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4 寓言二则

发布 2020-08-09 06:26:28 阅读 1330

课题14、寓言二则分课时。

总课时。执行时间电教课时。

月日。1、认识、会写生字。

教学目标。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言的教育意义3、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根据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悟寓意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释题质疑,激发兴趣。

二、反复诵读,读顺句子。

1、请同学们自由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2、学习生字:铃、椎、铿。

3、师范读,学生聆听,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4、师再次范读,学生轻声跟读,并在课文中画上节奏线。5、学生自由练读,反复读,直至诵读通畅。

6、指名读,师生进行评价,使学生在“读-评-读”环节中,提高朗读能力,以读促悟,以悟促读。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边默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然后说说自己从中知道了什么。2、小组交流,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词语、句子还没有读懂?

(1)“掩耳盗铃”中“铃”在这里指钟。(2)“欲负而走”中“负”是背着的意思。(3)“以椎毁之”中“椎”是指敲打东西的器具。

(4)“钟铿然有音”中“铿然”是形容钟的声音很响亮。(5)“遽掩其耳”中“遽”是急忙的意思。

个人随笔。4、小组合作学习:借用注释,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5、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说说全文的意思,教师相机指导。四、品读课文,拓展延伸。

1、自由朗文课文,边读边思考:这个人最后的结果会怎样?他这样做可笑不可笑?可笑在**?

2、讨论交流,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反复品读,领悟寓意。

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那些想欺骗别人,结果只是欺骗了自己的人,也就是自欺欺人。4、小结学法。

思考: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

掩耳盗铃。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铿然——掩其耳——自欺欺人。

分课时电子教案。

课题14、寓言二则分课时。

总课时。执行时间电教课时。

月日。1、认识、会写生字。

教学目标。2、反复诵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言的教育意义3、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根据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进而感悟寓意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程序设计。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1、我们来个填成语比赛,出示: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成语:自相矛盾2、了解矛与盾。

矛: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兵器,长柄尖刀。盾:盾牌,古代兵器,作战时遮挡刀箭用。3、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自学生字。

2、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和语音语调,使学生逐步掌握每一句容话的读法。

3、画出朗读节奏,练习朗读。三、精读课文,自悟文意1、默读课文,解决疑难。2、诵读课文,理解文意。(1)读读议议,理解文意。(2)生串讲句意,师相机指导。

个人随笔。3)自由诵读课文。四、研读课文,拓展思维。

1、品读课文,概述寓言故事内容。

自相矛盾》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夸自己的矛无坚不摧,自己的盾无锐不挡,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样?那人哑口无言。

2、文中的楚人说了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学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3、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么想?怎么说?4、楚人的言行说明了什么?5、帮楚人总结一下教训。

6、你看到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从中悟出什么道理?五、咀嚼本文,表情朗读1、分角色朗读,注意读出语气。2、表演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矛——自相矛盾——盾。

无不陷)(莫能陷)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春季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7 杨柳

课题17 杨柳分课时教学目标。总课时。执行时间电教课时。月日。1 认识生字 词语。2 正解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难点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课文教学准备多 课件。教学程序设计。一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出示杨柳的 师生谈话,认识杨柳。2 今天,让我们随同丰子恺先生一起走近杨柳,个人随笔。去感受...

六年级语文下册鹭鸶1教案湘教版

9.鹭鸶。一 导入。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位新伙伴。出图认识它吗?试着读读它的名字。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书空,师板题。观察 什么结构?怎么写才美观?老师之所以想让大家把这两个字写美,是因为鹭鸶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美的鸟,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郭沫若老先生的散文,感受它的优美。二 学文。1 自己试着读一读,看准...

春季湘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12 诗二首

课题12 诗二首分课时教学目标。总课时。执行时间电教课时。月日。1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2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辩证地看待事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 探索大自然的兴趣。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辩证地看待事物教学准备阅读有关狐狸的故事。教学程序设计。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