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发布 2020-03-12 07:11:28 阅读 7558

《幽径悲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学习本文描写和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本文精炼、通俗而又雅致的语言特色。

过程与方法。

诵读精彩片段理解“幽径悲剧”的含义,从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他对藤萝、对自然的深厚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矢志不移地维护真、善、美的精神;懂得善待环境就是善待人类、善待自己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品强烈的悲剧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越美的事物被毁灭,其悲剧性就越强烈。在北大燕园,一条幽径发生的这一场悲剧,使得季羡林先生伤心落泪,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二)新课1、作者简介。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作家、学者。他翻译了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

幽径是作者从自家到办公室的一条必经之路,在这条幽静中作者目睹了自己钟爱的一株古藤萝的悲剧。作者把这株古藤萝的悲剧,视。

第1页共4页。

为整个幽径的悲剧,燕园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2、阅读课文,理清结构。

全文共17段,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写幽径美景。第二部分(7—10),写幽静藤萝之美。第三部分(11—17),写藤萝悲剧。3、课文分析: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在古藤萝出场之前,作者用了六个自然段描写幽径的美,这是为什么?

明确;是为了衬托幽径上的古藤萝更美,是以美衬美。阅读课文第二部分。

思考:作者是怎样写藤萝之美?用原文的语句描述。

写藤萝不仅是与幽径的其他“神奇的东西”相比显得不寻常,而且与燕园的其他藤萝相比,这一棵古藤萝也显得“最得特色”。文中既有侧面烘托,又有对藤萝的正面描写。文章具体描写了这棵古藤萝“盘曲而上”之形,“蓦地”扑鼻之香,“万绿丛中一点红”之色,甚至还写了“袭入耳内”的蜜蜂声,真是有形有色,可观可闻可嗅,使藤萝形象立体化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也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阅读第三部分。

思考:作者运用哪几种表达方式来写藤萝的悲剧?

明确:作者主要运用描写和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来写。首先描。

第2页共4页。

写了“今年春天”所见的吓人景象。接着,文章具体描写了“非走不行的时候”,“我就紧闭双眼,疾趋而过”的景象,渲染了“我简直是悲哀至极”的心情,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最后又以议论之笔,指出二三百年来“阅尽人间沧桑,却从无害人之意”,只是“为人间增添美丽的藤萝”感到万分委屈,又投诉无门,孤立无助,只有哭泣,哭泣等,这一切笔墨,充分表现了真、善、美毁于愚氓之手的悲剧,抒发了强烈的痛悼之情,有着很强的感染力。4、**。

课文中说:“每年春天,就以自己的花朵为人间增添美丽,焉知一旦毁于愚氓之手。”怎样看待“愚氓灭美”的事实?从中可悟出什么道理来?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作者用“毁于愚氓之手”来概括藤萝的悲剧,这是非常慎重、准确而发人深思的。文章写于2023年,“十年浩劫”已结束十五六年,改革春风劲吹,取得了重要成绩。但是,由于国民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因而出现了“愚氓灭美”的现象。

从中可以看出提高国民思想文化和审美素质的重要。5、小结。

本文描绘了幽径藤萝之美和置身其中的情味,揭露了令人无比痛心的愚氓灭美的事实,抒发了矢志维护真善美的决心。

三)、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一。

第3页共4页。

四)、教学反思:

本篇教案设计紧扣藤萝不同境遇下的形象,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很快进入“悲剧”氛围,感悟文章内涵。朗读时,学生的“悲剧”氛围创设的还不够到位,在以后的教学重要引起重视。

第4页共4页。

八年级语文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都市精灵。教学目标。1 能理解并说出文章以 都市精灵 为题的含义。2 能从作者的叙述和议论中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 能就文章中的抒情议论句发表自己的看法。3 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积累谈谈人类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 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2 难点 叙述议论中作者观点表达和...

八年级语文都市精灵教学设计

都市精灵教学设计。张集初中张传见。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文章在描写中夹杂议论 抒情的表达方式。2.过程与方法 自主 合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提出的自然界的其他生灵也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人类应与之友好相处的思想。二 教学重点 难点 1 学习文章在描写中夹杂议论 抒情的表达方式。...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都市精灵

二十二都市精灵。舒乙。一 教学目标 1 体会文中材料的丰富性和结构的条理性 2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3 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二 教学重点 难点 通过品味语言学习本文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明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三 四 教学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让学生构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