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截竿进城。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会认“竿、竖”等10个生字,会写“太、站”等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知道“截竿进城”这则成语故事的寓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课文所包含的寓意,懂得要灵活变通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读懂课文所包含的寓意。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直接导入。
师:古时候,有一个人拿着一根长竹竿,要进城去,可是竹竿竖着拿太高,横着拿太宽,进不了城……最后他是怎样进城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4课《截竿进城》。
(板书课题)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在看故事之前,我们先来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们交个朋友吧!
1.自由读课文,圈画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不会读的找拼音朋友帮忙,或向老师同学请教。
2.师生一起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指名读,老师检查读文情况。
4.出示课文生字、词语,指名读,**车读,老师领读。
5反馈交流识字方法。
巧记:“大”字下面多一点。(太) 多“看”两眼。(着)1.写出下列生字的韵母。
竿横。愁照2.拼一拼,写一写。
=d2(〗tàid2(〗 zhàn zhe〖=〗d2(〗hái yǒu 〖=d2(〗jué de〖=〗三、指导书写。
1.刚才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课文中的生字了,那你们能把这些生字写规范吗?
2.出示会写生字,指名认读,并口头扩词。
3.学生先自由观察田字格中生字的笔顺书写,描红,提出难写的字。3.我会写,我会填。
要。共()画,第五笔是()。4.反馈书写情况,教师针对指导。
如:“觉”上面是“” 不要写成“”
还:最后一笔捺要写得长而平滑,托住“不”。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书写,展评。站。
偏旁是(),共()画。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达标检测。
一、复习巩固。
1.出示字卡,学生认读。
2.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3.自由朗读课文,读通、读顺。二、学习课文。
1.上节课我们已经读熟了课文,并且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了,那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这个人最后到底是怎么进城的。
2.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出示:他把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高,进不去。
他又把竹竿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宽,还是进不去。
2)教师出示课前准备好的长竹竿,让学生分别竖着和横着拿着从教室门口进出,感受这个人进不了城门时发愁的心理。
3.谁帮他想出一个好办法将竹竿带进城?(学生举手说)
4.嗯,同学们都能想出一些办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真了不起呢。这时,过来一个老头儿……他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呢?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老头儿的办法是什么?(把竹竿截成两段)
3)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为什么?
生甲:我觉得这个办法不好,把竹竿截成两段,这个竹竿就没有什么用处了。
生乙:我觉得这个办法很好,把竹竿截成两段,就可以拿着进城了。
5.这个人认为老头儿的办法怎么样?他又是怎么做的?
出示:就按照老头儿说的,把这竹竿截成两段,高高兴兴地进了城。
写几个与“高高兴兴”相似的aabb式的词语。(平平安安许许多多)
6.全班齐读课文。4.照样子,写词语。
例:左思右想(带有反义词的四字词语)
七()八()(惊()怪。
例:高高兴兴(aa式)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竹竿竖起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横过来拿着,城门没有那么()。
2)老头儿的方法是将竹竿()。三、总结全文。
1.老师觉得这个老头儿的方法也不是很好,你们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帮这个人将竹竿带进城?(将长竹竿的一端对着城门入口的方向。)(演示方法)
2.学完这篇课文,你们知道这个笑话的可笑之处了吗?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也会闹这样的笑话,所以我们要多动脑,学会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6.我会动脑。
除了将竹竿截成两段,你还有什么好办法将竹竿拿进城?
教学板书]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截竿进城竖着比城门高。
横着比城门宽进不去。
老头儿截成两段带进城遇到问题。
多角度思考。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教学反思]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截竿进城》这则故事。
说的是有个人拿着竹竿进城,但竹竿的长度比城门还长,左一下不得进,右一下不得进,正在这焦急的时刻,一位老头儿让他将竹竿截成两段带进城的故事。内容比较简短,但是寓意深远。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通过直接读课文去领悟文章的寓意是。
比较难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穿插了一些互动游戏(让学生自己拿竹竿过教室门),有的同学在实践的过程中就提出来了为什么不将竹竿一前一后拿着过。然后我再让他们看看老头儿的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这样学生进行对比发现,老头儿的方法虽然将竹竿带进了城,但是竹竿已经没有用处。并从中明白了遇事要懂得变通,不能固守成规的道理。
一年级语文截竿进城教学设计
一年级语文第八单元。24.截竿进城教学设计。三屯镇中心小学。张晓乐。教学目标 1 自读课文,查字典,为生字注音。2 齐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 学前指导 1.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有一个人拿着一根竹竿想进城,可是怎么也进不去,怎么办呢?他想让大家帮助他,好吗?板书...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春夏秋冬。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看图 熟字比较等方法,2.认识 霜 吹 等8个生字和 雨 阝 2个偏旁 3.会写 春 风 等7个字和1个笔画。过程与方法 通过 了解四季景物特点,体会四季的美好。教学重 难点 识记8个生字 借助插图和动作演示理解词义。课时划分 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1 教学目标 1 认识 万 复 等13个生字,会写 万 丁 等5个字。2 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感受春天的美好。3 激发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产生寻找春天的想法。教学重难点 1 正确认读 我会认 的字和正确书写 我会写 的字。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 从诵读中感受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