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反思

发布 2020-03-28 20:34:28 阅读 5685

课后想来:假如用力学去解释那肯定能精确,但小学阶段并不要求深入**力学原理。小学科学概念的广而浅,有时候真为难到科学教师!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的科学》教学反思。

本课接着上一课结束时,所提到的问题之一“撬石头”而引入。课前,找了根近2米的粗棍子,现场演示,请上来一位班级体重最重的同学,有100多斤,很费力地抱一抱,然后让他坐在椅子上,找块砖一垫,用撬棍很轻松地抬了起来。再请个全班最瘦小的也来试试,也非常轻松地把他抬了起来。

这样,全班同学的学习兴趣高涨,又直观形象地再现了生活中的场景,对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有很大帮助。

“区分各种常用工具是否杠杆”的活动。充分利用上节课让学生操作使用过的那些器材,进行分析交流。对于榔头拔钉子,学生比较好理解,支点、用力点、阻力点一下子就找到了,也确认它是杠杆的应用,但对于老虎钳、剪刀,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杠杆,是因为他没有结合实际使用来体会理解,可以让学生用老虎钳剪段铁丝,用剪刀剪块木片,在这个过程中找找阻力点、用力点和支点,再来分析是不是杠杆,学生就较易理解了。

对于螺丝刀,有的学生说它用来撬物体时就是杠杆了,也应予以肯定,但做为扭螺丝钉时的工具,它就不是杠杆的应用了。

本课的教学难点还在于杠杆尺的研究。在教学中,很多小组的**活动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开展这个活动时,首先要强调教师的指导到位,要求明确。

对于这个实验,有这么几点要求:【 小学教育吧欢迎您投稿!】

1、左边所挂钩码当重物,右边的钩码当作我们用的力的大小。

2、每一次操作,两边的钩码都只能挂在同一个位置,这点很重要。

3、当杠杆尺达到平衡状态时,再记录实验情况。【 小学教育吧欢迎您投稿!】

4、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如何区分?

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多加观察、思考,发现规律,但在实际活动中,很少有学生能进行认真思考来发现规律,更多的是随意地、一次又一次地尝试,通过增加钩码个数或移动钩码位置来达到平衡。还有的小组,总是在两边挂相等数量的钩码来实现平衡,**活动没有深入。这些情况都需要老师在活动巡视中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指导。

并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来分析数据以发现规律。

通过活动,分析实验数据,解决书中的三个问题,只要小组活动开展的充分,数据详尽,那么困难并不大。但对于“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更合理”?学生的思考并不多,充满随意性。

同时,这一课时的教学时间也相对紧张,如果想要深入、扎实有效地开展杠杆尺实验,建议增加教学时间。因为只有将这个知识掌握了,懂得通过分析用力点、支点、阻力点三点之间距离的关系来区分杠杆是省力的,费力的还是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才能使第三课的活动顺利开展。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杠杆类工具的研究》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在上节课通过杠杆尺的研究得出杠杆如何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前提下,**生活中的各类杠杆类工具。对于此课教学,简单枯燥的说教起不了多大效果,要尽可能多的通过实物,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激发学习兴趣,在游戏玩乐中体会科学的奥秘,掌握相应的科学知识。

如何区分杠杆是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可以告诉学生两步骤,1、先找到杠杆类工具的支点、用力点、阻力点;2、分析三个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依据杠杆尺实验的结论来区分。对于螺丝刀撬开筒盖、夹子夹东西、开瓶器开啤酒瓶三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分析,前两项较易掌握,开酒瓶盖不少学生找不准阻力点和支点,这里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分析。 【小学教育吧欢迎您投稿!

】生活中更多的杠杆类工具的分析,多准备些实物,当学生不甚明了时,通过操作演示,亲眼看到了工作过程,学生就较易发现三个点,分析三个点的关系,从而能方便的区分是何种杠杆的应用。对于剪刀,教师有必要进行补充,一是不同用处的剪刀,其阻力臂和用力臂的长短是不同的,如理发剪、缝纫剪、园林剪、手工剪等;二是对于同一把剪刀,使用方法不同,其省力或费力情况也是不同的。对于费力的镊子和筷子这两种杠杆类工具,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设计成费力的?

”可结合夹煤饼的火钳,比较能说明问题。 【小学教育吧欢迎您投稿!】

对于“小杆秤的研究”,建议专设一节课来开展相应活动。因为如果在同一堂课内完成,时间很紧,顶多就布置学生课后去制作,而学生在课外制作,没有钩码类合适的称量工具,对于刻度的划分,有一定困难,也不便开展评价。因此,可以先通知准备相应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安排一节课时间用于制作、交流、评比,并能较好地**“提绳的位置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

”“秤砣的轻重对秤的使用有什么影响?”两个问题,作为对杠杆类工具**的一个小结。

小学科学教学反思:《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其中的各种简单机械原理,也算是第一单元的一个小结性活动。本课安排了三个活动:了解人脚蹬的力通过链条和齿轮传到了车轮上;了解齿**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

【小学教育吧欢迎您投稿!】

自行车学生是较为熟悉的,很多学生还骑过自行车,但骑过变速自行车的学生不多,所以对“齿**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了解不多,需要着重指导。而上课准备工作前,我遇到的麻烦是:学校里教师骑自行车不多,变速自行车更少(学生是不能骑车来校的)。

最后总算找到了一辆破破烂烂的变速车,总算能用来讲解使用,而分组观察活动,只能分四个大组,观察四辆普通的自行车了。 【小学教育吧欢迎您投稿!】

对于第一项活动“了解人脚蹬的力通过链条和齿轮传到了车轮上”,通过讲解分析,学生还是能较好理解掌握的。需要指出两点,一是有部分学生会把齿轮+链条这个结构,当作滑轮,是需要澄清的;二是在观察大小转动圈数时,可以用粉笔来用记号,效果比较好。而且明白这一圈数比的关系,也是为下一个活动作铺垫的。

第二个活动“齿**小与车速快慢及用力大小的关系”因为每班骑过变速车有过切身体会的学生不多,所以除了让这些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之外,在通过自行车实物进行分析后,可以让几个学生骑一骑,改变一下齿轮比,来体会一下速度和用力大小的变化,从而加深印象。在这个活动中,速度关系因为有了第一个活动的铺垫,学生较易掌握,但对于用力大小的区别,有部分学生会简单的认为速度快就省力了,需要引导学生结合机械原理分析思考后再作答。整个后轮是一个轮轴结构,变速齿轮就是轮轴的“轮”,那么齿轮越大,就是轮越大越省力的道理了。

这样讲了之后,学生能较好的理解了。第三个活动“认识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一定要让学生观察实物并动手感知才好。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主要是杠杆和轮轴的应用,在分析时,如果认为是杠杆的应用,就要让学生找找支点、阻力点、用力点;如果是轮轴的应用,就让学生找找轮和轴,这样可以加深理解,避免走过场,有看没看。

【小学教育吧欢迎您投稿!】

很早就已经结束了这课的教学,因为一直忙于送教、搞教研活动,也没静心下来对这课作必要的小结。本课从自行车上的制动装置入手,作为教学的引点,我觉得安排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帮助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简单机械在自行车上的具体运用,也给孩子一个适当的铺垫。我在教学的时候,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特意从自行车修理店要来了一个自行车的普通制动装置,让学生在真实的实物面前,感知轮轴的运用,感觉效果还是可以的,至于变速自行车的装置,在前有的基础上用图例的方式教学变得顺理成章。

寻找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环节,我放手让学生跑到我们学校的车棚里让孩子们自主观察。观察之前我作了必要的指导,主要关注两点:一是观察顺序的指导,二是观察方法的指导。

为什么要指导观察顺序?因为我觉得自行车首先要给它分成若干部分,然后再去寻找部分中自行车上简单机械的具体运用,这样不至于“乱点鸳鸯”,也让孩子系统地知道自行车的结构,因为自行车制动装置在前面已经学习过,有了这样的基础,学生基本会将自行车分成若干部分了。

有人会问:你为什么不将前面自行车的制动装置也放手让孩子去实物上直接观察?我觉得第一部分马上让孩子去车棚观察,是不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我们的孩子知道简单机械,熟悉自行车,但是要将两者建立起联系,并能将自行车上的各种变形简单机械找出来,似乎拔高了要求,教材故意这样编排,我觉得是有道理的,其次你一下子将孩子带到车棚,教学的调控也是有很多困难的,教学的效果往往不理想。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学期已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现对本学期工作反思如下 一 教学总目标的达标情况 1 能运用访调查 查询等方法搜集校园生物,知道生物多样性的意义。2 能大胆进行设想和推测 敢于发展自己的观点。3 通过研究认识工具和机械的功能和形状与结构特点 作用。4 建立能量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二 学期...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光的传播 教学反思。光的反射 是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一课,这节课我采用教师和学生共同做手影游戏,从而引入光源,显得自然 亲切,不仅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一些光源的 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到了光的美丽动人,感受到了光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教育学生热爱科学,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引导...

六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六年级科学课堂中我感受到的。我在上六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第3节拱形的力量时,下面这个环节让我感受颇深。在证明拱形抗弯曲能力时,我用一张纸制作成一个拱形,让它承载了四个铁垫圈,这时纸已经平展在桌子上,我没有急着去动它,而是让同学们观察后说 拱怎么了?有的同学说 拱塌陷了 有的同学说 拱垮塌了 有的同学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