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发布 2021-05-14 00:26:28 阅读 8979

课程概述。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发病机理以及疾病全过程中机能、代谢的动态变化,阐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揭示疾病本质的科学。它是一门机能性基础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实验学科。通过学习病理生理学,学生可正确掌握认识及处理疾病的思维方法,为学生学习各门临床课奠定基础。

本课程奠基于雄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的基础之上,故必须有扎实的生理学、生物化学知识。本课程总课时73学时,理论课与实验课分别为46:27学时。

理论课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点是**、发病机理,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实验以建立疾病的动物模型为主,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机能,培养学生初步科学实验能力,结合临床进行病例讨论。适用教材:《病理生理学》(苏静怡主编,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地二版),主要参考教材《病理生理学》(金慧铭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

正文部分。第一章病理生理学总论。

学时:4学时。

第一节病理生理学的基本任务。

掌握病理生理学的任务、内容;熟悉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研究方法;了解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节疾病概论。

理解什么是疾病,掌握病理过程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第三节**学总论。

一、 疾病发生的外因:掌握**及条件(诱因)的概念及其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熟悉致**素的分类;了解生物性**的致病特性。

二、 疾病发生的内因:熟悉机体机能状态在疾病发生中的作用;了解自然、后天及人为的因素对疾病发生的影响。

第四节发病学总论。

一、 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屏障的分类及作用特点,了解致**素蔓延的常见途径。

二、 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掌握疾病发展的因果交替规律;熟悉症状与体征的概念;了解损伤与抗损伤过程的相互关系及疾病发展的影响。

三、 疾病转归的一般规律:熟悉疾病**的概念;掌握死亡、脑死亡的概念,传统的死亡分期及其主要特征,复活的条件;了解判断死亡的标准,植物状态与脑死亡的区别。

第二章水和电解质代谢障碍。

第一节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学时:3学时。

一、 熟悉正常人体与电解质的含量、分布、不同体液间水与电解质的交换,人体水的出入量以及与电解质的调节。

二、 掌握脱水的概念、分类;不同类型脱水的主要原因,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及临床表现;了解不同类型脱水的**原则。

三、 掌握水中毒的概念,熟悉水中毒的原因,发病机制及主要危险。

四、 慢性细胞内渗透压降低属扩展内容,自学。

第二节钾代谢紊乱。

学时:2学时。

一、 熟悉钾的代谢特点及生理功能。

二、 掌握低钾血症概念及原因,重点要求理解经胃肠道失钾、经肾失钾,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的机制。

三、 熟悉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了解低钾血症对胃肠道、肾脏功能、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低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四、 掌握高钾血症的概念及原因,重点要求理解肾脏排钾减少细胞内钾转移细胞外的机制。

五、 熟悉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心肌电生理特性、酸碱平衡的影响;了解高钾血症的防治原则。

第三节镁代谢紊乱。

本节属扩展内容,通过自学了解高镁血症、低镁血症的原因、发病机制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节钙、磷代谢紊乱。

本节内容要求自学,目的了解钙、磷在体液中的分布、调节,低血钙、高血磷发生的原因机制。

第三章酸碱平衡紊乱。

学时:5学时。

第一节酸碱平衡及其调节。

掌握机体维持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细胞内、外液的缓冲作用,特别是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的作用及特征,肺脏的调节、肾脏的调节。

第二节酸碱平衡的测定指标及其意义。

理解henderson-hasselbalch方程的内涵,进而熟悉ph值、paco2、ab、sb、bb、be、ag及co2cp的意义及正常范围。

第三节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一、 掌握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熟悉ag增大型和ag正常型代酸的原因;掌握呼吸性酸中毒的概念、常见原因。熟悉代酸和呼酸时主要代偿调节方式以及代酸与呼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机能障碍的机制。

二、 掌握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熟悉引起代碱和呼碱的常见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碱中毒时机体代偿方式。

三、 掌握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酸碱指标变化的特征。

四、 了解单纯型酸碱平衡的处理原则。

第四节混合型酸碱平衡。

掌握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概念;熟悉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类型及酸碱平衡指标的变化特征;了解二重性酸碱平衡紊乱的常见原因。

第五节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原则及其病理生理基础。

熟悉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基本原则;了解各项代偿公式的使用方法。

大专班学生应以掌握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为主。

第四章水肿。

学时:2学时。

一、 掌握水肿的概念及其形成的基本机制是钠水潴留和组织液生成增多。

二、 通过自学了解心性、肾性、肝性水肿的发病机制。

三、 熟悉脑水肿和肺水肿的概念,脑水肿的分类,脑水肿、肺水肿的发病机制。

第五章缺氧。

学时:2学时。

掌握缺氧的概念,了解正常人氧的运输与利用。

第一节缺氧的类型及血氧变化的特点。

熟悉血氧指标-氧分压、氧含量、氧容量、氧饱和度及动静脉血氧含量差的概念,了解其正常值及生理意义。

一、 乏氧性缺氧。

掌握血液性缺氧的概念、发生原因及血氧变化的特点,了解血氧变化的机制。

二、 血液性缺氧。

掌握血液性缺氧的概念、碳氧血红蛋白血症、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发生的原因及血液性缺氧时血氧变化的特点。

三、 循环性缺氧。

掌握循环性缺氧的分类、原因及血氧变化的特点。

四、 组织中毒性缺氧。

掌握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概念、原因及血氧变化的特点,了解其发生机制。

第二节缺氧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变化。

一、 呼吸系统的变化。

熟悉呼吸系统的变化,了解其机制。

二、 循环系统的变化。

熟悉心功能、重要器官血流量的变化及其意义,了解其机制。

三、 血液的变化。

熟悉急性、慢性缺氧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的机制;熟悉缺氧时红细胞2,3-dpg增高的机制;了解血红蛋白构型的生理适应。

四、 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了解缺氧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第三节缺氧时组织细胞的变化。

了解缺氧时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性变化及缺氧对组织细胞的损伤。

第四节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了解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几个因素。

第五节缺氧的**。

属扩展内容,学生自学。

第六章发热。

学时:2学时。

掌握发热、过热的概念,理解生理性体温升高与病理性体温升高的区别。

第一节发热的原因。

掌握致热源的概念,熟悉传染性发热与非传染性发热的概念及原因。重点要求无菌性炎症、恶性肿瘤、**反应及类固醇引起非传染性发热的机制。

第二节发热的发病机理。

掌握外源性致热源与内源性致热源的概念,熟悉外源性致热原内源性致热原的性质、**、作用部位;掌握体温调定点的学说,了解参与发热的中枢介质。

第三节发热的经过。

掌握发热体温上升期、高热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三期的热代谢特点、表现及机制;了解热型的概念及其分类(大专班学生不作要求)。

第四节影响发热的主要因素。

通过自学了解机体各种机能状态的影响。

第五节发热时机体的物质代谢与机能变化。

掌握三大物质的代谢变化特点以及维生素与水电解质代谢特点。了解并熟悉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以及泌尿系统的机能变化特点及机制。

第六节发热的处理原则。

了解发热的生物学意义,掌握发热的处理原则。

第七章休克。

学时:4学时。

掌握休克的概念。

第一节休克的原因。

熟悉引起休克的常见原因,各种原因所致休克的发病环节。

第二节休克的分类。

了解休克**和发病学分类方法。

第三节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发病机制。

一、 休克早期。

掌握休克早期微循环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特点及其变化的机制;熟悉心脑及其它组织器官血液灌流量的变化及其机制;掌握休克早期发生的变化及抗损伤(代偿)意义。

二、 休克期。

掌握休克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及其机制,熟悉休克期的临床表现,理解动脉血压降低在休克发展中的意义。

三、 休克晚期。

掌握休克晚期微循环变化的特点、熟悉其变化的机制。

第四节体液因素在休克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熟悉儿茶酚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组胺、心肌抑制因子、前列环素-血栓素系统等体液因子在休克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

第五节休克过程中细胞和代谢的变化。

了解细胞受损的两方面机制。休克过程中代谢变化的特点以及细胞所发生的主要损伤性变化。理解代谢障碍和细胞损伤使病人发展到不可逆阶段。

第六节休克时器官功能的变化。

一、 心功能变化。

掌握心功能在休克晚期变化的机制。

二、 肺呼吸功能变化。

掌握**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熟悉其基本病理变化,了解其变化机制以及肺呼吸功能在休克不同阶段的变化特征。

三、 肾功能变化。

了解肾脏功能在休克不同阶段的变化特点。

四、 掌握多器官衰竭的基本概念。

第七节各型休克的特点。

熟悉各型休克的基本概念及其血液动力学变化的特点。

第七节休克的防治原则、

熟悉补充血容量及选用血管活性药物在休克**中的作用,了解休克防治的一般原则。

第八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学时:2学时。

本章属扩展内容,学生自学。

第一节 dic 概述。

掌握dic 的概念、分期。

第二节 dic 的**学。

了解dic的原因,影响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

第三节 dic的发病学。

熟悉dic发病起始于凝血系统的被激活,主要有血管内皮广泛损伤、组织严重破坏、血细胞大量损伤、其他促凝物质入血。进一步理解以上因素引起dic 的机制。

第四节 dic对机体的影响及临床表现。

熟悉dic 引起凝血功能障碍诱发出血、循环功能紊乱发生休克、微血栓导致缺血性器官损伤及红细胞机械损伤导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并理解以上临床表现发生机制。

了解dic 的主要实验诊断指标。

第九章缺血-再灌注损伤于缺血预处理。

学时:2学时。

本章属扩展内容。

第一节缺血-再灌注损伤。

掌握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概念,了解氧反常和钙反常的概念。熟悉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表现,了解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了解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及防治原则。

第二节缺血预处理。

掌握缺血预处理的概念,熟悉预处理的保护时间及保护范围,了解预处理的诱导方法,了解预处理的保护机制及应用前景。

第一十章肺呼吸功能不全。

学时:4学时。

掌握呼吸功能不全和呼吸衰竭的概念,并理解两者的不同。熟悉呼吸衰竭的三种分类。

第一节呼吸功能不全的发病学。

一、 肺泡通气不足。

掌握限制性通气不足的定义及其发生机制(呼吸肌活动障碍、胸壁和肺的顺应性降低);掌握阻塞性通气不足的定义及其发生机制。

二、 弥散障碍。

掌握弥散障碍定义及其发生机制(肺泡膜面积减少、呼吸膜增厚)。

三、 肺泡通气预血流比例失调。

理解正常情况下肺通气和肺血流的分布。掌握肺通气预血流比例降低的发生机制及后果;掌握肺通气预血流比例增高的发生机制及后果。

第二节呼吸功能不全时机体的变化。

一、 熟悉呼吸衰竭时三种血气变化(大专班不要求)

二、 熟悉呼吸衰竭时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掌握肺性脑病的定义及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讨论稿。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 前言。病理生理学 pathophysiology 是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学习病理生理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她在医学教育中属于医学基础课程,属于基础医学的机能学科,病理生理学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 桥梁...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医疗保险 医事法律方向 使用 辽宁医学院 教务处。二 七年六月。病理生理学 教学大纲。适用专业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医疗保险 医事法律专业方向 总学时 24 其中理论学时 24 实践学时 一 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病理生理学是国家教育委员会规定的高等医学教育15门主干课程之一,专业本科...

病理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 教学目的与任务。一 教学目的。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是联系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 桥梁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疾病的概念 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熟悉 掌握人体患病时出现的功能与代谢的变化和基本机制,达到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提高药物防治效果,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