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

发布 2021-05-14 00:08:28 阅读 1350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01110061课程总学时(理论总学时/实践总学时):48(36/12)

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3~6/3 学分:2.5

课程性质:必修适用专业: 护理专科。

1.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见下表):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2.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功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机体活动的整体性以及机体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后续的病理学、药理学和临床专业课等学科的学习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为防病治病、增进人民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学习生理学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用发展的、联系的、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人体功能。在教学中应注意贯彻“少而精”原则,适当联系临床实践,采用讲授、自学等形式,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定的自学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细胞生物学、遗传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本课程为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等基础课程以及临床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衔接和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

处理好本课程与选修课程、后续课程之间的衔接,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1)教科书:①刘玲爱主编。生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②杜友爱主编。生理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参考书:① 张镜如主编。生理学。

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②闫剑群,吴博威主编.生理学/textbook of physiology.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6;③guyton ac,hall of medical physiology,10th edition, philadelphia,saunders,2000;④ganong of medical physiology,20th,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⑤berne rm,levy ed,mosby,st. louis,1998;⑥kandel er,schwartz jh,jessell of neural science.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5.课程考核方法与要求:

本课程为考试课。其中平时成绩占15分,采用平时作业等形式进行考核;实验成绩占15分;卷面成绩占70分,学期期末进行闭卷考试。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

血压测量3学时,呼吸调节3学时,血压调节3学时,尿生成3学时,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提纲。

第一章绪论。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

二)熟悉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与体内的控制系统。

三)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人体功能的调节方式,掌握反射弧、旁分泌和神经分泌的概念。掌握正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二)一般介绍生理学内容、任务、研究的三个水平及其与医学的关系。非自动控制系统和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

二)熟悉骨骼肌细胞收缩的引起和收缩机制;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三)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载体、通道和离子泵的概念。

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可兴奋细胞、兴奋、兴奋性的概念。

神经和骨骼肌细胞的跨膜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特征和产生原理,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的概念,平衡电位和“全或无”现象的概念,电压门控钠通道和钾通道的特性、性状及其在生物电产生中所起的作用,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阈电位的概念及其与动作电位产生的关系。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阈强度、阈刺激、阈上刺激和阈下刺激的概念)。

局部电位及其特性。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肌丝的分子组成、肌丝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调控,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和钙离子在收缩舒张过程中的作用。

前负荷、后负荷和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时作功能力或其力学表现的影响。

二)一般介绍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流体镶嵌模型)。n-型ach门控通道的分子结构。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单收缩和复合收缩。

第三章血液(自学)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血液有形成分的功能;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生理止血的机制。

二)熟悉血液的组成及其特性;体内的抗凝系统中的主要抗凝物质及其抗凝机制;血型与输血原则。

三)了解白细胞、血小板生成的调节。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血细胞比容、血量的概念。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其生理意义。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和功能,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及其临床意义,红细胞生成的条件和促红细胞生成素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值。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生理止血的概念和过程,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血液凝固的概念,血浆与血清的区别。凝血因子的概念,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概念。体内的抗凝系统中的主要抗凝物质及其抗凝机制。

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概念。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系统的分型、检测,rh血型的分型与临床意义,输血的原则与交叉配血试验。

二)一般介绍血液的功能和基本组成。血浆蛋白的分类、功能及其正常值。血液的比重和粘度,血液的ph。

造血过程及其调节。红细胞膜的通透性,红细胞的破坏场所。各类白细胞的生理功能,白细胞的生成、调节和破坏。

血小板的生成、调节和破坏。凝血因子种类与生化特性,血液凝固的过程。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和激活物、抑制物的作用。

abo血型的发生与分布。

第四章血液循环。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心脏泵血的过程和原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和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动脉血压及其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及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

组织液的生成及其与水肿的发生的关系。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二)熟悉心肌自动节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了解微循环的组成及其作用。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泵血的过程及心室内压力、容积和瓣膜活动的变化。衡量心泵功能的指标。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调节,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

工作细胞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快反应细胞和慢反应细胞跨膜电位、膜离子通道的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的形成机制)。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心室肌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特点和意义。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的概念、产生机制。

自动节律性的概念,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异位心律的概念,影响自律性的因素。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意义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心肌的收缩性及其特点。

血管口径对血流阻力的影响,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形成条件,外周阻力、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平均动脉压的概念,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

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的概念,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机制,支配大部分血管的交感缩血管神经的作用、递质及血管上的受体。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感受器、反射效应和生理意义)。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冠脉循环的特点和影响冠脉血流量的因素。

二)一般介绍心动周期中房内压的变化,心音的形成及其临床意义,心泵功能的储备。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的控制方式,心脏内兴奋传导的过程。心电图各波的生理意义和产生原理。

各类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的概念,血液粘滞度对血流阻力的影响,动脉脉搏波形与传播。静脉对血流的阻力。微循环的结构、血流通路及功能。

血液与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淋巴液的生成与意义。舒血管神经纤维及其作用。

心血管中枢。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等体液因素对循环系统功能的影响。局部血流调节和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肺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其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吸收和血-脑屏障的概念。

第五章呼吸。

一、目标与要求。

一)掌握肺通气的原理及其衡量指标。呼吸运动的调节。

二)熟悉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

三)了解呼吸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呼吸节律的产生和维持。

二、教学内容。

一)重点讲解呼吸的概念及其三个环节。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直接动力)。胸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顺应性的概念;肺弹性阻力的**,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主要作用及其临床意义。肺活量、用力呼气量的概念和意义;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机能残气量、残气量、用力肺活量、肺总量的概念;每分通气量、无效腔的概念;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与肺通气效率的关系。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通气/血流比值概念及其意义。氧气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氧容量、氧含量和氧饱和度的概念;二氧化碳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化学感受器的概念、分布及适宜刺激,动脉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在呼吸调节中的相互作用。

二)一般介绍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型式。呼吸运动时肺内压、胸内压的变化。肺的静态顺应性曲线和比顺应性的概念,表面张力的概念,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非弹性阻力的概念和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呼吸功的概念。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影响气体扩散速率的因素,气体分压和溶解气体张力的概念,肺泡、血液和组织中气体的分压值。

肺部气体交换和组织部位气体交换的过程,氧离曲线及其影响因素;二氧化碳解离曲线。呼吸中枢的概念,各级呼吸中枢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延髓基本呼吸中枢、脑桥上部的pbkf核群),呼吸基本节律的形成。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和意义。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及其意义,防御性呼吸反射。周期性呼吸。

生理学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划实线部分为掌握内容,波浪线为熟悉内容,其它为了解内容。第一章绪论。教学要求 掌握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生理功能的调节,负反馈的概念。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体内的控制系统。教学内容 二 机体的内环境体液 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血浆 组织液及其所占体重的百分比,内...

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一 基本要求。掌握 生理学的任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正反馈和负反馈概念。熟悉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正 负反馈控制系统,了解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自身调节,前馈控制系统。二 基本概念。生理学 physiology 内环境 internal environment 稳态 homeosta...

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教学大纲。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组。二00七年三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教学大纲。供四年制生物科学专业使用 一 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 课程英文名称 human and animal physiology 授课对象 生物科学专业。课程类型 专业必修课。建议学时 72学时。学分 4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