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上学期 《古诗两首》教案

发布 2020-06-01 10:40:28 阅读 4804

《古诗两首》教案。

教材分析:本课为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转任途中经洞庭湖时所做。

全诗由面到点、点面结合,从月夜遥望这一角度观察,把洞庭湖尽收眼底,并抓住最具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奇特的比喻,使洞庭湖美景跃然纸上。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写。全诗意境清新,语言浅显,意韵流畅。通过描写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全诗28个字中用了5处地名,共12个字,但给人的感觉并不单调。主要原因是诗境中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穿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学情分析:望洞庭》一诗中有3处比喻,学生可能有点难以理解。《峨眉山月歌》的诗句中有5处地名,要引导学生连贯起来理解。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望洞庭》《峨眉山月歌》,并背诵。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并背诵。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螺”。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洞庭湖》并背诵。

3、理解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受《洞庭湖》描绘的景色,体会诗人的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洞庭湖》并背诵。

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教学准备:教师:

1、准备教学挂图或制作幻灯片。2、准备词语卡片学生:

1、课前搜集有关刘禹锡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2、搜集有关洞庭湖的资料。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初读古诗,理解词、句→精读诗句,体会感情→总结→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你们知道洞庭湖吗?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洞庭湖烟波浩渺,水天相接,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2、多**出示洞庭湖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景象?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吗?

教师出示一部分词语,指导学生朗读。

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3、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湖的美诗佳句。今天,我们将跟随刘禹锡一起去欣赏月夜下的洞庭湖。

二、初读诗句。

1、明确要求,自读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教师引导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3、指名朗读诗句。(指多名学生读)

4、轻声读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语,待会大家一起交流。

三、精读会意。

1、根据学生讨论出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1)引导学生体会“和”、“镜未磨”的意思。

洞庭湖湖水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因为湖上无风,迷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正因为这样,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协调。

2)看看图,读读诗句,你能把作者远望月夜下洞庭湖的景象描绘一下吗?(3)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想说些什么?(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引导学生学习“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1)读读诗句,凝神一望,作者又看到了什么?(2)喜欢这句诗吗?引导学生体会比喻的精妙。

诗句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变成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3、配乐朗诵,想象诗境。

4、读读诗歌,你能给大家描绘诗人在月夜望洞庭湖时的所见吗?(1)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月夜洞庭湖。(2)诗人创作的背景。

刘禹锡被贬南荒,20年间来去洞庭湖约6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本诗正是这次行程的生动记录。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练习背诵。四、总结延伸。

1、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古今中外,还有哪些描写洞庭湖的诗作呢?五、布置作业1、写古诗,并背诵。

2、用几句话把《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板书设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盘里一青螺。

喜爱赞美。教学反思:

1、古诗是唯美的艺术。发挥想象,洞察诗人的内心世界,悟古诗的意境,要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古诗,不必囿于理解诗意,解释关键字词。进入情境,感受诗人的情怀才是最关键的。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本课生字“眉”、“君”、“溪”、“峡”。2、懂《蛾眉山月歌》,并背诵。

3、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峨眉山月歌》并背诵。难点:感受诗中描写的景色,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教学准备:教师:

1、教学挂图或制作幻灯片。2、准备词语卡片。学生:

1、搜集关于李白的资料,了解创作背景。2、关于峨眉山的资料。教学流程:

复习导入,揭示课题→初读诗文,理解词句→精读诗句,体会感情→布置作业。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了一首古诗,大家能背一背吗?

2、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夜的诗。大家想想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诗的。

1)解题,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理解诗句意思(3)评读诗句,体会意境。(4)熟读成诵。

3、揭题,并交流对李白和峨眉山的了解情况。二、初读诗文。

1、明确要求,自渎全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教师引导正音:羌qiāng、渝yú。3、指名朗读诗句。(多名学生读)

4、轻声读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词语,待会大家一起来交流。三、精读会意。

1、根据讨论情况,组织学生学习前两句诗。

1)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解释第l-2句中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半轮:当时是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月亮的影子。平羌:江名。

2)组织学生用“调”、“添”的方法,看看插图,说说在这样一个秋夜诗人看到了怎样的夜景。

秋高气爽,峨眉山月色明朗,月影映人江水,伴随着诗人顺流而下。(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根据讨论情况,组织学生学习后两句诗。

(1)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解释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峨眉山附近。

三峡:在清溪下游,是四川、湖北交界处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渝州:地名,在今天的四川。君:作者的友人。

2)组织学生用“调”、“添”的方法,看看插图,说说在这样一个秋夜,年轻的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诗人想念友人却又见不到,只能怀着依依惜别的情思,顺江驶向渝州。

3)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连起来读读全诗,再读读《望洞庭》,两首诗中,诗人的心情一样吗?4、读读这两首诗,你认为写得最好的诗句是哪一句?引导学生进一步赏析。四、作业。

1、抄写古诗,并背诵。

2、摘录描写月亮的古诗,背诵并准备交流。想一想:这些描写月亮的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板书设计: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思念家乡亲人和朋友。

教学反思:教学古诗,要让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需要让学生熟读诗句,感悟古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案

3 看图 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课件出示全诗讲解。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课件出示问题思考。四 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五 练习背诵古诗。六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2 默写 江南春 3 依据 江...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4《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4 古诗两首 教案。邵媛媛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 江南春 2,学会生字旗 郭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3,感受古诗语言和意境的美,培养同学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1,读懂诗句,感受江南的美景。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怎样抓住特点,从不...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教案

四年级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枫桥夜泊乌衣巷是第6单元 快乐读书屋 中的内容。本单元以 名胜古迹 为主题,这两首古诗也都是描写我国江南名胜古迹的。枫桥夜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夜泊枫桥时所写,经过自己所见 所闻 所感,抒发了自己深沉的愁绪。乌衣巷是唐代刘禹锡所作,经过写乌衣巷这个原来东晋王导 谢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