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7-22 12:45:28 阅读 2973

比例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通过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全面应用,目的是使学生加深正、反比例意义的认识。

在学生对正、反比例意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的讲授,把所获得的理性认识返回到实践中去,从而拉近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减少了学生的陌生感、降低了难度,使学生感到正、反比例关系就在自己的身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涉及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解答应用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应用题中的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并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从而正确利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列出等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过了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还学过了解比例,应用这些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比例的应用。

教师板书:比例的应用

二、新授教学。

一)教学例1(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1.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共行驶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350(千米)

2.利用比例的知识解答。

1)思考:这道题中涉及哪三种量?

哪种量是一定的?你是怎样知道的?

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师板书: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教师追问:两次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什么相等?

怎么列出等式?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千米。

2x =140×5

x=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3.怎样检验这道题做得是否正确?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行驶多少小时?

二)教学例2(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例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要4小时到达,每小时要行多少千米?

1.学生利用以前的方法独立解答。

87.5(千米)

2.那么,这道题怎样用比例知识解答呢?请大家思考讨论:(投影出示)

这道题里的路程是一定的和___成___比例。

所以两次行驶的___和___的___是相等的。

3.如果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 千米,根据反比例的意义,谁能列出方程?

4x =70×5

x=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4.变式练习

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5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87.5千米,需要几小时到达?

三、课堂小结。

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是正确找出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四、课堂练习。(课件演示:比例的应用)

一)食堂买3桶油用780元,照这样计算,买8桶油要用多少元?(用比例知识解答)

二)同学们做广播操,每行站20人,正好站18行.如果每行站24人,可以站多少行?

三)先想一想下面各题中存在着什么比例关系,再填上条件和问题,并用比例知识解答。

1.王师傅要生产一批零件,每小时生产50个,需要4小时完成。

2.王师傅4小时生产了200个零件,照这样计算。

五、课后作业。

1.一台拖拉机2小时耕地1.25公顷,照这样计算,8小时可以耕地多少公顷?

2.用一批纸装订成同样大小的练习本,如果每本18张,可以装订200本.如果每本16张,可以装订多少本?

3.某种型号的钢滚珠,3个重22.5克,现有一些这种型号的滚珠,共重945千克,一共有多少个?

六、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例1 140÷2×5

350(千米)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解:设甲乙两地间的公路长千米。

2x =140×5

x=350

答: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50千米。

例2 70×5÷4

87.5(千米)

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解:设每小时需要行驶x 千米。

4x =70×5

x=87.5

答:每小时需要行驶87.5千米。

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4~16页反比例的意义,练习三的第4~6题。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渗透函数思想。享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

教学**。投影仪、投影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一、复习。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成正比例的量。

2.用投影片出示下面的题:

1)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笔记本单价一定,数量和总价。

汽车行驶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工作效率一定,工作时间和工作总量。

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时间和加工零件总数三者间的数量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二、导入新课。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呈什么样的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三、新课。1.教学例4。

出示例4: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机器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的时间如下表。

让学生观察这个表,然后每四人一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所需的加工的时间怎样随着每小时加工的个数变化?

3)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后集中发言,然后每个小组选代表回答上面的问题.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每小时加工数所需的加工时间。

这个积600,实际上是什么?”在“加工时间”后面板书:零件总数。

积一定,就说明零件总数怎样?”在零件总数后面板书:一定。

每小时加工数、加工时间和零件总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表中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两种相关的量,所需的加工时间是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缩小;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所需的加工时间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每小时加工的零件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都等于600,即总是一定的。我们把这种关系写成式子就是:每小时加工数×加工的时间=零件总数(一定)。

2.教学例5。

用小黑板出示例5:用600页纸装订成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请你先填写下表。

1)理解题意,填写装订本数。

谁能说说表中第一栏数据的意思?”(用600张纸装订练习本,如果每本练习本15张,可以装订40本。)

这40本是怎么计算出来的?”(用600÷15。)

如果每本练习本是20张,你能计算出可以装订多少这样的练习本吗?如果每本是25张呢?……请你把计算出来的本数填在教科书第15页的表中。”教师把学生报出的数据填在黑板上的表中。

2)观察分析表中两种量的变化规律。

让学生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的张数装订的本数)

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随着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每本的张数装订的本数。

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在上面板书的两个数中间写上“×”在它们的后面写上“=600”。

这个600是什么?”(在装订的本数后面板书:纸的总张数)

积一定,也就是什么一定?”在纸的总张数后面板书:(一定)

每本的张数、装订的本数和纸的总张数这三种量有什么关系呢?”在“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中间加上“×”在“纸的总张数”前面加上“=”

教师小结:从上表可以看出:表中有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两种相关联的量,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每本的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本的张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张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它们扩大、缩小的规律是:

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每本的张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都等于600,即总是一定的.我们把这种关系写成式子就是:每本的张数×装订的本数=纸的总张数(一定)。

3.比较例4、例5,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上面两个例题中的**,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让学生从下面三个方面回答:

1)表中都有几种相关联的量?

2)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一种量扩大或缩小,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

3)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怎样?

教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这两个表中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这两种量都有两个共同特征:1.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2.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我们把具有这两种特征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反比例的意义)例如,在例4中,所需的加工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的积也就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所需的加工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

勺窝乡优质课比赛教案。学科数学。年级六年级。课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参赛教师杨志军 参赛教师所在学校田坝小学 比赛时间 2016年3月29日。比赛地点勺窝乡教管中心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的策略。课题 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课型 新授。教学内容 教材第27页的例1和第2...

六年级下册数学思考教学设计

数学思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 六年级下册第100页例1及练习题二十二1 3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观察 自己寻找 从特殊到一般 的规律,理解数学的归纳法。2.掌握高斯求和公式 首项 尾项 项数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 讨论 归纳得出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广角 抽屉原理 的教学设计。白水中心崎岎小学。陈幼玲。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 抽屉原理 会用 抽屉原理 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自主探索来认识 抽屉原理 并会有条理地 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贴相关。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