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角度导学案

发布 2020-04-05 12:25:28 阅读 3192

第三单元 《角度》

教材内容解析:

第三单元以“角度”为主题,选择了《古诗二首》《牛和鹅》,还有拓展阅读课文《一颗螺丝》。角度即看待问题的出发点。看待问题,处理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学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全面客观地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内容:古诗二首》、《牛和鹅》、《一颗螺丝》。

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

2.正确读写本单元的字词,理解关键词语。

3.懂得看问题,处理问题一定要客观、全面,不要片面的处理问题。养成换位思考、多向思维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学习本单元作者的表达方法:用不同的方法表达同一种意思;培养学生良好的查阅资料的习惯。

学习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懂得看问题要多个角度。

2.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并能学以致用。

单元学习课时。

6课时。古诗二首。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

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3.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1.熟读成诵,结合历史背景,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政治主张。

2.小组展开讨论、比较,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习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会背诵和默写。

2.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导学过程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安排:

1.了解王安石简介。

2.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诗歌大意。

二)信息链接:

1.时代背景: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嘉祐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晚年退居江宁(今南京),封荆国公,世称荆公。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3.关于课文:

本诗中的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期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从东武县飞来,故因此而得名。飞来峰宋有王安石题诗《登飞来峰》。

三)预习自测:

1.王安石___朝代)杰出的___家,__家,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之一。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四)我的疑问:

二、**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呢?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板书课题:登飞来峰)

二)自主学习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

1.自由读古诗,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千寻”“闻”“畏”“缘”等词语。

3.再读古诗,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诗句的节奏。

4.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三)质疑**:我思考,我收获。

1.“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什么?

2.“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小组互助学***解决质疑)

**点一:“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什么?

本组发现:**点二:“最高层”的深层含义是什么?结合作者生平说说理解。

本组发现: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题目的意思:登,攀登;登飞来峰,登上飞来峰。

“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我不怕浮云遮挡视线,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只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1)(2)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3)(4)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五)当堂达标:

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2.《登飞来峰》中蕴含深刻哲理的句子是。

三、训练案。

一)基础知识题(把最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

1.王安石___朝代)杰出的___家,__家,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之一。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①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

二)综合训练题。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 )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2.《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表达了作者踌躇满志的情怀的句子是再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借物抒情的句子可多写一句)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培养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

一、预习案:

一)预习任务安排:

1.了解苏轼简介。

2.了解重点字词意思和诗歌大意。

二)信息链接:

1.时代背景: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2.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3.关于课文: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2023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4.整体感知:(以习题形式呈现)

从___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___看,庐山是峭拔挺立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之中。

三)预习自测:

1.《题西林壁》的作者是___代诗人前两句写了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处在不同位置**___的感觉。

2.俗话说:“当事者迷。”诗中有哪句诗说明这个道理,请填在横线上。

二、**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细心观察,用心思考的产物,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观察与思考,能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板书诗题)

二)自主学习展示:展示疑惑,互相解疑。

1.自由读古诗,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远近高低”“识”“缘”“身”等词语。

3.再读古诗,要读得正确、流利、注意诗句的节奏。

4.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三)质疑**:我思考,我收获。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2.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

学习建议)请大家结合写作背景和诗歌意思思考。生汇报交流,教师进行指导,只要学生说出主要意思即可。

小组互助学***解决质疑)

**点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

本组发现:**点二: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

本组发现:四)拓展提升,总结升华。

描写山的诗歌: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五)当堂达标: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在近处___在高处___在低处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2.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因此,我们要就要。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三都县第三小学五年级语文导学案。课题 第9课 鲸 编撰者 罗月华学生姓名。导学目标 1 认识读写 鲸 猪 腭 哺 滤 肚 肺 矮 判 胎 10个字,能正确读写 目前 上腭 哺乳 退化 垂直 经验 判断 胎生 特征 寿命 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大体了解课文中写了关于鲸的哪些习...

五年级上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9 鲸。导学案设计。10松鼠。导学案设计。11 新型玻璃。导学案设计。12 假如没有灰尘。导学案设计。第三单元回顾拓展。学习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用 的方式做单元小结。2.推荐好书 森林报 培养学生课外书的兴趣。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用 式总结基本的说明方法。学习难点 在课外阅读中感悟基...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导学案

芦洪市中心小学教案总课时。年级。五科目语文课型。课题。新授课。主备人。席建荣。执教人。回顾拓展 第2课时 1 在填写 交流感受中,总结 巩固说明文基本的说明方法。2 自读 四时之风 大概知道诗句的意思,了解四时之风的各自特。教学目标。点,熟读成诵,积累语言。3 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教给学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