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发布 2020-04-11 12:58:28 阅读 9839

教案。毛庄镇第一初级中学。

2023年9月。

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

1.1 与数学交朋友。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

重点:加强数学意识;

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与数学交朋友。

1、数学伴我们成长。

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

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我们变得更聪明。

2、人类离不开数学。

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

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

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

学生练习:(1)p4:图形识别,说出这几幅图中的地面分别是由哪些形状的地砖铺成的。(2)p5:完成试一试1-2.

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

阅读“阅读材料”:华罗庚和陈景润的故事。

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

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

学生练习:(1)完成铺地毯的米数的计算。(2)p7:试一试。

二、激发训练:

课内作业:p7,推荐问题:1-4.

p8,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三、作业巩固:

练习册:1.2 让我们来做数学。

教学目标: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

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难点: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

教学过程:一、让我们来做数学:

1、跟我学。

要正确地解数学题,需要掌握数学题的方法。

例:如图所示的的方格图案中多少个正方形?

关键:边长为的正方形各一类。

推广:p9,试一试:如果是×5的方格呢?

2、试试看。

例:在如图中,填入这9个数,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

例:在上图中,已经填入了1至16这16个数中的一些数,请将剩下的数填入空格中,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34。

学生练习:p10,试一试:1-2.

例:p10,红旗小学学生张勇和他的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春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

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一样(每人100元),你认为应该去哪家旅行社较为合算?

二、激发训练:

11-12,“试一试”:1-2.

三、知识小结:

通过以上两节的学习,我们要一定喜欢上它,并希望它天天陪伴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在小学的基础上学到更多新的知识。

四、作业巩固:

五、课外阅读:p14,幻方。

第二章有理数。

2.1 正数和负数(1)

正数、负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

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

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

二、新课拆析:

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如:0,1,2,3,…,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

如: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

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3、 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果只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

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

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 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1,2.3,-5.5,68,-,0,-11,+123,…

三、阶梯训练:

p18 练习:1,2,3,4。

四、知识小结:

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五、作业巩固:

1、每个同学分别举出5个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量的的例子;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2、分别举出几个正数与负数(最少6个)。

3、p20 习题2.1:1题。

2.1 正数和负数(2)

有理数。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及对一个有理数进行分类判别;

2、在数的分类中,应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及对零在数分类中的特殊意义的理解。

重点:在引进负数后,能对已有的各种数进行概括,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的重要意义。

难点:在对有理数的认识上,应加强对负数及零的重视,明确两者在有理数集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向:

通过上节课对“负数“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数范围的补充及扩大,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扩大后的数的范围进行重新分类。

二、新课拆析:

1、引例:(1)请学生说出负数的特征,并指出实例说明。

(2)以第(1)题中,学生所回答的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的不同特点。

2、通过对“负数”的引入,从我们所接触的数可发现有这样几类:

正整数:如1,2,34,…

零:0负整数:如-1,-3,-5,…

正分数:如,,,

负分数:如,,-0.3,…

由此我们有:

概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然后根据我们的概括,我们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如下的分类。

分类一分类二:

正整数正整数。

整数零正有理数正分数。

有理数负整数有理数零。

分数正分数负有理数负整数。

负分数负分数。

3、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

概括: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

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

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

例: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值的圈里:

正整数负整数。

整数集有理数集。

三、巩固训练: p20 ,练习:1,2,3

四、知识小结:

从有理数的分类入手,就着重于各类数的特点,特别是正,负及零的处理。

五、作业:p20-21 习题2.1:2,3,4

2.2 数轴(1)

数轴。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

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重点:正确画出数轴,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

难点:应理清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教学过程:一、知识导向:

本节课通过对生活中温度计的认识,引出数轴,对照有理数中新增加的负数,联系生活经验,讲解数轴的概念及画法,注重有理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

二、新课拆析:

1、从两个角度引出数轴:

其一,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就能用直线上依次排列的点来表示自然数;

其二,温度计上有刻度,可能读出温度的度数,并且区分出是零上还是零下。

2、数轴概念及画法:

第一步:画一条直线(通常画成水平位置);

第二步: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用这点表示0;

第三步: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画上箭头,而相反方向为负方向;

第四步: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

概括: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3、正确在数轴上表示任何有理数: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有理数,可以先由这个数的符号确定它在数轴上原点的哪一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再在相应的方向上确定它与原点相距几个单位长度,然后画上点。

学生一般容易掌握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要联系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启发学生发现和掌握分数与小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

例: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三、巩固训练:

p23 练习:1,2,3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实际入手,从小学所学的知识入手,引出数轴的概念。从学习中要学生学会画出数轴,学会在数轴上表示出有理数。

五、作业:p25 ,习题2.2:1,2,3,4

2.2 数轴(2)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苏科版

6.3余角 补角 对顶角 2 一教学目标,教材重难点分析。1 教学目标。1 在具体情景了解对顶角概念。2 知道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3 经历观察 操作 说理,交流等过程,进一步发展宽间的观念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2教学重难点 1 对顶角的辨别。2 对顶角相等。二教学过程。1 课题准备。1 预习目的...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苏科版

5 3 1展开与折叠。一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分析。教学目标 1 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发挥讨论等方法,认识多面体与它们展开图的关系。2 能正确判断展开图是哪个几何体的展开图。3 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发展空间概念,养成研究性教学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 将几何体展开成展开图,利用模型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是...

初中数学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苏科版

第四章一元一次方程。4.1从问题到方程 第一课时 金湖县吕良初级中学刘日兰。一 教学目标 教材重难点分析。1 教学目标 1 弄清方程与实际问题的关系,知道方程是人们分析 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2 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问题的意义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 3 初步感受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模型。2 重点 根据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