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 2021-05-14 00:21:28 阅读 7370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5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9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13

预防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6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7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

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26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31

英文名称:physiology

课程编码:basm2005

学时:96学分:6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

先修课程:医用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guyton ac, hall je. 主编,《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philadephia, saunders, 2000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生理学不仅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且是毕业后继续学习与提高的基础。为此,生理学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与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有所了解。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 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与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有所了解。

2.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英语专业词汇,以利学生阅读英语专业书刊,并适应专业双语或部分内容全英语教学的需要。

第一章绪论。

1. 目的要求: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熟悉人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应、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2. 内容: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生理学研究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

机体的基本生命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基本概念: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射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激素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器官、组织、细胞的自身调节。生理机能的自动控制原理:

反馈调节的概念,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目的要求: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熟悉基本肌肉收缩的原理、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

2. 内容: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蛋白质和糖类、液态镶嵌式模型。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由通道蛋白质完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离子通道的概念,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由受体蛋白、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路:受体-第二信使系统,以环一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以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刺激和阈强度,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静息电位的概念,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及复极化,动作电位的概念,锋电位及后电位,锋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

静息电位和钾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和钠的平衡电位,膜兴奋时通透性变化的时程和离子流动,钠通道的三种机能状态。

兴奋的引起和传播:阈电位的概念,电紧张电位和局部兴奋,局部兴奋及其向锋电位的转变,膜对钠的通透性及钠的再生性循环。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局部电流学说和跳跃式传导。

细胞间的信息传递:化学性突触、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缝隙连接的电传递。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肉肌原纤维、肌小节、肌管系统。骨骼肌收缩的机制,肌丝滑行理论。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钙离子的作用。

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单收缩,收缩的、不完全强直和完全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

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前负荷或肌肉初长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改变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第三章血液。

1. 目的要求:了解血液的组成。

熟悉血液的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掌握内环境的概念、血浆渗透压及其意义、红细胞的功能和特性、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人类血型及输血原则、人体血量正常值。

2. 内容: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维持及意义。

血液的组成:红细胞比容,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液的比重、粘滞性,血浆渗透压、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及意义、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血浆ph值。

红细胞生理: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形态的可塑性,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和血沉,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数量和生理功能。

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分类及数量,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吞噬作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血小板生理: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生理功能、生理性止血的机制。

血液凝固:凝血因子与凝血过程。抗凝系统。纤维蛋白溶解。

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红细胞生成所需原料与调节,粒细胞生成的调节,血细胞的破坏。

血型: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输血原则,血型的应用,人体血量正常值。

第四章:血液循环。

1. 目的要求: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心电图的意义及心音成因,熟悉脑循环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掌握心脏泵血功能、心肌生物电活动、心肌生理特性。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及特点。掌握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调节的特点。

2. 内容:心脏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的概念与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心力储备。心音和心音图。

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心室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及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

心肌的兴奋性、自动节律性和心肌的传导性(特点及影响因素等)。正常心电图及其各波的意义。

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

动脉脉搏。静脉血压,静脉及其影响因素。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的支配及其作用,缩血管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的支配及其作用。心血管中枢,延髓心血管中枢。

心血管反射,压力感受性反射,化学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升压素,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其他局部体液调节因素。自身调节。

器官循环。冠脉循环的特点及其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脑循环的血流特点及其调节。

第五章呼吸。

1. 目的要求:了解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熟悉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熟悉呼吸节律的产生。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掌握呼吸运动的调节。

2. 内容: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

肺通气。肺通气的结构基础。肺通气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

肺通气的阻力和顺应性,肺泡表现活性物质,非弹性阻力,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

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及功能余气量,肺活量及时间肺活量,肺通气量,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的分压差。气体交换过程。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通气/血流比值。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气的运输,氧解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

呼吸的调节。呼吸中枢,延髓呼吸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脑桥呼吸调整中枢的概念及作用。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呼吸的反射性调节,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

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二氧化碳、h+、低氧对呼吸的调节。

周期性呼吸。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第六章消化与呼吸。

1. 目的要求:了解消化道平滑肌的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掌握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的基本过程,掌握消化液分泌和排出的调节,胃、小肠运动的调节,营养物质吸收的基本过程。

2. 内容:消化生理概述,机械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和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外在神经和内在神经丛的作用。胃肠激素。

口腔内消化。唾液的成分和作用,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和吞咽,食管的蠕动。

胃内消化。胃液的成分和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引起胃酸分泌的内源性物质。

消化期胃液分泌,头期、胃期和肠期的胃液分泌。胃液分泌的因素。胃的运动,胃的容受性舒张、胃的蠕动、胃的排空。

神经和体液因素对胃运动的调节。呕吐。胃电图。

小肠内消化。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运动的形式和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大肠的功能。大肠液的分泌。大肠运动的形式,排便反射,大肠内细菌的活动及作用。

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机制。水及电介质的吸收,三种主要营养物质吸收的形式和途径。胃肠道的免疫功能。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熟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及其测定方法,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2. 内容:能量代谢的概念。

食物的热价,氧热价,呼吸商。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定比定律,体表面积与能量代谢,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概念、基础代谢率的测定与表示方法率。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一 课程简介。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 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 活动规律 产生机制 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 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一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农学 生物技术 生物科学 农艺 植保 资源环境以及草业科学等相关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学习本课程应在完成植物学 植物生物化学等课程后进行。植物生理学被称之为 合理农业的基础 课程,为后续课程如耕作 栽培 遗传育种等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二 教...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生理学 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植物生理学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学时 学分 80学时5学分 实践学时 26 考核方式 考试。先修课程 植物学 生物化学。授课专业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一 课程的性质 目的和任务 黑体,四号字 植物生理学是研究植物生命活动基本规律,揭示植物与环境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