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教材解读

发布 2020-05-24 07:40:28 阅读 5929

由于这套教材的内容划分打破了按照软件和知识体系的传统方式,不少内容(如word、画图等)要分若干学期才能完成。因此,了解某个内容在本册处于什么地位,本阶段的目的意义是什么,采取何种处理方法等是十分重要的。为此,针对各册编写了“分课解读及建议”,希望对各位老师了解教材有一定帮助。

第一课信息的输入和输出。

目的意义概述:

常规教材往往采取就设备讲设备,直接进入输入、输出设备的认识、判断的途径开展教学,这样即不自然,也不适合小学生。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上的各种输入、输出操作和现象对一般学生已不陌生,只是缺乏正确的梳理和归纳,所以本节采取先从计算机的各种熟悉的输出、输入现象开始(p1的四个图),引入信息的“输入”、“输入”,然后再引导出输入、输出设备这样的途径。

各小节说明如下:

一、计算机中信息的传递。

图-4展示了计算机上几个常规的活动,目的在于结合p2的6个问题进行启发、引导。6个问题的核心都在于“通过什么设备,做什么”,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做什么”上。学生的回答和讨论可能是各式各样的,教师可能进行逐步引导、归纳。

p2-p3的几个自然段实际是对学生讨论的归纳建议。这里归纳出这样几点:

计算机接受信息——信息输入。

计算机向外输出信息——信息输出。

信息的输入和输出不是完全分离的,随时随地都在进行。

信息和信息输入、输出的形式的多种多样的。

二、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这里没有不要(也很难)对输出、输入设备进行明确的定义。根据前面的归纳,已经看到了信息输入、输出的各种操作活动,自然发现它们所使用的(工具)设备,从而引入输出、输入设备。所有学生在前面归纳的基础上已经能够进行p3的连线练习了。

这里采取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悟出哪些属于输出设备,哪些属于输入设备。而不再采取传授、介绍方式。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计算机各种设备会随技术的发展而变化,教材不可能紧跟形式发展。例如触摸屏的普及,使显示器同时担负了输入、输出的功能;可刻录光驱的普及,也改变了光驱的单一输入功能。

上述这样的问题,也会因为学生的接触面不同而出现片面性。

关于本课的教学建议:

本课没有作品式任务,属于基础常识教学内容,可能会很枯燥。建议教师不要硬搬教材的**和形式。可以借助实物和现场操作,把输入、输出活动、输入、输出设备和输入、输出的信息(现象)的介绍、讲解直接穿插在一些活动中。

例如:教师一边演示操作电脑画图、打印作品的过程,一边介绍信息的输入、输出和相应的设备,而且输出方式是多种的(屏幕和打印)。还可以用摄像头组织一个类似的活动,把介绍过程与操作演示直接结合起来,可能会使本课更加生动。

第二课学习画图新本领。

本课是在3年级上5课——《小老鼠画图》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当时的主要目的不是介绍“画图”,而是借助于“画图”进行鼠标训练。这一课才真正进入“画图”的系统教学。

目的意义概述:本课仍然立足于对“画图”软件的宏观认识和工具的尝试,不涉及重点工具,也不要求比较完整的作品。从信息素养角度来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探索新软件、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建立电脑绘图的基本概念和意识,因此应该对教材中涉及的各种试验予以充分注意。

各小节说明和建议如下:

一、回忆“画图”

本节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画图”了,因此采取复习回顾的方法。其中包括下面内容:

画图”软件的启动。

界面主要内容认识。教材采取p5图2-1填空的办法进行复习。

工具箱和工具名称的探测。

颜色的选择。

二、学习“画图”新本领。

这里共设计了6个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自己探索工具箱部分工具的功能。情一定组织好p7中那些实验,不要形成一种无目的的操作。在对各工具进行尝试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和总结,并要求学生进行口头汇报,教师进行梳理,从而形成对各个工具的比较完整的认识。

三、画错了怎么办。

这里包括三方面内容:

用橡皮擦局部擦图。

用“编辑”菜单中的“撤消”消除刚刚进行的操作。

用“图像”菜单中的“清除图像”进行“擦黑板”操作。

这里同时也第一次接触了“画图”中的菜单功能。

练习的处理和说明:

本节练习没有对作品作美工上的要求,只是希望学生能够多用工具。也可以把p7的图2-3作为学生模仿的内容。可以先观察讨论,哪些内容是什么工具画的,再亲自实验。

第三课电脑简笔画。

目的意义概述:本节重点在于“铅笔”、“刷子”的训练,“直线”和“椭圆”的简单应用(不进行设置的默认状态的应用)。过去常规教材中,对“铅笔”、“刷子”的使用比较忽略,缺乏有实际意义的任务,致使这些工具的训练显得枯燥而无意义。

而美术课中的“简笔画”正好大量使用了这些工具,如果加上简单的几何工具就更方便了。所以,如果我们充分注意与美术教学进行整合,把简笔画移植到电脑绘图训练中,就可给这些工具训练赋予丰富而生动的内容。

内容说明和教学建议:

教材第一部分为“铅笔”和“刷子”的应用。其中通过“小窍门”介绍了刷子形式的选择。所涉及的作品也局限在这两种工具内(包括用刷子直接写字)。

教材第一部分为“直线”和“椭圆”工具的应用。p12图3-4中部分图需要“刷子”,需要学生观察决定。

1、 材中列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简笔画样品,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搜索到更多的简笔画作品。当然要考虑绘图的难度和内容是否适合学生。

2、 教学训练中应该予以注意的问题。

必须引导学生针对作品需要,讨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设置什么样的样式和粗细,不要简单地把样品提供出来就完事。

虽然这是一节美术与信息技术相整合的课程,但是应该注意这节课的学科特征和学科的教学任务,不应该在假定学生已经掌握这些技术和工具的情况下,上成一节纯美术课。

第四课保存画图作品。

本节内容实际与“画图”关系不大,主要涉及windows系统的文件、文件名等内容。只是借助于“画图”的作品保存的需求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目的意义概述:

由于“画图”作品保存的需求越来越重要,因此保存作品的教学必须进行。传统教材往往采取两种处理。一种典型方式是先讲windows文件操作,再学习画图;一种方式则把正在进行的画图教学暂时停下来,介绍windows文件操作,然后再返回画图教学。

考虑到小学生的情况,本教材对windows文件操作内容进行了多次“支解”。本课是第一次接触文件、文件名等概念。但不是在“我的电脑”中,而是在“画图”保存文件时进行,依托于画图的“保存”或“另存为”对话框。

采取需要多少,介绍多少的办法,与本节没有关系的暂时不讲。这样,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件”就是自己的作品,因此“文件”这个概念与常规文件十分接近,不会感到陌生。为了减轻本节的难度,这节课只介绍在默认路径上——“我的文档”中保存文件、打开,因此暂时绕开了“路径”这个比较复杂的概念。

各部分内容说明和建议:

教材首先通过常规书面“写”、“画”等活动引出常规文件概念,再结合计算机作品需要保存的问题,引入磁盘上文件的概念;为了区别磁盘上不同的文件,因此引入了文件名;进一步介绍了文件名基本组成和特点。这样为本节的作品保存奠定了基础,以便开展下面三方面的教学。这里只介绍了两种常用的**文件扩展名——bmp和jpg。

一、保存“画图”作品。

在默认位置——我的文档中保存作品,不提出文件夹概念。

只输文件名,不输扩展名。

建议教师把学生机的“我的文档”映射到安全位置上,以便下节使用。

二、打开已存盘的作品。

只介绍打开“我的文档”中的文件。只介绍直接鼠标点选文件(“单击+打开”和“双击”)。

三、保存修改后的作品。

这是许多教材比较忽略的内容,从实际出发,这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课文中p17所说:“简单的保存文件的方法”是指直接用“保存”进行文件的再保存(原名、原路径保存)。

练习的处理和说明(部分):

1、“不同”可能表现在许多方面,学生能够指出主要的即可。如:保存介质;记录信息的方式;人对文件内容的可识别性等。

5、可以从下面几点进行异同对比:菜单栏目、菜单选目、打开的对话框形式。

第五课描绘美丽的大自然。

本课与第四课有异曲同工的意义和目的,只是使用的绘图工具有些开展。在上一节的基础上增加了喷枪的使用和设置。其目的和教学注意点与第四节一致,这里不再重复。

第六课拼装图形。

本节是体现电脑作图特点和优越性的重要课程,希望予以充分注意。

目的意义概述:

本节所要体现的电脑绘图的优越性(与书面绘图相比)是指:除电脑下容易进行图形修改外,更主要的是电脑环境下可以充分使用“图块复制”和“图块移动”进行图形组合操作,因此可以先制作出局部图块,然后通过图块移动,组成整体效果,这与常规书面环境下直接绘图有根本的不同。通过本节教学,初步渗透电脑环境下构图的思维方法。

为了减轻负担,本节只准备介绍鼠标直接“移动”和按住[ctrl]键的直接复制操作。

各部分内容说明和建议:

p23 的“想一想、试一试”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现,用直接画图的方法很难画准确,从而引导出新课。

一、拼图游戏。

这小节核心在第一的例子,因为它的使用价值明显的多,例二只是一个游戏(教师不一定直接用这个具体的例子,可以自己构造)。

关于例一的处理作以下建议:

第一步:结合图6-1,先讨论这个图可以由哪些几何图形组成;哪些可以直接得到;哪些需要加工得到。

第二步:引入一个实验:画一个整圆,用“选定”工具选定下半部,发现可以把选定部分移走,如果敲[del]键还可以删除它。

这样既引入了图块选定、图块移动、图块删除,还发现了半圆是怎样生产的。

第三步:提问:根据这个实验,讨论图6-1怎样画更好?

通过三步启发后,再进入教材图6-2所示范的绘图教学。

二、复制图块。

图块复制绘图,首先应该发现复制的需求,然后发现复制方法,再进行具体作品的复制。复制对象有两种:一种是把自己画的局部图块作为对象;一种是打开的文件**中,选择复制对象。

教材6-5和6-6只是一个简单样品,教师可以自己选择更有意义的内容。

三年级上册教材解读

1 内容框架。2 各单元分析及教学建议 注意事项。1 一单元混合运算。1 结合生活中实际的例子理解 认同法则。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情境为载体,让学生理解混合算式意义,掌握运算顺序 让混合运算变得有生命力,让运算顺序的学习变规定学习为理解认同学习 引导学生理解综合算式在情境中表示的含义,然后用问题引导学生...

三年级混合运算教材解读

第四单元混合运算 在教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 减 乘 除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 连减 加减混合,连乘 连除 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 乘减的计算。本单元教学混合运算,把计算题从加减或乘除的同级运算扩展到加 减 乘 除 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的知识,学...

三年级统计与概率教材解读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统计与概率板块 我们今天研读的板块是三年级的统计与概率。相对于其他的板块来说,以前我们对 概率与统计 这个板块 的非常少,虽然这几天我们也努力地想做的更好一些,但由于知识储备和经验的局限,一定会有许多的不足,可能给大家提供的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相信 在收集 整理资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