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教学课题模式的诠释

发布 2021-03-11 11:25:28 阅读 8291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产生的背景。

2023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跨世纪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2023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2023年秋季,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体系,同年,江苏省各县、市高中起始年级同步跟进。

其时,我市各学校教育教学的规范化管理已经逐步向纵深发展,致力于以最经济的教学方式获取最大的教学效益,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学校文化。精细化管理就是层层落实教学管理责任,变一人管理为众人管理;就是将教学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做到人人会管理,时时有管理,处处见管理。精细化管理突出有效调动教、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突出教师的主导体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与民主化要求。

这种精细化管理的学校文化使我市多年来各级各类教学质量持续高位走强,为在新一轮课改背景下保持我市教育进一步位领先南通、领跑全省,教育局要求教研室牵头并组织研究,探索出既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又符合我市教育教学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我们对我市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并组织有关资深教师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出我市课堂教学以下五个主要存在问题。

关于师生地位。一方面,教师扮演"执行者"和"传声筒"的角色,缺少必要的自由度,缺乏生命活力,教得辛苦。另一方面,学生扮演着"接受者"的角色,囫囵吞枣、死记硬背,没有情感体验和学习活动,学得痛苦。

关于学习方式。其一,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为被动接受型,缺乏主动性和独立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其二,学习方式的单调而缺乏变化,过多的重复操练是学生感到学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

关于教学方式。一是班级授课制难以照顾学生的个体别差异,这是班级教学模式的“胎里病”,加上目前各班级人数普遍较多,不利于因材施教。二是不能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要么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这一单一传统目标,要么过于强调所谓“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造成“知识与技能”的虚化。

第三,教师的教学存在很大的随意性,问题的设计指向性不明,缺乏张力。

关于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细而全,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以“课时”为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往往将完整的教材内容人为地割裂,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教学案例严重脱离生活、生产与科研实际,不能反映学科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于教师问题。我市师资相对薄弱,部分老教师观念陈旧,不能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讲授”占据了课堂教学时空的主体。不少年轻教师把握不住教学重点,驾驭课堂能力较差,有的甚至存在知识缺陷,知识储备不能满足新课改要求。

新课程改革和我市的课堂教学现状都要求我们树立新的教育理念,重新审视和考量原有的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建立适合于新课程背景和区域教学实际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刻不容缓。我们便开始着手研究国内外各种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探索和寻求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平衡点,并试图构建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事实上,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就已经开始了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且那时教学模式就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变革的一个比较热门的课题。由于教学模式设计依据的教育理念、教育理论的不同,教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必然不同,从而形成了各类不同的教学模式。如整体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模式、信息加工模式、行为修正模式、自学议论模式等不一而足,这些教学模式为实践先进的教学理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存在诸多不足。

我们对此同样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1.理念多,实证少。即讨论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多,介绍教学模式的分类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少。

2.名称杂,本质同。各类化学课堂教学模式,各种杂志、各个学者均有各自的教学模式和自己得定义,一人一模、形式繁多,就其本质都大同小异。

3.功利多,不持续。关于教学模式分类,国内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分类,但这些分类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如何落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涉及较少,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4.重教法,轻学法。各种模式多为如何组织课堂教学,而少有介绍如何组织学生学习的模式,理论支撑也少有现代学习理论,特别是有关学习策略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和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

5.操作繁,推广难。现有化学教学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往往不具有简约性,对老师的专业素养和驾驭课堂的能力要求高,难以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广泛应用。

6.活动少,空间小。多数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形式单。

一、机械,应试教育的痕迹凸现,留给师生的创新空间很小。

7.形式新,效率低。课堂形式的设计过于追求新颖性,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而对教学效果往往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或过份夸大某种教学模式的功能,师生活动多停留在表演层面,课堂看似热闹非凡,效果常不尽如人意。

以上问题能否解决?全国有没有改革成功的案例?踏着成功者足迹,我们先后组织全市骨干教师,实地考察了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各类名校,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杜郎口中学的“10+35”(课堂时间分配)模式、衡水中学的“五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轴、思维为主攻、体验为主线)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的教学实践及其取得的骄人办学成绩让我们震撼。

时至今日,他们的一些理念和做法仍然让我们教育人叹为观止:

没有差生,只有差异。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

素质教育更能提高升学率。

凡是学生或通过学生群体交流能够学会的就坚决不教、坚决不重复。

学生的学习和学游泳一样,必须让学游泳的人下水自己游才能学会。

教师连续授课时间不能超过5分钟。

每节课都像考试一样紧张,让紧张成为快乐。

砸掉”讲台,增加黑板。

实施“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这些是否符合我市实际?我们能否超越?

随后,我们又数十遍地研读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国内外上百种课堂教学模式,从化学学科开始尝试,通过各类教研活动大胆改革课堂模式。我们朴实的想法是:让“教室”重新变成“学堂”,让“听课”变成“看课”;让学生没有教师也能学习,让所有的教师都能上好课。

这两种想法中,前者的核心是:课堂的主体时空必须是学生的“活动”,后者的核心是:学生活动必须有序、有据、有方,要有一张“单”子。

这样,就有了“活动单”的说法,从历史的沿革看,活动单是对“学案”的继承和发展,更强调教学的“活动”性和“单”的作用。以下则是我们对“活动单”粗浅的诠释。

活动”是学生在课堂中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

活动”是学生主动、直接参与的全面的学习方式。

活动”是学生获得三维教学目标的主要途径。

单”是学生学***的指针和引擎。

单”是学习材料呈现的平台。

单”是活动历程与结果的真实记录。

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单”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活动,记录活动过程与结果,分析得出活动结论并自我反馈的“菜单”化设计。

在2023年的如皋市新课程改革现场会上,教育局颁发了《关于在如皋市高中课堂教学中推广使用“活动单”的意见》,吹响了如皋市课堂教学改革的“集结号”,强调“将第一思考时间还给学生;将第一表达机会还给学生;将第一体验过程还给学生;将第一认知反思还给学生”四个“第一”的生本观念。同时着手在一些学校、班级、学科进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单导学”已经成为我市中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模式,我们期待着通过老师们的实践与创新,让这朵绚丽的教改之花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二、“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00多年前,马克思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提倡个性自由和人的全面发展。2023年***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认为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具体实践,其目标比以往任何一次课程改革更加突出“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毋庸置疑,这也是“活动单导学”模式提出时最为重要的考量。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提出和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无法也不可能以某一种教育(或教学)理论为支撑,而是广泛猎及中外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理论,择其先进元素,为我所用。我们无法也不可能将我们所借鉴的理念、理论进行逐一描述,而只能择其要作简要诠释,我们的研究也只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站在教育巨人的肩膀上的一次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

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瑞士的皮亚杰。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

“同化”(即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与“顺应”(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建构主义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活动单的结构(课题-学习目标-活动方案-课堂反馈)、活动模型(情境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成果展示→自我完善→点评提升)的设计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指导作用。

活动单导学教学课题模式的诠释

一 活动单导学 模式产生的背景。1999年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 批转的教育部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是跨世纪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 基...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

摘要 活动教学是一种教学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思想,活动教学的基本观点是 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活动是儿童学习与成长的基本载体,活动的基本特点是具备主动性。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主动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 自主建构,遵循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规律。关键词 小学数学 活动教学 活动单...

“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当课程方案一旦确定,课堂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新的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为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教学改革也亟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