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
一、课题。风筝。
二、教学目标。
1、会认“依、歇”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等6个生字,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垂头丧气”等词,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三、课时。第一课时。
四、课型。新课型。
五、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六、教具准备。
多**课件。
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
体会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
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八、教学难点。
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
九、教学方法。
1、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如下准备: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
2、为使学生的课堂学习紧张、愉快、高效,本节课可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3、在指导阅读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读读“资料袋”中的有关风筝的内容或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风筝的资料,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谈谈放风筝的经过和心情。这对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会有所帮助。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大意后,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层次:
即整个事情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过程写的。
4、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
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感受童年童趣。
十、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们,你们放过风筝吗?那你们放风筝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风筝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的快乐,那你们知道风筝的秘密吗?老师这里有段小资料(在中国,风筝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的风筝是用木头做的,叫木鸢(yuān),后来改用纸做,叫纸鸢。在纸鸢上装上竹哨,风吹竹哨,便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声音,因此有了风筝的称呼。
山东潍(wéi)坊(fāng)是著名的风筝之都,从2023年开始,那里每年都要举办一次国际风筝节。世界最大的风筝博物馆也在潍坊。)小朋友先自己读一读。
你从这段资料中知道了风筝的哪些秘密呢?
3.这不起眼的风筝藏着这么多的秘密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风筝》,(板书:风筝)看看贾平凹先生笔下的风筝又藏着什么秘密?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出示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读好了课文,我们来看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词:
希望依然憧憬歇息
拼命继续田埂磨坊。
抖动寻找抖动奔跑。
千呼万唤垂头丧气大惊失色。
凌空而起翩翩飞舞倏地精心。
1)自读 2)指名读:我们来比赛,每组请一个小朋友,比一比谁读得又正确又响亮。(“拼命”前鼻音,“田埂”、磨坊、倏地(shū dī 轻声)
3)领读: 第一行:你们能为“希望”这个词找些朋友吗?(希望-期望、愿望、渴望) “憧憬”都是竖心旁,你能说几个这样的词吗?(懊悔、愉快、惧怕……)
第二行:“继续”,老师这里有个小练习,你们敢挑战吗?【继续(连续下去),陆续(有先有后,时断时续),连续(一个接一个)】 选词填空:陆续、继续、连续
田埂”是什么呢?
出示**,这就是田埂,田埂就是田间小路)
第三行:这些都是用来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用一个词说句话吗?
第四行:“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我们一起来做一做。对,“垂头丧气”就是耷拉着脑袋,神情沮丧。
大惊失色”是什么意思呢?(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这些都是用来描写(神态)的词语。
4)齐读: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2.现在老师把生字单独拿出来,你们还认识吗?
出示生字:精希却依拼命奔村抖丧磨坊
1)我们来**车。
2)你觉得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提醒我们大家的?
3)教师范写:丧、却、磨
4)请小朋友们自己在本子上写一遍,注意写字姿势。
3.还记得刚才的问题吗?大家找一找,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几件事?
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板书)
4.分段读:你们喜欢哪一部分?(请同学读,第1自然段我们一起来读)
三)细读“做风筝”,感受快乐过渡:
现在就让我走进这群孩子的生活,去感受做风筝的过程吧。请同学们认真读第2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和词语。(出示第2自然段)
1.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1)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又是从哪个词语中体会到的?(“精心”孩子们做得很认真,心中充满了希望)
2)理解“憧憬”。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憧憬”(板书),它是什么意思呢?(向往)
想象说话:是的,它们都是竖心旁,心里有着向往,有着希望。那么他们做风筝时,心中有什么向往,有什么希望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
3)朗读:这是他们的憧憬,可能也是你们的憧憬。让我们带着向往的心情一起读。
2.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1)从这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心情怎么样?(快活)(板书)
2)理解“依然”。你能为“依然”找个近义词吗?(仍然、依旧、还是)
3)我们精心地做着,结果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为什么说“我们依然快活”? 预设:
4)风筝上寄托着我们的憧憬和希望,虽然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我们的心中仍然很(快活)。快乐就快乐吧,但风筝就是风筝,为什么把它叫做“幸福鸟”呢?想一想,它寄托着谁的幸福?
(“我们”、孩子们的幸福)
5)那为什么又要把自己的名字写上去呢?你们是怎么想的?(学生不会回答时可以这样引导:同学们,你们放过孔明灯吗?那你们有在孔明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吗?)
6)朗读:是啊,虽然做好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那里面有着孩子们的快乐、憧憬和希望,寄托着孩子们的幸福。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小结:怪不得作者说童年时候,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憧憬和快乐美美地读读第2自然段。
十。一、作业布置。
1.《课堂作业本》
把自己玩耍、活动的时候的心情写下来。
2.摘抄喜欢的句子。
十二·教学反思。
风筝》这篇课文主要写贾平凹童年的时候和小伙伴做风筝,放风筝的愉快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自始而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回顾本课教学,我有以下收获:
以读为本”开展教学,让学生充分读,多读多体会,在读中悟,在悟中读。抓住了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不同阶段的心情变化,以关键词句为切入点,整合了课文内容,体现了年段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多读来感悟文章内容。
在本课时中,学生朗读的相当不错,如同切身感受。
在指导朗读中,我注意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将语言转变为形象鲜明的内心视像;注意培养情味感,努力挖掘和体验教材的情感因素,发挥了教师自身的情感传导作用,引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和朗读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我更注意培养意蕴感,引导学生体会“为什么继续寻找‘幸福鸟’?”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内容?”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语文特级老师李吉林也指出:
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要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要想感动自己,教师就必须要深入研读教材。所以,我在教学前,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及相关知识,找准情感态度渗透的突破口,并在教学中能以自己的激情感染学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更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所以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我没有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民主的氛围,**的氛围,拓展了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10《风筝》课后练习
风筝 课后练习。一 看拼音写词语。二 选择 继续 精心 寻找 希望 其中的两个词语造句。三 从课文中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或句子。四 读一读,写一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五 朗读下面的句子,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会句子的意思。1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风筝》自学单
汤坑小学友善用脑 生需 快乐课堂自主自学单。第一组第10课 风筝 班级姓名家长 三月三。师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生 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记得那年三月三。一夜难合眼。望着墙角糊好的风筝。不觉亮了天。叫醒村里的小伙伴。一同到村边。怀抱画着小鸟的风筝。人人笑开眼。抓把泥土试试风。放开长...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0《风筝》教学设计
师指导生换词读,体会句子,体会词义。3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还快活吗?师板书 快活。师 为什么还很快乐?4 指导读,读出你的快活吧。3 学习第三自然段。1 我们的梦想 我们的希望以及我们的祝福都寄托在这只风筝上,我们的心也随着它一起飞上辽阔的蓝天!孩子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一起去放风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