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发布 2020-05-24 07:44:28 阅读 1790

1、内容框架。

2、各单元分析及教学建议、注意事项。

1、一单元混合运算。

1)结合生活中实际的例子理解、认同法则。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情境为载体,让学生理解混合算式意义,掌握运算顺序——让混合运算变得有生命力,让运算顺序的学习变规定学习为理解认同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综合算式在情境中表示的含义,然后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自然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从这些理解了的算式中总结运算顺序:有加法又有乘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混合运算“从**来”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让学生通过寻找算数在生活中的例子,进一步理解运算中表示的数量关系,体会混合运算的应用价值,同时增强应用意识。

2)运用画图策略,理解题目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本册特别注重运用画直观图的策略,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信息,理清数量关系,找到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通过画图方式呈现、筛选有用信息,进而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在观察、解释和比较中了解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一单元第一课第一个问题就呈现了这一策略,无论是把画图直接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或手段,还是把画图作为描述数学问题、理解数量关系的工具或手段,学生在一开始接触此法时,不用在画图的精确性上纠结,只要他有画图的意识,能感觉画图带来的思维的清晰性,能利用自己的画**释并解决问题就可以。

简而言之,此处不要怕浪费时间,能画图的尽量给学生画图的时间跟展示、解释图示的机会,并引导学生画图的简单、直观和直击问题分析。 注:让学生上台讲题,此时为了让别人明白自己的表达,配上**是最直观、易懂的,多几次这样的经历,学生自然会觉得画图是清晰思维的好方法,并且愿意在之后的分析、解决问题中使用画图策略。

3)注意脱式计算的正确书写格式的教授。本册的混合运算步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第二阶段,两大特点:一是结合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第一点建议已说);二是解题时要算出每步计算的结果,也就是脱式计算。

如何书写在第一课时就得慢下来,讲清讲明,并在之后的练习中严格要求书写规范。

2、三单元加与减。

1)计算能力的训练与培养:a、克服心理障碍(方法的多样性、多练习)b、注意总结计算时的易错点(比如进位、借位、运算顺序)c、养成检查的好习惯(及时验算、试着估算——这是一种培养学生数感的好途径)

2)运用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题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如果第一单元是开始尝试借助画图策略分析、解决问题,那这个单元就是在之前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通过画各种示意图来理解数量关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节余多少钱”——条形图,“里程表”——线段图,要重视学生读图和画图的能力培养,给时间画,给时间交流,一方面帮助学生理解相对较难的数量关系,进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让学生深刻感受借助画图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优越性,为后面学习奠定基础。

3)里程表二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够,如果一开始以此为例,理解上会出现困难。可以借助生活中学生更能理解的类似情景为例(累计计数的例子),比如学生学习积分的算法。eg.

每人有一个基础分100,周一结束时,aa的得分为115分;周二放学时,得分变成了135分···以这个学生身边的例子引入,学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每天的得分=当天总分—前一天总分”。

4)根据学生对知识实际的接收情况灵活调整课时。比如里程表一和二,就是建议课时数内无法完成的,尤其是要给足时间给学生去看图、标注、画图的情况下,无法1课时完成,但是宁愿慢一点,也不要赶进度。一方面避免夹生,另一方面避免错过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机会。

3、四单元乘与除。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使用不同方法**乘除法口算方法,乘法中特别是点子图和**,除法中重视直观模型的使用。本单元第一课时“小树有多高”中就介绍了三种计算方法:数线、列举、表内乘法类推,在教授时让学生先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只要合理都可以分享。

然后再补充介绍学生未讲到的方法。点子图是学习乘法的重要脚手架,理解算理的关键,要重视,要花时间。要让孩子真正体会到点子图应用的技巧,其实就是一种转化的思想,转化为表内乘法能解决的;而**实质上就是点子图里其中一种圈法——分成整十数和个位数的一种记录、表示法,同时这种呈现方式初步渗透了位值原则。

在除法计算学习中,不要忽略直观模型的使用,利用小棒分一分、摆一摆,然后再说一说,真正理解除法计算的过程。点子图及**对之后六单元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帮助极大,而小棒这一直观模型对三下学习一单元除法有极大用处。

注:这一单元,重在理解,看得懂、说得清、摆得来,而六单元就一定要花多一点时间画一画点子图。

2)重视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学会观察、总结、验证、实践。本单元在新授课**现三次“算一算,你发现了什么?”,出现在新授课里一方面可以巩固和强化学到的口算方法,另一方面应抓住机会训练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规律的能力,指导观察方法——从式子和结果中观察其变与不变,规律总结时也是从这两方面入手。

最后一个发现,应在发现总结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为什么每增加三,最后的结果只增加1?要引导学生联系拓展,借助已有知识经验不断尝试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既为后续学习做铺垫,同时也激发探索精神、锻炼思维。

注:出现在新授课中的“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轻易对待或者由老师代劳,思维的火花、数学的有趣及后续学习的后劲从这里迸发。

4、六单元乘法。

1)用好点子图,且必须要用点子图帮助理解算理。以第一课时“蚂蚁做操”为例,处理方式:让学生利用已学方法解决12×4,学生一般会使用点子图和列表,先给学生机会分享自己圈点子图的办法,主要学习分成10和2的,然后对照着说明列表中各部分的来由和与点子图间的对应关系。

接着介绍另一种记录算法的方式——竖式,将它与点子图、**之间的内在联系疏通,此处切记慢,且要让学生自己多说一说,边说边指——对应在点子图和列表的哪一部分,清晰地明确各步算理。

2)学会使用画图方式呈现、筛选有用信息,初步体会“化繁为简”的思考方式。“去奶奶家”尤其能够体现从本册起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上的层次提升的要求——从以前的直接信息变成了从繁杂信息中提取有效信息,从以前的单一数量关系变为需要建立起多个数量关系间的联系,从而解决问题。所以这一课的处理十分重要(其实这一课的处理基础可以追溯到三单元的“节余多少钱”),重在方法和思想的渗透:

1、要有简化题目信息的过程,将文字描述以数学形式呈现——画图。这里不要急于呈现最佳、最简画法,可以跟学生一步一步体会描述简化的过程,从中体会摘取信息和呈现信息的方式。2、根据问题,通过看图,找到需要的数量关系。

一共行的=坐火车行的+坐汽车行的,其中火车行的=火车每小时行的×火车行的时间,汽车行的=汽车每小时行的×汽车行的时间。3、要求写好小标题,每一步求什么,写清楚。一方面助于理清思路,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混乱而出错。

4、总结方法:利用画图简化描述(图中只体现有用信息),找到需要的数量关系,写小标题。这个课时的处理可以作为一个解决问题的专题处理,专门实现以上三点的渗透,强化学生从繁杂情境中提取有用信息的思考能力,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5、第七单元常见的量。

1)认识年月日时将附页中的日历好好利用起来,千万不要直接就给学生固定值,要让他们用数学眼光去看日历,经历观察总结的过程,这样他对年、月、日相关知识才会印象深刻,同时才会去看到之前没有在意过的地方;在记忆上给以指导,同时构建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网络。

2)在学习本单元知识前,要有一个教看日历的学习,以提问方式让学生用数学眼光关注日历:2024年4月13日是星期几?4月的最后的一天是几号?

它的后一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等等,要确认学生会看日历,并且能直观感受其间的排列规则。

在本单元的时间与数学中,日历中的规律又再一次从数学角度认识日历,三个维度:横着、竖着、成米字,在这个课时注意渗透有序观察、猜想验证的思维方式。

3)有必要把12时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一一对应写下,让学生观察他们间的关系,以此来总结互化方法。

4)对于计算“经过时间”,本单元呈现的都是不需要进位和退位的,不要求学生列出算式,并且只限于一天(24小时)之内。但是如果有学生用减法进行计算,给展示机会并加以肯定,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6、八单元认识小数。

1)第一次认识小数且本身就是初步认识,以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为背景,使小数的意义建立在实物模型之上去理解与认识。

2)尽量简单,不要超纲:不脱离现实背景和具体的量,抽象地讨论小数;小数的认、读、写,限于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小数加减法原则限于一位小数。本身与整数相比,理解小数的意义就不容易,所以初步认识时不要有难度,免得让学生对小数的初印象就是难。

3)在认、读、写上要细致,本身就是初认识,认读写是基础也是初认识的第一任务。第一课时“文具店”的第二个绿点“认一认,读一读”,要去观察,要将读法总结得细致到:整数部分连着读,小数部分分开读。

要用此方法多读几个小数。

7、二单元观察物体。

1)本单元做题难度不大,关键是利用“大胆去想,亲自去做”的方式发展空间观念。所以需要设计丰富的观察情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观察活动,获得丰富的观察物体的直接经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发展空间观念。教材**现的四个观察情境都是可以实现也是易于操作的,不要用大人的空间想象水平去衡量学生能否想象,一定要在想象、推理之后模拟情境、实际观察验证。

尤其在体会“从相对位置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画面正好是相反的”这一结论是,给学生机会从相对位置各观察一次,体会不同与联系。

2)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有关混合运算的计算技能掌握情况,穿插进行适量的计算练习。这是教材在编排时将不同性质内容单元穿插的意图。本册大量的计算:

一、三、四、六、八都要求计算技能的掌握与训练,而如果训练过度、强度过大,很容易影响学生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计算技能的熟练需要必要的练习,但一定循序渐进、适当安排,这个意识对本册学习的顺利完成十分重要。

8、五单元周长。

1)上好第一课时,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周长概念。首先,描边线的操作活动要做实,在引入概念时描,在学成概念找周长时更要描;其次抓关键词:一周的长度,而一周则是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边线;最后要说得清,在试一试求多边形周长时要请学生多表述“这个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具体到这个图形,而不是去描述一个笼统的概念——一周的长度)

2)突破难点“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这种计算方法,虽然形式上最简洁,但对学生来说却是最抽象、最不好理解,但同时又是做题中最方便的一种。突破方法:

1、将一个长方形(用彩笔区分好长与宽),展示拆开,然后重新组合到一起的过程。直观地让学生明白这里的×2,实质上就是把长方形四条边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包含一个长和一个宽。2、从对角线将长方形分成两组(长+宽),这里可以借助手势,更加形象直观易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图形周长时画图的习惯,尤其体现在靠墙围篱笆这一问题上。

4)适当的拓展:比如16根小棒摆出不同的长方形。突破关键点:

1、要摆长方形,关键找出长和宽根小棒相当于长方形的周长;3、据条件能找出(长+宽)一共要多少小棒;4、找到相加等于8的组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解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在5篇课文的后面安排了 资料袋 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把握特点,用好 用活资料袋,提高教学效率呢?一 注重整合,让资料袋 物尽其用 本册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 整...

小学三年级上册汉语教材解读

三年级汉语是小学汉语的过渡阶段,继续以听说训练为主,适当增加阅读,听说读唱,激发兴趣,养成习惯,参与交际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按照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学习 的学习方式,和 学生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 课堂学习活动 小组交流或检查 纠错 解决疑难问题 强化训练 小组或大班真实交际 归纳总结 的教学...

三年级下教材解读

由于这套教材的内容划分打破了按照软件和知识体系的传统方式,不少内容 如word 画图等 要分若干学期才能完成。因此,了解某个内容在本册处于什么地位,本阶段的目的意义是什么,采取何种处理方法等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针对各册编写了 分课解读及建议 希望对各位老师了解教材有一定帮助。第一课信息的输入和输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