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以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教学突破口和主线,并借助彰显诗句意象和引进课外文字、**资料等手段,让学生领悟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英勇无畏精神及其精神源泉。
2.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对仗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
3.在领悟诗句所蕴含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内化诗歌语言。
设计意图】一共八句的诗歌,本来一课时可以完成教学。但教学《七律·长征》有特殊性:其一,必须更多地补充课外资料。
由于诗句所反映的生活发生于七十多年前,距离现实生活,尤其是小学生的生活太遥远。第一课时除了常规的教学内容,如教学生字词,了解地名“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读准、读顺诗句,疏通诗句大意外,应适当补充有关长征的背景、长征的故事或影像资料以及长征路线图等,这样才能拉近小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为学生真正走进诗句、走进诗人奠定基础。其二,这是学生迄今所学容量最大的旧体诗词。
本诗词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里的第一首七律,一共八句,此前教材中的旧体诗词全都只有四句。同时,本诗是本组课文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按惯例此类课文也都安排两课时。所以这里做了两课时的安排,本设计为第二课时,以上是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
1.以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为教学突破口和主线,并借助彰显诗句意象和引进课外文字、**资料等手段,让学生领悟长征的艰难险阻、红军的英勇无畏精神及其精神源泉。
教学难点。通过师生合作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诗句的对仗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
课前准备。**《七律·长征》歌曲。
三、教学过程。
一)重温感受,初读诗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七律·长征》,课间又听了歌曲。长征和红军将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长征艰难、艰险,红军英勇无畏……)
师:长征艰难,长征艰险;红军英勇,红军无畏。让我们带着这种种感受,一起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诗眼”为线,显象悟情。
1.提领主线,感悟“诗眼”。
1)设疑问,引诗句。
师:漫漫长征,千难万险;红军将士,英勇无畏。诗中有两句就表现了这一点。这两句是?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2)合作读,悟写法。
师:现在,我们来合作读。
师(读):红军不怕远征难,生(读):万水千山只等闲。
师(读):远征难。
生(读):只等闲。
师(读):难。
生(读):闲。
师:读着,读着,你发现了这诗句中藏着什么秘密?(预设:“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师:你从这对比中,感悟到什么?(预设:尽管长征中遇到了种种艰难险阻,但红军战士却毫无畏惧,勇往直前。诗人运用对比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师:谁来读这两句,要读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英勇顽强的英雄气概!(指名读,评价。)
师:让我们一起读!(齐读)
设计意图】“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揭示了全诗的主旨,其中的“远征难”“只等闲”更是全诗的“诗眼”。本设计率先把它拎出来作为解读诗句和教学的突破口,并贯穿全诗教学的始终,成为一条教学主线或总纲。
这样,教学过程便焦点明晰,层次清楚,不枝不蔓。教法上,努力变常见的教师设问为师生合作朗读、读中发现,不仅让学生感悟到诗句表达的内涵,也让学生领悟诗句运用的写法,实现意文兼得。
二)合作朗读,领悟颔联。
1.过渡。师:那么,漫漫征途上,红军战士把哪些“难”视为“等闲”之事呢?
诗中有几个画面,形象描绘了远征之难。这几个画面是?──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金沙水拍;桥横铁索;岷山千里雪。
)2.走进“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师:让我们先走进“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这两幅画面中。谁来读?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指名读,齐读。)
师:什么是逶迤?请看──
师:透过这画面,你看出逶迤的五岭是怎样的五岭?(预设:绵延不断的五岭、连绵不绝的五岭、连绵起伏的五岭、看不到边的五岭。)
师:我们一起来读──“五岭逶迤”,请读出那种连绵不断的感觉来。(齐读)
师:看,这就是磅礴的乌蒙──
师:伟人***在长征途中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师: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诗句,你能为“磅礴”换一个词吗?(预设:高大、巍峨、雄伟、高耸入云……)
师:通过换词,老师觉得,同学们已经直观地感受到什么是“磅礴”。现在让我们一起读“乌蒙磅礴”,请读出乌蒙山的高大、巍峨、高耸入云的气势。(生齐读)
师:在这“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中,红军会遇到哪些困难呢?请大家结合上节课学到的和课外了解到的,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
指名交流。(预设:道路难走;缺吃少穿;山区气候炎热或寒冷;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生病、**……)
师: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和想象,述说了红军遇到的困难。《长征组歌》中有几句歌词做了这样真实而概括的描述。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线》
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zhòng)兵,压黔(qián)境。──四渡赤水出奇兵》
师:同学们,刚才大家述说了种种困难,这些歌词也描绘了种种困难,真是千难万险哪!用诗句中的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远征难。
3.了解诗句写法,感悟红军精神。
师:同学们,你知道吗?这上下两句之间,藏着一个秘密。现在我们来合作读。通过读,看看大家是不是能够发现。
师(读):五岭逶迤腾细浪,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五岭逶迤。
生(读):乌蒙磅礴。
师(读):腾细浪。
生(读):走泥丸。
师:现在,我们换个方式再次合作读。(读)五岭。
生(读):乌蒙。
师(读):逶迤。
生(读):磅礴。
师(读):腾。
生(读):走。
师(读):细浪。
生(读):泥丸。
师(读):五岭逶迤腾细浪,生(读):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就这样读着、读着,在这两句之间,你发现了什么?(预设:上一句用名词,下一句也是名词,上一句用动词,下一句也用动词。上下两句是相对的,好像在二年级课文《对对子》里学过……)
师:是的,这两句就是对对子,两两相对,用词和结构都是对称的。现在,同学们合作读,全体男生读上句,全体女生读下句,要读出对称的整齐之美。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全体女生)
乌蒙磅礴走泥丸。(全体男生)
师:刚才,同学们发现了上下两句之间的秘密。其实,这两句中的每一句,都还有一个秘密。现在,我们再来合作读,看看谁还有新发现。
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
师(读):逶迤。
生(读):细浪。
出示──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读):磅礴。
生(读):泥丸。
师:你发现了什么?(预设:诗句运用对比的写法。)
师:是的,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深究起来,这两句都隐含两个字:“大”和“小”。哪些词隐含了“大”?哪些词隐含着“小”?(生述)
师:逶迤、磅礴,写出在现实中的山是多么的“大”;细浪、泥丸,写出红军心里的山是多么的“小”。“大”和“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透过这对比,你体会到什么?(预设:红军的坚忍不拔、乐观无畏、英勇顽强……)
师:写山的“大”,显示红军长征之难;写山的“小”,显示红军之不怕。极大和极小的对比,充分地表现了红军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慨。
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发现,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不过是翻起的细浪;高大巍峨的乌蒙,在红军眼里不过是滚动的泥丸。用诗句中的三个字来概括,就是──
生:只等闲。
师:面对艰难,红军是如此毫不畏惧、从容不迫!难怪诗人这样赞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齐读)
设计意图】这两句写“山”,从一个层面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内涵具体化。与所有律诗一样,颔联写法上运用了对偶。此外,这一联还运用“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等意象显示“远征难”,用“细浪”“泥丸”等意象显示红军的“只等闲”,二者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根据这一联的表达特点,本环节的教学重点和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合作朗读让学生直观了解对偶和对比,并体会其好处。用意象传情达意是诗歌的共性,显象得意是体现诗歌个性的教法。但本诗一共有八句,句句、处处显象得意,不可能也不必要。
为了因句而异,也为了不平均使用力气,这一联的“意象”显现不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有所涉及,做法有二:一是通过“**”让学生感受“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并想象红军通过时的艰难,二是借助其他诗句或歌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路迢迢,秋风凉”“敌重重,军情忙”“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水似银”等,使“五岭逶迤”和“乌蒙磅礴”的意象更加丰富和丰满,“远征难”也就变得触手可及,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三)呈现情境,感悟颈联。
1.过渡。师:“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除此之外,红军还将其他种种困难视为等闲之事。让我们走进另外两个画面。
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请同学们自己轻声读一读。
2.引导质疑。
师:读了这两句,你有什么疑问?(预设:云崖为什么会“暖”?铁索为什么会“寒”?)
3.引用资料感悟“暖”。
师:现在,我们先来看同学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水拍云崖”为何会“暖”呢?下面有一段资料,相信大家看了以后,会有所感悟。
师:读了这则资料,谁来说说,红军靠什么渡过金沙江?(预设:勇气、智慧。)
师:尽管金沙江地势险要,又有敌人重兵把守,但红军将士凭借超凡的勇气和智慧,顺利渡江。想一想,此时此刻,红军将士的心情怎样?(预设:高兴、喜悦。)
师:这种心情,诗中用了一个字来形容,这就是──
生:暖。师:我们一起读,要读出红军将士此时此刻的心情──金沙水拍云崖暖。(齐读)
4.显现意象感悟“寒”。
1)感悟“寒”意之一。
师:那么,“桥横铁索”为什么会“寒”?这“寒”字到底包括了什么意思?请看──
师:假如你就站在这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桥头,往下看,你会看见了什么?(预设:奔腾的江水翻卷着滔滔的白浪……)
师:假如你就站在这泸定桥桥头,往前看,你会看见了什么?(预设:只有十三根寒光闪闪的铁索横在江面……)
师:人行走在这样的桥上,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生述)
师:假如你必须马上走过这座桥,你的心情怎样?(预设:胆战心惊──胆寒。)
师:翻着白浪的江水,闪着寒光的铁索,足以让人心惊,使人胆寒。全体女生们,大家一起读,要读出心惊胆寒的感觉──大渡桥横铁索寒。(女生齐读)
2)感悟“寒”意之二。
师:除了“胆寒”外,“寒”字还包括了什么意思呢?相信同学们看了下面的**,会有新的感悟。**“飞夺泸定桥”电影画面片段。
师:看到这段**,你会用什么样的词语来形容这场战斗?(激烈、惨烈、残酷……)
师:这是一场关系到红军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这是一场激烈、残酷的战斗!战斗结束后,看,这泸定桥的铁索上似乎还残留硝烟、弹痕和战士们的鲜血。
面对这铁索,你的心情怎样?(难过、悲痛、悲伤……)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七律 长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 七律。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长征 教学设计。1 了解七律诗歌体裁特点,正确 流利 有节奏 有感情的朗读,并会当堂背诵。2 理解 逶迤 磅礴 暖 寒 词语的意思,理解诗意 难点 重点 3 了解写作背景,感受 及其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二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 自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25《七律 长征》人教新课标
五年级上册语文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 了解七律诗歌体裁特点,正确 流利 有节奏 有感情的朗读,并会当堂背诵。2 理解 逶迤 磅礴 暖 寒 词语的意思,理解诗意 难点 3 了解写作背景,感受 及其工农红军的革命斗争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重点 二 教学方法 情境朗读 自主学...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8 25七律 长征人教新课标 9
七律长征 教学设计。2.正确 流利 发自内心地朗读 诵读 背诵诗文。3.借助语言情感铺设 想象画面 资料和反复诵读感悟红军的英勇和乐观。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和搜集的阅读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能发自内心地朗读诗文。教学难点 结合阅读资料和 资料理解 暖 寒 的意思,感悟红军的英勇和乐观。教学过程 一 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