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学案。
学习目的:1.了解孔子的哲学观念,理解孔子的基本理论;
2.把握孔子的教育思想,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3.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的基本文学常识;
4.体味《论语》的语言风格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
1.孔子的仁学观念;
2.孔子的教育思想;
3.《论语》的语言风格。
一、作品简介。
1.孔子其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2.《论语》其书。
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言行的语录,一共二十卷,11705个汉字,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一串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成书于众手,记述者有孔子的**,有孔子的再传**,也有孔门以外的人,但以孔门**为主。
二、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1.教育思想
教育的指导思想
—有教无类
教育的基本方法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触类旁通 ;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子罕》)
—循循善诱,循序渐进
教育的基本内容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诗、礼是其主要课程
教育的培养目标
学而优则仕。
—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
2.为学之道。
① 学习的态度: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爱学、乐学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
—学而不厌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专心致志,持之以恒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学思结合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学而》)
—精益求精。
③ 学习的内容
文、行、忠、信。(《述而》)
——博学 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贯一 学习的目的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学以致用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为己之学。
三、课文解析。
第一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参考译文】孔子说:“能从温习旧知中开悟出新知,就可以做老师了。”
本章大旨】强调新故合一,教学合一。
第二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危险。”
本章大旨】强调学与思当交修并进、互相结合。
第三章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参考译文】子贡问道:“孔文子何以得谥为文呀!”孔子说:“他做事勤敏,又好学,不以问及下于他的人为耻,这就得谥为文了。”
本章大旨】孔子解释孔文子谥号之涵义。
第四章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参考译文】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文献,再用礼节来加以约束,也就可以不致于离经叛道了。”
本章大旨】意在说明“文”与“礼”、“博”与“约”兼修并进之于施行大道的重要性。
第五章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好像追赶什么一样,就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失掉它。”
本章大旨】讲学习态度的问题。
第六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参考译文】孔子断绝四种毛病:不主观臆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
【本章大旨】孔子**记孔子平日处事立行之态度。
第七章 子曰:“吾有知者乎?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有知吗?我实是无知呀!有个庄稼汉来问于我,他心空空,一无所知,只诚悫地来问,我亦只就他所问,从他所疑的两端反过来叩问他,一步步问到穷竭处,就是了。”
本章大旨】记孔子教诲他人之态度与方法,亦孔子循循善诱之一例。
第八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参考译文】孔子说:“古代学者的目的在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代学者的目的却在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本章大旨】旨在倡导“为己之学”的学习目的。
第九章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参考译文】孔子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本章大旨】强调学当一以贯之。
第十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参考译文】孔子说:“我曾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去思考,没有益处,不如去学习。”
本章大旨】强调学习对于修养的重要性,也是在进一步阐发学与思的关系问题。
第十一章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
“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
学《诗》乎?对曰:未也。
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
曰:学礼乎?对曰:
未也。 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参考译文】陈亢问伯鱼道:“你在你父亲那里听到些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对道:
“没有呀!有一次,我父亲独立在堂上,我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曾学过《诗》吗’我对道:
‘没有。’我父亲说:‘不学《诗》,便不懂如何讲话。
’我退后便学诗。又一次,我父亲又独立在堂上,我又在中庭趋过,我父亲说:‘你学过礼吗?
’我对道:‘没有。’我父亲说:
‘不学礼,便不懂如何立身。’我退后便学礼。我私下只听到这两番教诲。
” 陈亢退下大喜,说:“我这次问一事,听得了三事。其一是该学《诗》,其二是该学礼,其三便是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第十二章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参考译文】孔子说:“后生们,为何没有人学《诗》呀?学《诗》,可以感发兴起你自己,可以懂得如何博观风俗天地,可以懂得如何合群相处,可以懂得如何讽刺政治、批评社会、抒发怨情。
近处讲,懂得如何事奉父母。远处讲,懂得如何事奉君上。小言之,也可使你多认识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
”本章大旨】强调《诗》之重要作用。
四、《论语》的语言特点。
语录体散文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但文字隽永,言近旨远,辞约意丰。
《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散文以及后世《世说新语》之类的轶事**,乃至禅宗和宋明理学的《语录》。
五、研习与思考:
一)填空题。
1.子曰:“君子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2.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而竭焉。”
3.子曰今之学者为人。”
二)翻译题。
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3.《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三)简析题。
1.简述孔子的仁学观念。
2.简析《论语》的语言特点。
3.结合选文,并阅读《论语》,归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论语十二章》导学案
论语 十二章。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2.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语感,体会文言和现代汉语的不同。3.体会 论语 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自主学习。1.补充知识卡片。1.文学常识填空。孔子 公元前551 公元前479 名 字 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是家学派...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 春 导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积累生字词,了解作家作品。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作者的感情。3 通过妙词佳句的品析,学会从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4 培养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情感。二 文学常识。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的散文家 诗人 民主...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步》导学案
散步。学习目标1 知识与能力 在合作 的过程中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用心去发现感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学习重难点。感受文章浓浓亲情,增强学生的家庭责任感。透过文章浅显质朴的语言,品味文章深刻含。蓄的意蕴。一 预习1 熟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