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上册。
6 最后的姿势。
预习单。班级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废墟坍塌震撼地动山摇妙语连珠。
诠释洗漱迅速生死攸关大公无私。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我会思考。
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1、教学目标:
1. 认识并规范书写本课生字;结合具体语言环境理解“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等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脉络,领悟整合段意来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概括能力。
3.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
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引导品悟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表达手法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妙处,并学习运用此表达方法仿写熟悉的人或**人物。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针对重难点字词检查其音形义、通过互读、指名读来检查学生读书预习情况。
2.在读书感悟中,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背诵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写结合的小练笔活动,促进学生对写作方法的习得和运用。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5、教学课时:2课时。
6、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2024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吗?(四川汶川里氏8级**)
那些日子,我们有流不尽的泪水,因为痛苦,因为悲伤,因为感动;
****当时惨烈的**)
这些日子,我们有讲不完的故事,发生在瓦砾之间,发生在救援途中,发生在灾区的千里之外。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灾难,四川省灾区教育系统广大教师舍生忘死抢救学生,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们牢牢地把守住了生命之门,危难时刻体现了高尚的师德和情操,用生命诠释了人性的光辉。我们今天要学的《最后的姿势》,就是其中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他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师爱的赞歌,用鲜血铸造了高尚的师魂。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生字的笔画、笔顺和结构,以及笔画与笔画间的连带呼应。
2)重点强调“漱” “凹”,注意其结构和笔画顺序。
2.检查文中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出示词语:废墟坍塌震撼地动山摇妙语连珠。
诠释洗漱迅速生死攸关大公无私。
1)正确读词。
2)联系上下文重点理解词语:废墟、坍塌、震撼、诠释、生死攸关。
3)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节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指名分节读课文,做到尽量有感情,及时纠错。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脉络。
第一段(1)5.12谭千秋老师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第二段(2-7)在**来临时,谭千秋老师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四个学生的经过。
第三段(8-10)**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第四段(11-12)人们对谭千秋老师的深情赞颂。
2)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点拨引导学生领悟概括段意的方法:把段意整合在一起的方法。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1.谭老师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爱心与责任)
2.细读课文,哪些地方最能看出谭老师的这种高贵品质?
学生自学,通过圈点评画,深入语言文字,体会谭老师的伟大精神。
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好的榜样,及时鼓励。
第二课时。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3.默读课文第一二段,引导学生“听其言,观其行,察其色”,从这三个方面认真思考,哪些地方是写谭老师行动的?哪些地方写了他的话?哪些地方写了他的神色?
1)学生边读边做记号,圈出重点的词、句。
2)汇报展示,交流反馈。
言语:“人生的价值是为人着想”——教育同学们的话语,也是他的人生信仰;
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危急时刻,他首先想到的是同学们。
行动:他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从“撑”字能体会到什么?能换成其他的字吗?(体会用字之妙)
血肉之躯怎能承受住千万斤瞬间倒下来的水泥板,从“撑”字能体会出谭老师誓死也要保护学生的生命的决心。
4.学习第三段:**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
学生分成三组,分别读、抓住重点语句体会:
1)救援人员:重点体会“震撼”(震惊和感动),能换成“震惊”吗?
2)获救学生:“飞身扑到我们身上”
3)老师:重点体会“生死攸关”
讨论:前面两段已经把谭老师不惜生命救下孩子的事迹写清楚了,这里还有必要再写第三段,即**后,救援人员、获救学生和老师的感受吗?
学生通过讨论,甚至辩论领悟到侧面描写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更加丰满,更加令人感动。
5.学习第四段。
1)重点体会“诠释”的意思。
2)理解“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中最后的姿势。”(课后第三题)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说话练习:“谭老师,我想对你说……”
你就是谭老师身下的那个学生,你说什么?
你是一位教师你说什么?
你是社会的普通一员,你说什么?
通过“谭老师,我想对你说……”让学生再次感受谭老师的伟大,表达对谭老师的崇敬和怀念。
五)读写小练笔。
结合本文写作特点,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写你熟悉的人,可以是亲人、老师、同学或**人物等。
学生10分钟完成,然后“面批”,师生共议,共同提高)
六)作业设计。
在2024年**灾害中,出现了许许多多像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英雄行为。请搜集当年抗震救灾的动人事迹,准备开一次交流会。鼓励用多种形式展示:**式、创作诗歌、情景剧、歌曲等。
(七)板书设计。
6.最后的姿势。
为……为……为……
爱与责任正面描写。
拉撑护勇于献身。
救援人员学生教师侧面描。
教后反思:成功之处:(一)体会人物形象时,让学生充分读书,从谭老师的语言、行动,结合重点词句体会谭老师舍生忘死的伟大精神。
教学中,我努力摈弃繁琐的分析,让学生在多层次的读书中思考、感悟和理解,努力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课程理念;(二)在揣摩本文写作特点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辩论,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对描写谭千秋老师的不同作用。课堂上,同学们有理有据的辩论,甚至出现了争论的场面。这说明,适时抛出疑难,引发学生辩论,是领悟写法的有效手段有效手段;(三)读写结合,是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的方法,所以,一定要把“写”挤进我们的语文课堂。
本课中,我抓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这一典型的写作特色,先是辩论领悟,然后让学生模仿写一片段,以期达到迁移之目的。由于内容要求不拘一格,学生的文章精彩纷呈:有写亲人的慈爱的,有些老师幽默的,有写喜洋洋可爱的……看到孩子朗读自己作品时眉飞色舞的表情,听着他们生动活泼的语句,我能感受到孩子成功的快乐。
我感受到:这种读写结合训练是需要的,也是可行的。
不足之处:在小组汇报中学生们没有很好的抓住重点词来有感情的朗读。这个环节中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的朗读,欠缺在朗读中去感受去升华谭老师高尚的人格魅力。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6《最后的姿势》优秀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力目标 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这一点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唤起回忆。同学们,大...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6 《最后的姿势》第二课时
明德学校电子备课教案模板。投放日期 2013年19号。教学内容主备人。6最后的姿势 第二课时 授课人。赵丽红。集体备课成员。1 通过品读语言文字,理解 最后的姿势 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2 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品读语...
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活出生命的姿势。最后的姿势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 教材解读 最后的姿势 是苏教版新选入的一篇文章,文章编入第二单元 人间真情 这个主题单元,以感人的笔触记叙了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汶川8.0级特大 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自己的身体护卫四名学生的感人事迹,赞颂了谭千秋老师的高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