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7-22 12:55:28 阅读 6680

勺窝乡优质课比赛教案。

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

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参赛教师杨志军

参赛教师所在学校田坝小学

比赛时间 2023年3月29日。

比赛地点勺窝乡教管中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转化的策略。

课题: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课型:新授。

教学内容: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8页的“练一练”,完成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1.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通过学生已学知识会联系不同的知识,作出不同的推理,体会策略和方法的多样性。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在运用不同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最优化思想。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明确转化策略与其他解题方法的区别。

教学资源:课件。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整理策略。

谈话:从三年级上册起,每一册数学都教学一种策略,你们知道我们学了哪些策略?(学生可能已经忘记,教师帮助回顾整理:

依次是分析量关系的“从条件向问题推理”和“从问题向条件推理”,帮助理解题意的“列表整理”和“画图整理”,还有“枚举”“转化”“假设与替换”等策略)

提问:曹冲称象的故事你们知道吗?其中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答:解决某些问题,方法可以多样化,曹冲称象的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将整体转化为部分,化难为易。

提问:这些策略你们都学会了吗?今天我们将合理的选择这些策略来解决新的问题,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板书课题:转化的策略)

二.合作**,运用策略。

1、教学例1(课件出示例1)

学生读题,自主完成。

谈话:这是一个稍复杂的分数问题,除了用刚才我们做的方法来解决,你们能否用以前学的策略来思考呢?(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

小组交流方法。

汇报交流情况:(学生遇到困难可作适当的引导。)

1、用方程解答。

设星河小学美术组总人数为x人,则有。

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x - 2/5x =21

x=35男生人数=35-21=14人。

答:男生有14人。

2、根据“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理解2/5这个分数的意义,可以画线段图。

将题中的分数关系转化成份数关系。

把总人数看成5份,男生看成2份,女生人数是5-2=3(份)。也就是3份是21人,1份是21÷3=7(人);1份是7人,男生有这样的2份,所以男生是7×2=14(人)

列综合算式:

男生人数:21 ÷(5 - 2) ×2

14(人)答:男生有14人。

3、将题中的分数关系转化成比的关系。

男生人数是总人数的2/5

男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2 ︰5,女生人数和总人数的比是3 ︰5,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2 ︰3,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 2/3。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列式计算:男生人数:21 × 2/3 =14(人)

答:男生有14人。

谈话:通过刚才的汇报和交流看出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你们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为什么呢?(让多名学生回答,征求各自的看法。)

刚才我们运用了不同的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你们能检验一下自己做的是否正确吗?(引导学生交流检验方法)

2.做第28页的“练一练”

引导学生运用刚才学过的策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

要求学生说说“你选择了什么策略,是怎样想的”( 通过他们在交流中获得这些体验,让学生体会方法的多样性。)

三.巩固练习,回顾策略。

1.练习五第1题。

要求学生根据示意图里的数量关系,写出分数,并转化成比。或者写出比,再转化成分数。(这道题可以看作沟通数学概念之间联系,组建概念系统的练习,有助于问题的转化。)

2.练习五第2题。

根据已知的比或百分数,把线段图补充完整,要求借助线段图,把稍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的问题,探索原来问题的解法。(**段图上可以联想到的数学信息越多,思维就越开放,问题转化的思路会越开阔,解决问题的资源也就越充分。)

四.课堂小结 , 提升策略。

解决上面的问题,我们用了解方程的策略、画图的策略和把分数转化成比的策略,在这三种策略中,你觉得哪种策略更适合。

三种策略的特点:

1.画图策略:能使数量关系更直观,更清楚。

2.分数转化成比策略:更容易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3.解方程策略:可以直观的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表现出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小学阶段学习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策略,如果能合理选择,就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帮助我们更好的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练习五第3题。

六、板书设计。

用转换的策略解决问题。

设星河小学美术组总人数为x人,则有总人数-男生人数=女生人数。

x - 2/5x =21

x=35男生人数=35-21=14人。

答:男生有14人。

其他省略。七、课堂反思。

本节课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三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第27-28例。

一、练一练及练习五的1-3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和列表,以及列举、倒推、替换和假设等策略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转化这一常见的、极其重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转化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未知的问题变成已知的问题。而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我设计了以下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教学例1,学生在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时产生困惑,我及时引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一困惑,即引导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初步体验转化思想。第二环节是"回顾运用,感知转化",在本环节中我留给学生充分的空间,让学生从图形转化和计算转化两个方面回忆以前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引导学生把以往学习的一些具体的数学方法上升到转化策略的高度来认识,以增强策略意识。

感知转化无所不在,真正体验到了转化的好处。随后在第三环节“及时练习,运用转化”中我改变了教材知识的呈现方式,把练一练和练习十四第2题的前两小题作为及时练习内容,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解决问题,巩固知识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第四环节是“观察思考,再探转化”,这一环节主要是教学“试一试”部分,把一个复杂的分数加法计算题结合图形从而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计算,初步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转化。

第五环节“应用迁移,拓展深化”中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利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巩固应用和进一步体验转化的目的。第六环节是“总结转化,深化思想”,本环节包含两个部分,首先让学生自己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再让学生欣赏“曹冲称象”和“司马光砸缸”两个古代智慧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应用兴趣,使他们对使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充满信心。

课前设想总是美好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虽。

然整节课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去感知、探索、体验“转化”的策略,但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整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偏重于教材和我所提供的一些关于转化的问题,学生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很难再以后的学习中把转化这一策略应用到新的问题上面。主要问题是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不够,课堂上我没有很好地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为什么在解决一些数学问题时需要用到转化的策略?在运用转化策略的过程中又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作为教师的我在“唱独角戏”,一个人在那儿说着“转化”的优点,而学生并没有所想的那样对转化有认同感。

并且课堂上我对学生的启发提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语言,对学生回答完问题的评价语言显得贫乏苍白。此外,对课件的操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时候学生从我操作中的“蛛丝马迹”中获取了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通过思考主动利用转化策略去解决。这是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把握不够自信和熟悉的表现。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积累成功的经验,思考失败的原因。总之就本节课而言,增强学生的转化意识,提高学生转化的技能,让转化思想扎根学生心田,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更灵活开放。符合就是成功,不符合就是失败,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本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如有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本节课通过对正 反比例意义的全面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加深正 反比例意义的认识。在学生对正 反比例意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的讲授,把所获得的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 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感到正 反比例关系就在...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 六年级下册第100页例1及练习题二十二1 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 自己寻找 从特殊到一般 的规律,理解数学的归纳法。2.掌握高斯求和公式 首项 尾项 项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 讨论 归纳得出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 抽屉原理 的教学设计。白水中心崎岎小学。陈幼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 抽屉原理 会用 抽屉原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认识 抽屉原理 并会有条理地 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贴相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