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发布 2020-11-02 10:38:28 阅读 3829

21 桃花源记。

主备人:周卉秋审核人:王洪。

学习目标】1.梳理课文线索,熟读课文内容,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一、导入明标。

二、初读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独译课文。

三、品读感悟。

1.按渔人进入桃花源的前中后的行踪,复述课文内容。

a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他进入桃花源之前见到了怎样的景象?

b渔人在桃花源见到的景和人有何特点?桃花源人对外界社会情况了解吗?用原文回答。

c人们根据渔人作的标志再去寻找桃花源,结果怎样?

3.划分课文层次。

四、总结拓展。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的收获是:

五、达标测评。

1.《桃花源记》作者 , 朝代)著名诗人。

2.文中描写桃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体现祥和安乐的社会环境的句子是 。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渔人甚异之 ( 具答之( )

复前行,欲穷其林( )欣然规往( )

诣太守 ( 未果,寻病终( )

第二课时。一、导入明标。

二、品读感悟。

1.阅读文章二三段,渔人为什么要再寻桃花源?

a、研读第二部分。

—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的美景,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用原文回答)

自然景象:生活情景:

—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b、研读第三部分

—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2.体会思想主旨:

可结合作者的经历及当时的创作背景,谈一谈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不存在的“世外桃源”。)

三、达标测评

1.解释下列词语。

缘: 俨然: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渔人甚异之:

②林尽水源: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语,试说说渔人是怎样回答的。

4.“诣太守,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哪些内容?

22 短文两篇。

主备人:周卉秋审核人:史德清。

第一课。陋室铭。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学习过程】一、导入明标。

二、初读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鸿儒案牍( )西蜀( )德馨( )

2.完成下列词语注释。

名: 灵: 斯: 德馨: 鸿儒: 白丁: 丝竹 : 案牍:

三、品读感悟。

1.文中孔子对陋室是如何评价的?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借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体现的?

3.作者借陋室不陋,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拓展延伸。

网上有很多模仿《陋室铭》而写成的文章,教师先展示一两篇,然后让学生也试着仿写一篇,注意“铭”的特点。

五、达标测评。

1.解释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2.《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子是;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写情趣之雅的句子是 。

3.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第二课时。爱莲说。

学习目标】1.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2.通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学习,理解荷的精神内涵。

学习过程】1、导入明标。

2、初读感知。

1、给下列字注音。

蕃() 濯() 涟() 亵() 噫() 鲜()

2.解释下列词语。

蕃( )濯( )妖( )蔓( )益( )

鲜( )亭亭。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品读感悟。

1.作者如此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呢?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3.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歌颂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4.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5.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五、达标测评。

1.解释下列斜体字。

可爱者甚蕃蕃:②陶后鲜有闻鲜:

亭亭净植植: ④濯清涟而不妖濯:

2.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

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语句是。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23 核舟记。

主备人:周卉秋审核人:刘德明。

学习目标】1.顺畅畅朗读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准确翻译课文,掌握文章结构。

知识链接】1.文体“记”,“记”是古代散文的一种文体。 这种体裁出现得很早,至唐宋而大盛。它可以记人和事,可以记山川名胜,可以记器物建筑,故又称“杂记”。

第一课时。学习过程】

一、导入明标: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独立解决字词,梳理文意。

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重音突出富有节奏。

2.翻译课文。

1)明确步骤:读一读——课文;想一想——意思;看一看——注释;

议一议——难点;说一说——理解;评一评——正误。

2)学习小组交流明确,达成共识、尊重个性。(小组长记录疑问)

3.第1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说明的对象是什么?要说明核舟的什么特点?

4.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

三、品读感悟:

1.文章是按怎样的写作来结构全文的呢?

2.你知道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给我们介绍这个精巧的核舟的吗?(抓关键词)

四、拓展延伸。

1.本文题目有“记”字,你认为本文是否意味着是记叙文?它与《桃花源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呢?

五、达标测评。

1.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点明全文中心的句子是。

2.第三段中作者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 ”的精湛技艺。

3.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语句是。

23 核舟记。

主备人:周卉秋审核人:刘德明。

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生动的特点和按空间来说明的顺序。

2. 感受本文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的写作特点。

3.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一、导入明标。

二、品读感悟。

1.作者是怎样介绍船头和船尾的人物?这些人物带给你怎样的印象?

2.本文的主体部分即中间四段,先写核舟的正面,次写它的背面;写正面则先写舟的中间部分了,次写船头,最后写船尾。试具体分析这样安排写作顺序的原因。

3.课文介绍雕刻品核舟的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云”,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舟”呢?哪些地方说明是“泛赤壁”呢?

三、拓展延伸。

你一定也有自己特别喜欢的小东西,请向我们介绍一下吧。 ﹙请按空间顺序介绍,相信你能够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四、达标检测。

1.请任选下列一项,自选角度赏析本人物形象描写。

语文八年级上册优秀导学案 第五单元 写作导学案

写作。1.了解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式 要求和作用。2.学会在记叙中作必要的抒情和议论。3.掌握常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重点 1.记叙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方式 要求和作用。2.掌握常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1.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哪些?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指作者在反映客观事物和表达感情或观点时所使用的语言组合样式...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二十四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一 学习目标 1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2 多种修辞方法和象征手法的使用,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3 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 关心人民的深厚情感。二 学习重点 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的理解。三 学习难点 理解诗中的思想内容及诗人抒发了热爱人民 关心...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导学案

八年级 下 语文第五单元导学案。课题 与朱元思书课型 新授八集初中编写 张建。学习目标 1 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2 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3 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一 情境导入。二 自主学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