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三班的科学课,共有学生55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五年级科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这学期我担任五年级三班的科学课,共有学生55人。通过两年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能力。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
五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由“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组成。
1.《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群落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生态瓶的制作、观察,**生物群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光》单元首先引导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接着指导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本身的性质有关系。
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教学目标:
1.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本册将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过程。
2.通过学习让学生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3.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实际控制变量实验。
4.运用模拟实验**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活动的设计,以**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能力。
五、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2.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3.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4.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5.能够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进行判断。
6.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三、教学准备。
狗尾草、多种植物的叶、放大镜、塑料尺、蜡笔、水槽等。
四、教学课时:8课时。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2.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3.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4.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
5.能够对是否是同一种树叶进行判断。
6.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三、教学准备。
狗尾草、多种植物的叶、放大镜、塑料尺、蜡笔、水槽等。
四、教学课时:8课时。
六 、教学进度。
周次日期教学内容。
1 9.1——9.4 种子发芽实验(一)
2 9.7——9.11 种子发芽实验(二)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蚯蚓的选择。
3 9.14——9.18 食物链和食物网做一个生态瓶改变生态瓶
4 9.21——9.25 维护生态平衡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
5 9.28——9.30 光是怎么传播的光的反射光与热。
6 10.8——10.16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7 10.19——10.23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内部引起的地形变化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8 10.26——10.30 土壤中有什么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9 11.2——11.6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我们的小缆车。
10 11。9——11.13 用橡皮筋做运动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测量力的大小。
11 11.16——11.20 运动与摩擦力滑动与滚动运动与设计。
12 11.23——11.27 设计制作小赛车。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分析。
一、单元概述。
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
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同时,他们还将学习使用图式(包括肢解图式和箭头关系图式等)。
此外,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更加有效地开展过程与方法活动。
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第二部分(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
第三部分(第5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第四部分(第6~8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们来说,这将是一个有趣的单元。他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
2.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
3.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
4.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
5.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6.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7.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
过程与方法。
1.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覆盖了三大科学知识领域及科学 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的内容 五年级教材仍按主题单元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单元 白天和黑夜 地球与宇宙。光与色彩物质世界。电和磁物质世界。呼吸和血液循环 生命世界。解释与模型 方法显性化。一些重要的科学概念 原理及科学方法不可能一蹴而就,需滴水穿石 聚沙成塔之功。教材...
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分析
5.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 能用线条 符号 图画 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 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 活动的设计,以 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 亲自实践,在感知 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 ...
科学五年级上册1 3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一 教材地位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对地球的盖貌已有了初步的 和了解,从知识和能力上为本单元的 活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本单元在学生原有的生活 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有关地球与地表的变化的内容进行 活动。本单元的学生可以为学生进一步 地球内部及外部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