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生我养我的地方。
1.找找我们的家乡(2课时)
教学目标:1、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
2、能在地图上查找本地(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以及相邻省份县市区。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
3、为家乡设计名片,表达爱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能说出家乡相邻的省份、县市区。
教学准备: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歌唱家蒋大伟的**;中国地图、浙江省地图、青岛市行政区图;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活动一:听歌曲,说一说。
1、谈话:小朋友们喜欢听歌唱歌吗?今天,我要给大家听一首好听的歌曲,《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大家听听歌声中那是一个什么地方?
2、**歌曲,出现桃花图,随着歌曲的结束,画面定格在歌唱家蒋大伟。
3、交流听后感受,教师进行小结:是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是那美丽的家乡。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永远是最美丽、最可爱的地方。
(指画面)这位就是这首歌曲的演唱者蒋大伟先生。虽然他居住在国外很多年了,但常常用这首歌来赞美他的家乡,他的祖国。
活动二:看地图,找一找我们的家乡。
1、有外国朋友听了蒋先生的歌,也要到中国来走一走。你希望他来**啊?(学生说来我们的学校;崂山)可是咱们中国地域广阔,单凭“崂山”这个信息,太难找了!
怎么办?别急,有宝贝!(学生马上说出了地图)。
2、出示中国地图。看看它像什么?(一只雄赳赳的大公鸡)
3、教师根据地图简单讲解:中国由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 2个行政特区组成。看,北边有黑龙江、内蒙古,南边有海口,东有江苏上海,西有新疆和**自治区。
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的家乡浙江省吗?在你的地图上给浙江省填充颜色。
4、我们山东是一个富裕的地方,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因为我们处在东南沿海。生活在这里感觉如何?带着这样的心情,大声地说:我的家乡在山东省!
5、在我们山东省的周围有哪些省?小组内学习,给山东省的邻居画上不同的颜色。
6、邀请同学上台介绍,认识浙江的相邻省份。
活动三:地图放大镜。
想把我们的家乡看得更加仔细吗?让我们走进山东省来看看。
1、课件山东省的地图,简单了解省内的城市。了解我们的家乡的山东省青岛市。组内说一说。
2、在这张地图上还不能找到我们的家乡。请仔细看看桌上的“青岛市政区图”,。小组活动)
3、用“我的家乡在省市镇”的句式汇报家乡的地理位置。允许学生在说正确的基础上,详细地说出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这下,人们就能找到我们的家乡了!
活动四:向你介绍我的家乡。
在我们的集体里,还有一些来自省外的同学,请他们在地图上为我们指指他的家乡所在省,教师协助说说这些省的相邻省份。
活动五:家乡名片展。
1、剪下家乡所在省的地图,贴一贴。
2、剪下家乡所在市的地图,贴一贴。在地图周围画上家乡美丽的山水,写上自己对家乡的。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2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中国气候的地区差异造成各地区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重点介绍南北和东西差异,**如何促进地区间的合作和交流,把各地区的特色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激发学生尊重各地的特色和爱国热情。同时,本课内容为学生第四单元的学习作了知识上的铺垫,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1、过读图了解中国的秦岭—淮河分解线,分析中国南北地区的气候差异。
2、通过讨论分析中国南北的气候差异对南北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
3、激发报效祖国,服务家乡的志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秦岭—淮河地理分解线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
难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多**课件。
教学过程:引课]:请同学们来猜一猜下列**反映的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民居?
再来猜一猜俗语(陕西四大怪:面条象腰带,国馈象锅盖,房子半边盖,辣子是道菜。)反映的是我国的哪个地区的情况?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是的,说明了不同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是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形成,验证了中国的一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刚才我们同学提到了南方和北方两个词,请问南方和北方分布在我国的哪个部位,他们的分解线是哪一条呢?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把它找出来。
学生讨论:略。
讲述:我们习惯上以秦岭—淮河为界,大体上将东部季风区划分为北方和南方两大区域。秦岭—淮河一线以北为北方,以南为南方。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书本上的两封邮件,请大家找一找南方和北方的差异在**。
学生回答:这两封邮件反映的是南方和北方在气候、景观、和生活上的不同。
提问:除了邮件反映的差异外,你还了解到北方和南方哪些不同点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南北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差异:饮食、民居、交通、气候、服饰、语言等。请同学们仔细的看下面的**,南北方的这些差异的形成跟什么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展示:南方和北方饮食、民居、交通的**。
学生回答:南北方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是由自然环境形成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气候中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决定的。
叙述:我国南方北方的气温差异很大,尤其是在冬季。我们一起来看看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就可以清楚的知道。
展示: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展示:题目:读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
1、找一找哪条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2、找出1月均温最高点和最低点,计算南北的最大温差。
3、归纳1月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及其形成原因。
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教师:指图讲述。对学生进行读图指导。
展示:1月我国南方北方的景观**和1月漠河和三亚天气预报。直观教学加深印象。
讲述: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南北的温差很大。那么,夏季也就是7月份我国的平均气温又是如何呢?
展示: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看图请说出七月平均气温南北方差异情况。
总结: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夏季南北气温有差异,但差异比冬季小。
转承:我们的生产、生活不仅受气温变化的影响,受降水的影响也很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
a、秦岭—淮河分界线比较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b、中国的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总结:我国降水量南方多于北方,东部多于西部。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季风影响的强弱。
提问:通过对气温和降水的分析,请同学们说一说南北方的这样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和内河航运(交通)有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自由讨论发言。
转承:请同学们结合我国南北方气温和降水的特点分析南北方生产和生活的差异,认真讨论并填写下表。
展示**:区域内容秦岭—淮河以北秦岭—淮河以南。
1月均温。年降水。
干湿状况。耕地类型。
主要农作物。
民居特色。饮食习惯。
交通工具。讲述: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各地的人们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定性决定了该地特定的生产生活方式,我们应该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进行不同是生产和生活方式。
这些方式各有各的特长和优点,我们应该对不同地区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产生活方式给予认同和尊重。生产生活方式如此我们对待我们的同学也应该如此,尊重个性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校园才会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同学们才能更好成长。
课堂小结:气候的差异导致民居、饮食、交通等等的不同。
课堂练习:“好吃不如饺子”东北饺子店,在老家河北秦皇岛开第一家店时生意就非常火爆, 2023年落户南昌时,经营场面和秦皇岛一样火爆,一时间,南昌市兴起了一股“饺子热”。但是,没过多久生意便渐渐冷淡下来,渐渐发展到今天的门可罗雀。
老板百思不得其解。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老板这是为什么吗?
课外作业:填充图册。
3. 发展中的家乡(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用各种方法搜集资料,并进行简单地整理和应用。
2.通过调查、访问、参观和辩论等,认识到家乡的变化和发展,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认识到家乡在发展过程中的美中不足,坚信家乡的未来更美好,树立初步的教学发展观。
二、教学重点。
通过调查、访问和参观,汇报和发展,萌家乡的变化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如何辨证地看待家乡的发展变化,如何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
四、教学时间。
3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学生自主组合成研究小组,有计划地参观、调查、访问。教师了解学生搜集到的资料,认识到和发展。激发家乡的变化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二、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
家乡在变化。
1.住房的变化。
1)同学们,想知道老师家住的房是什么样吗?(多**出示自家现在住房的**)老师家原来的住房可不是这样的(出示自家老房子**),将两张**放在一起对比。你发现了什么?
2)你们家的住房有变化吗?是怎样变的?
将课前搜集的**拿到投影仪上展示。
3)是啊,许多同学家的住房都变得高大、宽敞、美观了。我们的家乡不仅是住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他地方也在家乡的变化变化呢!你发现没有?
揭题《家乡的变化》
2.出行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老师小时候上学,大多数时间是步行,家离学校又远,每次步行到校都要1小时左右,所以为了不迟到,我每天得5点就早早地起床。偶尔在路上遇到骑自行车的邻居带我一程的话,就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早早地到校。如果遇下雨天,那老师还得更早地起床,因为泥路不好走。
课前让同学们调查爸妈小时候上学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谁来汇报调查情况?学生讲述父母小时候上学使用交通工具的情况。
小结:以前我们能用的交通工具少,自行车算是不错的交通工具,多数步行。
现在我们是怎么到学校上课的?是家长用电瓶车、摩托车、甚至小轿车接送,或者坐校车来的。
2)道路的变化。
上学的道路有没有发生变化?
以前是泥土路,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后来有了沙石路、柏油路,平坦、宽阔,走在上面很舒服,雨天上学也很快。)
三)谱写赞家乡的变化歌,展示才华。
1.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快乐、幸福,我们的心中充满着对家乡的赞美之情。请听一听一位小朋友发自内心的赞歌。
配乐朗诵:《森林公园》)
2.你从他的心声中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也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变化的美好感受吧。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量商量,或者写一首小诗,或者写一段美文,也可以画一画你认为最美的一角,还可以用一首歌来尽情地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汇报。
6.小结:透过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汇报,老师也真切感受到了家乡巨大的变化,让我们真切地说一声:“可爱的家乡,我爱你!”(课件出示这句话)
四)提出问题,课外延伸。
家乡巨大的变化,让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了自豪与骄傲。然而,这些变化有时是不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呢?这个问题,我们下节课再讨论。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观察生活,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地为家乡献计出力。
二、教学过程。
一)辩论交锋,升华认识。
1.上节课,我们知道:家乡变得更美丽、富裕了,人们的生活也因此越来越幸福、快乐。但是,有人说:
“家乡的变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汽车多了,空气差了;楼房多了,绿地少了……”课件出示)
2.家乡的变化带来的烦恼。
1)家乡的变化带给你或其他人烦恼了吗?上节课布置大家收集这方面的资料,你收集的是什么?指名交流。
2)欣赏诗歌《高楼与花园》
诗歌反映出小作者什么心声?
3.辩论:家乡的变化——快乐还是烦恼?
1)(课件出示)家乡的变化是给我们带来快乐还是烦恼呢?
辩论:正方:家乡变化带给我们快乐。
反方:家乡变化带给我们烦恼。
2)学生辩论。
通过刚才精彩的辩论,我们知道,家乡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便利,让人快乐;同时我们也看到,家乡在变化过程中也给我们带来了烦恼,叫人忧虑,令人遗憾。怎么样避免烦恼,让家乡在发展的过程中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呢?这得靠全社会许多人一起去努力。
二)链接生活,建构角色。
1.执着少年爱家乡。
1)辩论中老师还感到:虽然大家年龄还小,但已经开始关心着家乡的发展。你们真是家乡未来的希望。
有一个小同学不仅关心着家乡的发展,还在为家乡的发展出力呢!
2)阅读书上的小故事。
3)说一说:你怎么看小丹宁的这一行为?(热爱家乡、执着)
2.家乡的“美中不足”
1)与小丹宁一样,每个人的家乡都有一些“美中不足”,让我们每个小队行动起来,睁开慧眼寻一寻这些不足,写在下面的**中,同时写下可反映问题的相关部门。
2)交流。表扬优胜小队,奖给“优秀雏鹰小队”红旗。
同学们在课后可继续调查家乡建设中的“美中不足”。
3.我为家乡出点子。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为家乡的发展做些啥?你有什么“金点子”?
对能想出好点子的同学发放“金点子”奖牌。
4. 我们在行动。
1)现在的家乡在人们的建设中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有生机;未来的家乡由谁来建设?我们!
2)其实从现在起,我们就可以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了,课后,大家愿意去解决家乡建设中的问题吗?(指《家乡建设中的“美中不足”》表)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时可请大人帮忙。同时将自己的“金点子”落实到行动中去,那时,我们的家乡一定更美好!
(三)、**歌曲,升华情感。
**《谁不说俺家乡好》,师总结全文:
我们生在家乡,长在家乡,即便有一天,我们不得不离开生我养我的土地,但我们的心永远停留在这一方故土上。让我们永远牢记:我们有责任,为家乡美好的明天竭尽全力。
板书设计:
家乡的变化
热爱家乡建设家乡。
四年级品德教案
2010 2011学年第二学期。品德教。社案。会。与。教学进度表。时间。周次。起讫12.242.25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 教材进度。1 我的家乡在 1 我的家乡在 2 我的家乡风光好3 家乡的四季变化4 家乡产物知多少4 家乡产物知多少5 居民与饮食6 家...
四年级品德教案
第一单元人类祖先的足迹。1 向人类的祖先 提问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2 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3 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开展评价的习惯。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的习惯。教学难点 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人类祖先的生活习性进行猜想。教学...
四年级品德教案
做生活的强者 教学设计。红桥三小方韶英。教学内容 四年级 品德与社会 下册p14页。教学目标 1 知道生活和学习中会有困难,遇到困难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2 了解身边的强者,知道遇到困难时,只要不轻言放弃,想办法支克服,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强者。3 收集名人自强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