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大自然的文字——星座可以辨别方向,看云识别天气,脚下的石头告诉我们地质变迁。
2.学会“熊、耸、兆” 三个生字,并能书写美观;理解“预兆、耸立、迷失、汪洋、铁砧”等词语的意思;读准平舌音“耸”和翘舌音“兆”、“砧”,会用“苔”、“岗”、“壳”不同的拼音组词。
3.反复朗读,品味课文的语言特点,用心体会第六段中的动词“搬、爬、带、走”的巧妙,理解作者借助拟人的手法,活灵活现的写出了地质的变迁,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4. 解读和破译大自然的文字,并能利用大自然的文字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5.领会“总是坐在家里的人,永远不会懂得大自然的文字”这句话的含义。明白走进自然,仔细观察,深入思考,善于请教,才能懂得更多的大自然的文字。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自然中充满各种知识。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中思考、发现、体会,了解课文中什么是大自然的文字以及它们的意义。
教学难点:揣摩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等句子;了解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品读大自然的文字,并学会解读大自然文字的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3、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中,通过查看预习单、检查朗读,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包括生字词的掌握,正确、流利读书的情况等,以便课堂学习时,学生掌握不好的地方,侧重指导一下。
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通过圈画,理解重点词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悟。第二段,紧扣关联词“即使……也……”体会看星星辨别方向的巨大作用,第六段让学生找到文中的动词“搬、穿、爬、带、走”让学生反复朗读,用心体会动词使用的准确性,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推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使朗读妙趣横生。
3.借助拓展小练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搜集相关资料,仿照课文的拟人写法,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一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大自然外在的科学知识,感悟大自然内在的神奇意蕴,并把自己的体会感悟表达出来。
4、教与学的准备:
1.学生:收集《大自然的文字》相关的资料,完成预习单。
2.教师:教学课件ppt
5、教学课时:2课时。
6、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激趣导入,引出大自然的“文字”。
1.谈话导入。师微笑着说:能说说老师脸上的表情是什么?
教师做各种表情——微笑、紧张、生气。(学生一一回答教师的表情)。你们真是我的知音。
这些就是我脸上蕴含的“文字”!我们班同学能从老师的脸上读出蕴含的“文字”,真了不起!
2.同学们,提到文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到大认识许多文字,文字可以帮助我们阅读,了解各方面的信息,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等等,给我们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方便,可你们知道吗?在自然界里,还有另一套文字,认识了它,就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了解自然,破译自然现象,领略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它就是——(师板书:
大自然的文字),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学习前苏联自然科学家、科普作家伊林的《大自然的文字》。
【设计意图:从教师的表情,脸上的“文字”入手,提示学生并不是所有的文字都是写在纸上,“文字”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所蕴含的信息,为这节课《大自然的文字》做铺垫,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步入学习环境。】
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伊林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伊林:生于2023年,逝于2023年。前苏联科普作家、工程师、儿童文学作家。
生于乌克兰。他一生写下了许多科普作品,如《十万个为什么》、《几点钟》、《黑白》、《人与自然》和《改造行星》等,对苏联科普文学有一定贡献,而且对中国现代科普事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4.齐读课题,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到底是什么呢?
这上面写了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教师归纳问题:
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什么上面的?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这些文字有什么作用?
我们要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那么咱们先来做一下准备工作。
【设计意图:质疑课题,明确学习方向和重点,学贵有疑,学习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和运用的一个过程,而且通过提问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2)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出示预习单,组织交流写字这一部分,是否美观,正确。“熊”笔顺较多,应写紧凑一些,“耸”上下结构,上面的“从”应写小一些。
(2)学生在课本上描红生字“熊、耸、兆”。在本子上练写自己不满意或是认为难写的字。
2.检查词语。
(1)课件出示:认读词语。指名读,发现错误,纠正练习,再齐读。
小熊星耸立预兆青苔花岗石贝壳
铁砧(zhēn) 迷失汪洋毁掉观察。
提示:“耸”是平舌音,“兆”、“砧”是翘舌音,学生多练读几遍。“青苔”的“苔”应读“tái”。
(2)互相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例如联系上下文,或者联系近义词或反义词理解等。“预兆”就可以通过。
近义词“先兆”来了解,“铁砧”通过**来理解,也可以通过查词典来 (铁砧**)
理解:锤或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称为“砧”,那么铁砧就是砸钢铁材料时用的铁制成的叫铁砧。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单,引导学生多种渠道理解词语,阅读上下文,查词典或字典,也可以上网搜索,请教别人等,灵活的运用学习方法,才能获取更多的知识。】
(3)交流预习单上的多音字组词。同桌互相检查,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
苔tāi( )tái( )岗gāng( )gǎng( )壳ké( qiào( )
3.检查朗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正确、流利的阅读课文。
把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读错和难读的地方反复读,并做好标记。
(2)指名读,每人读一段,做到正确、流利,其他学生认真听,检查对错,提出建议。着重阅读2——6段,读准“砧状云、预兆、青苔”等词语。哪一段读得不好,可以多让几个人来试读一下。
【设计意图:读书时,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然后指名读,明确课文重点2——6段,引导学生多读多练,教师相机指正难读的词语,为学下文打好坚实的基础。】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贵有疑,聚焦课题,围绕质疑的问题:大自然的文字是写在什么上面?大自然这本书上的文字指什么?学生边读书边思考。
(1)学生快速朗读。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哪地方不理解,不好读,自己做个记号。
(2)学生思考并交流: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什么?
(3)教师总结:大自然的文字写在大自然上面,文字是指书中的星、云、石等物。
2.理清脉络,了解课文结构。
1)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学生简要的说一说。(课文先总讲了“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然后分别从头顶的天空和脚下的土地两个方面,依次介绍了天上的星座,云朵和脚下的石灰石、花岗石,告诉我们大自然的文字有助于辨别方向、观察气象、了解地质变化。)
2)学生思考交流课文的写法。(提示:课文哪些自然段写的是大自然这本书的内容,哪些不是。)这篇课文是按照总——分——总来写的。
(3)分组每人一段读二至六段,并思考每一段介绍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学生交流介绍。
【设计意图:从整体了解课文的结构,既能使学生对课文有个大概的了解,还能学习课文的写作结构,为以后的习作打下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初识大自然的“文字”
1.现在咱们一起走进大自然的文字。同位合作,品读第一自然段。
2.仔细观察,出现了几个“文字”,用笔圈画出来,“我们认识了,就可以读很厚的书,就可以了解世界上的事情了”和“大自然也有自己的”这两句话中的“文字”一样吗?有什么不同?(不一样,我们认识的文字,指的是书上的汉字,而大自然的文字指的是自然界的物体。
)设计意图: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学习情境,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思维发展。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文字”的异同,体会大自然的文字虽不是写在纸上的汉字,却和汉字一样,能够给我们信息。
】3.教师出示“大自然也有自己的文字。”学生默读思考,找到衔接的词语,说一说有什么作用?(“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可以使文章自然过渡。)
4.理解“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
1)学生朗读这句话,并细细品味。
2)同桌互相交流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天上”与“地下”是一对反义词,,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与两个“每”字共同说明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
5.指导朗读:要注意停顿和重音。两个“每”字,还有“可以、也有、就是、也是”这几个词语,速度要慢,要重读,更能体现出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
指名读,师生评价比较读得怎么样?好还是不好?好在**?
6.教师小结:大自然的文字是无处不在的,正所谓“大自然不是缺少文字,而是缺少发现和阅读文字的眼睛”。
设计意图: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两个“文字”的比较,突出大自然文字的特殊;通过两个“每”字,体现了大自然的文字无处不在,引导有感情的阅读,加深领悟文章的内容。】
四)精读感悟——品悟大自然的“文字”
1.学生自由阅读2——6自然段,并用笔圈画出描写了哪些大自然的“文字”,互相交流说一说。教师小结:我们知道大自然就是一本书。大自然的文字指书中的星星、云、石灰石、花岗石。
2.指名读2——6自然段,找出过渡段。
(1)学生认真,找出过渡段,在前面画上“☆”第四段: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在会读它的人看来也是一本有趣的书。)
(2)交流讨论这句话中全文的作用?(过渡),哪个词让你看出来的?(也)前面的段写的是天上的星星、云,后面的段写的是地上的石灰石、花岗石,一个“也”字把它们巧妙地连了起来。
(3)指导有感情阅读第四段,感受“也”字的巧妙,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过渡段,体会它和以前学过的用“不但……而且……”连接起来的过渡段稍有不同。初步了解课文介绍的大自然的文字分为天上和脚下这两部分,也为下文的“天书”、“地书”的出现做好铺垫。】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4大自然的文字
学程导航 课时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24.大自然的文字。共几课时第几课时。课型。新授。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新出现的词语。2.能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大自然中天上的文字,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重点 弄清课文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了解认识大自然的文字的主要途...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4大自然的文字》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24 大自然的文字。第二课时 保山市隆阳区板桥镇妻贤小学陈华。教材分析 大自然的文字 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 学习有方 这是一篇科普小品文,生动形象的介绍了大自然的文字以及辨识这些文字的作用,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认识自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4课《大自然的文字》学案
24 大自然的文字。一 用勤奋闯关。1 读文2 3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 通过联系上下文或查资料,我还了解 星座 铁砧 耸立 预兆 等词语的意思。3给生字及形近组词。懈 沈 括 辅 翔 翱 蟹 枕 廓 哺 祥 栩 4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近义词 寻觅求教预兆 反义词 寒冷稀疏奇特 5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