症。

2.基本要求。

1) 掌握:低钠血症的概念及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的基本特征、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高钠血症的概念及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基本特征、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概念。

2) 熟悉:体液和电解质的概念和功能;体液容量、组成、渗透压稳定性的重要性;低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原因和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3) 了解:水、钠代谢紊乱的分类;水中毒的概念、原因及对机体的主要影响;等容量性低钠血症;高容量性高钠血症、等容量性高钠血症的基本特征、原因和机制、对机体的影响;水肿的概念、发病机制、特点和对机体的影响;低镁血症、高镁血症的概念、原因、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钙磷代谢障碍的概念、原因、机制以及对机体的影响。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低容量性低钠血症;低容量性高钠血症;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

2)难点。钾代谢紊乱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

四)酸碱平衡紊乱(理论4学时)

1.教学内容。

1) 酸碱的概念及酸碱物质的**;机体(血液中缓冲系统、肺脏、肾脏和组织细胞)对酸碱平衡的调节;

2) 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反映机体酸碱平衡状态的指标及其意义:ph、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结合力、阴离子间隙、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和碱缺失;

3) 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

4)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和特点;

5) 分析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方法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2.基本要求。

1) 掌握: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常用指标(ph、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结合力、阴离子间隙、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缓冲碱、碱剩余和碱缺失)的意义和正常值;四大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特征、酸碱平衡主要指标改变和机体的代偿调节;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2) 熟悉:四大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发生的原因。

3) 了解:酸碱平衡紊乱的分类;四大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防治原则;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常用指标的意义。

2)难点。分析酸碱平衡紊乱病例的基本思路和规律。

五)缺氧(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 常用的血氧指标;

2)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3)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4) 缺氧**的病理生理基础。

2.基本要求。

1) 掌握: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的概念、意义及其正常值;各类型缺氧的概念、主要特点、血氧变化特点以及组织缺氧机制;低张性缺氧时机体的代偿反应和损伤性变化。

2) 熟悉:各类型缺氧原因。

3) 了解:氧气**在临床上的应用。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特点;血液性缺氧和氧离曲线变化的意义。

2)难点。组织性缺氧的发病机制,循环系统功能在缺氧时的变化;缺氧对2,3-dpg的影响。

六)发热(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 发热的概念;

2)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3) 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变化;

4) 发热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2.基本要求。

1) 掌握:发热的概念;内致热源的**、产生和释放;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2) 熟悉:外致热源;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变化。

3) 了解:发热的处理原则。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发热的概念;内致热源;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2)难点。发热时体温升高的机制。

七)应激(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 应激及其相关概念;

2) 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3) 应激的细胞反应;

4) 应激时机体的代谢和机能变化;

5) 应激与疾病。

2.基本要求。

1) 掌握:应激、应激原、全身适应综合症、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急性期蛋白的功能、hsp的功能(分子伴侣)。

2) 熟悉:应激性疾病和应激相关性疾病;应激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3) 了解:病理性应激反应的防治原则。

3.重点与难点。

1) 重点。

蓝斑交感肾上腺髓质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2)难点。热休克蛋白表达的调控,热休克蛋白的功能。

八)缺血-再灌注损伤(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6) 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的概念;

7)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及条件;

8)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9) 缺血-再灌注损伤时机体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10)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2.基本要求。

4)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反常、钙反常、ph反常的概念;自由基、活性氧、钙超载、无复流现象和呼吸爆发的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5) 熟悉:心肌顿抑、粘附分子、和缺血预适应的概念;各重要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特点;预适应的特点和发生机制。

6) 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条件;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基础。

3.重点与难点。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九)休克(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 休克的概念;

2) 休克的**与分类;

3) 休克的发展过程与发病机制;

4) 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

5) 休克时体液因子的变化与全身反应;

6) 休克时器官功能变化与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衰竭;

7) 休克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8) 掌握休克的概念。

2.基本要求。

1) 掌握:休克的概念;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休克时细胞损伤和代谢障碍;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休克的防治原则;

2) 熟悉:血管活性胺、调节肽变化,熟悉炎症介质与sirs;

3) 了解:休克的**和分类;多系统器官衰竭时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代谢变化。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休克的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多系统器官衰竭的概念及其发生机制;休克的防治原则。

2)难点。休克的发病机制。

十)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 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功能;纤溶系统及其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

2) 凝血与抗凝血功能紊乱:凝血因子、纤溶因子、血细胞以及血管的异常;

3)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概念、发生原因和发病机制。

2.基本要求。

1) 掌握:dic的概念;dic的原因和发病机制;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2) 熟悉:机体的凝血与抗凝功能;;纤溶系统及其功能;血管内皮细胞在凝血、抗凝及纤溶过程中的作用;凝血因子、血浆中抗凝因子、血浆中纤溶因子、血细胞以及血管的异常;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

3) 了解:dic的分期与分型;dic的防治原则。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2)难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dic的功能代谢变化。

十一)心功能不全(理论3学时)

1.教学内容。

1) 心力衰竭的概念;

2) 心力衰竭的**、诱因与分类;

3) 心力衰竭的发生机制;

4) 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

5)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6) 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基本要求。

1) 掌握:心力衰竭的概念、**、发生机制;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反应;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

2) 熟悉:心力衰竭的诱因。

3) 了解:心力衰竭的分类;心力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心力衰竭发生机制;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反应。

2)难点。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反应,心肌缩舒功能障碍的机制。

十二)肺功能不全(理论3学时)

1.教学内容。

1) 呼吸衰竭的概念和分类;

2) 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3) 呼吸衰竭时机体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及其机制;

4) 呼吸衰竭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基本要求。

1) 掌握:呼吸衰竭的概念;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 了解:呼吸衰竭的分类;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3.重点与难点。

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呼吸衰竭时主要代谢功能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十三)肝功能不全(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 肝功能不全的概念、常见**和机制;

2) 肝性脑病的概念、氨中毒学说;

3) 肝肾综合症。

2.基本要求。

1) 掌握:肝性脑病的概念、氨中毒学说。

2) 熟悉:肝功能不全的概念。

3) 了解:肝脏疾病的常见**和机制;肝脏细胞与肝功能不全的关系;假性神经递质学说、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和gaba学说;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肝肾综合症的概念、**、类型和发病机制。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肝性脑病。

2)难点。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十四)肾功能不全(理论2学时)

1.教学内容。

1) 肾功能不全的概念、**;

2) 肾功能不全的基本发病环节;

3) 急性肾功能衰竭;

4) 慢性肾功能衰竭;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讨论稿。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 前言。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学习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她在医学教育中属于医学基础课程,属于基础医学的机能学科,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 桥梁...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医疗保险 医事法律方向 使用 辽宁医学院 教务处。二 七年六月。病理生理学 教学大纲。适用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医疗保险 医事法律专业方向 总学时 24 其中理论学时 24 实践学时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病理生理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的高等医学教育15门主干课程之一,专业本科...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以患病机体的活动规律与机制的医学基础理论学科。它以患病机体为对象,以功能与代谢变化为重点,研究疾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与机制,为进一步学习临床各科的课程奠定基础。一章疾病概论。目的 1 掌握健康 疾病的概念,疾病的 学 发病学 疾病的转归。2 熟悉死亡 脑死亡的概念以及脑死亡判别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