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作业

发布 2020-02-28 05:37:28 阅读 6742

教育心理学作业4(第章)

一、 简答题(每题5分,共40分)

1、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答题要点: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指对于行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是人的认识过程在品德上的表现;道德情感——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及其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道德意志——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所采取的各种行动。

它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其他心理成分的外部标志和具体表现。

2、简要概述品德的形成过程。

答题要点:人的道德品质是在社会文化和教育条件下、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在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知情意行这四个心理成分要协调一致地发展,通过大量的道德实践,一定的道德动机与道德行为方式之间形成稳固的联系。

在这种条件下,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行动的指南,成为个人的道德信念,这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心理实质。要形成道德信念,就必须使知情意行这些心理成分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知即指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情即情感体验,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方式,品德形成是这些心理成分共同发生作用的综合过程,一般而言,品德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应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进行,最终目的是使各种心理成分都得到发展,形成道德信念。

3、教学设计有哪些基本问题组成?

答题要点: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是教学一般过程的4个阶段。

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教学过程的这四个环节进行研究,是教学心理的主要内容,是教学设计的心理学基础,也是教学设计要研究的基本问题。

4、学习准备都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

答题要点:学习准备是使新的学习成为可能的学生的身心发展条件,是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研究者将学生的学习准备概括成生理机能、智力、情趣、社会性、学习策略、知识基础等六个方面。

此外,某些人格特性如自我概念、控制点、认知类型等也可以看成是学习准备的内容。之所以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是因为:学习准备是学生学习的内部条件,是教学的起点。

教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教学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并根据学生原有的准备状态进行新的教学,这就是教学的准备性原则,在教育学中也称之为“量力性原则”或“可接受性原则”。

5、什么是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它给教育的启示有哪些?

答题要点: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是指学生的能力倾向不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措施也不相同,即只有符合学生能力倾向的教学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能力倾向与教学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是:

第一,没有适合所有学生的万能的最佳教学法;第二,教师要注意了解学生的能力倾向上的个别差异,选择最适合学生能力倾向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因材施教;第三,对于能力倾向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应对他们进行预先训练,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等方面对他们加以指导,提供给他们必要的先备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能力倾向水平。

6、教师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题要点:教师工作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第二, 教师劳动的内容决定其多方面性的特点。

第三, 教师劳动的方式决定其工作具有个体性与集体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四, 教师劳动的质量决定其工作具有自觉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第五, 教师劳动的效果决定其工作具有延时性的特点。

7、简述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及这些心理品质对教育、教学工作的作用。

答题要点:教师应具有优良的心理品质包括:他们对学生有着深深的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有毅力,有韧性;能真诚地与学生相处,能忍受学生的缺点错误并予以正确地矫正;勇于自责,富有自我批评精神等。

所有这些心理品质能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尊重教师、佩服教师、爱戴老师,表现出极强的“向师性”,教师与学生没有了心理上的隔阂,即成为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保持很高的水平,而这种具备如此心理品质的教师对于学生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教育力。

二、案例分析题(10分)

案例:张明是某市一中学的学生,他身体健康,可就是有一样不好的毛病,总爱与同学动手打架,每次打过架后,他自己也知道这样不好,并一再地跟老师和家长保证要改正这个坏毛病。老师和家长为此做了许多工作,可两个学期下来,张明打架的次数虽然有所减少,可还是时不时地犯打架的毛病。

老师和家长都感到很为难。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于张明、老师和家长的做法加以分析,并提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建议。

答题要点:请从道德形成的知情意行过程及四个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三、论述题(每题10分,共50分)

1、试论述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及其对教学的影响。

答题要点:科尔伯格于五十年代末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论”。更确切的说,是道德判断的发展理论。

他以道德判断的发展代表道德认识的发展,进而代表品德发展的水平。 道德判断的发展分为三个水平见下图:(图示所标可用语言概括,再此只为理顺学习)

鉴于道德认识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因此,道德认识的培养就应该根据各阶段道德判断发展的特征加以实施,同时,每一阶段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都应在本阶段完成,不能依靠后期的补救,因为后期的补救往往困难的多。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也经历着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过程,由低阶段、低水平向高阶段、高水平发展的过程等等。道德判断水平受到个体发展年龄阶段的制约,但是可以通过教育得到促进。

教师应培养学生在面临社会道德问题时的道德判断推理和道德决策能力,这是极为重要的。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答题要点: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品德是由多种心理成分共同构成的一个复杂整体。其中的共同成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

道德品质是后天形成的,是学习而来的。由于道德品质心理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学校中学习系统科学知识的过程有明显区别。在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中,虽然也需要理解有关的道德知识,但关键是“信不信”的问题。

在学校教育中,必须注意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性。第一,知情意行四种心理成分在教育活动中经常是同时存在、共同发生作用,只不过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第二,培养道德品质要经过长期和反复的过程。

第三,需要在人际交往的实践中来形成。(有必要联系实际,加以展开)

3、布卢姆和加涅对教学目标分类的研究对教师有何启示意义?

答题要点: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的目标又有低级到高级分成若干层次。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从低到高分为六级: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有助于我们从多角度、多水平、多层次去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问题。它提醒我们每一位教师,使学生获取知识或者对我们所教内容的简单回忆远不是我们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我们必须努力帮助学生达到更高水平的认知目标。

教师不仅要考虑认知领域目标的实现,还要考虑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目标的实现。有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态度和情感的发展,使学生能够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参与各科学习。除了发展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教师还要发展学生健康的体魄及各种身体运动技能。

加涅将教学可能产生的结果即学生的学习结果或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加涅的教学目标被认为具有处方性,这是因为它的教学目标分类不只是条目的说明,而且还进一步告诉教师怎样设置情境(学习的外在条件),去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加涅还特别强调了与学生的学习结果的达成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在条件。

4、试结合教学过程分析教师应如何培养自己把握教学能力的过程。

答题要点:教学过程是一个前期、中期、后期的结合过程,要把握或发展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效果则一定要从制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进行综合的准备。教学设计是指在实施教学之前由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规划和组织并形成设计方案的过程。

决定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水平、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评价是教学一般过程的4个阶段。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在教学活动中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一旦教学目标确立了,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二,教学目标是进行教学评价的依据。

第三,教学目标具有指引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学伊始,教师将教学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将有助于指引学生的学习,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上。

5、谈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发挥教师威信的影响力。

答题要点:教师威信一旦形成,就会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在认识上,学生确信教师的指导和影响的正确性,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教导和要求,较容易转化为自己的需要,从而引发起积极的自觉行动;在感情上,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精神感召力能找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表扬能引起学生愉快自豪的情绪,批评能唤起学生悔悟、自责和内疚的心情;在行为上,威信高的教师会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理想的形象,被学生视为楷模,他们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当中处处以教师为榜样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

教师威信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条件是指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这是威信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它包括:崇高的思想品质,优良的心理品质,较强的业务能力,得体的仪表,良好的“第一印象等。

教师的威信一旦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可能继续保持、不断发展和提高,也可能逐渐下降,甚至丧失。这关键取决于决定与教师个人在思想品德、心理品质和业务水平等方面是否处于积极的发展状态。为此,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严格要去自己,从而使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不断提高。

教育心理学作业

在教学中,面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当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试结合实例进行说明。答 气质类型是指表现为心理特征的神经系统基本特征的典型结合。目前,心理科学尚未能编拟出构成气质类型全部特征的完整方案。但是,胆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抑郁质这四种气质类型的划分是当前人们普遍能够接受的观点。心理学上认为具有...

教育心理学作业

教育心理学 题目 简评我国德育方法。院系 教科院心理系。姓名 郎浩峰。学号 20081101106 简评我国德育方法。摘要 在竞争激烈的新世纪我国传统的德育方法也受到了挑战,我们的某些方法已经不适合当代人的道德教育,所以我们的德育方法也应该与时俱进保持时代性与创新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从我们的德育方法...

教育心理学作业

简答题 1.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学业问题的能力?答 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的绝大多数问题是作业或习题,这与 在工作 生活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大的不同。因此,教师有可能从中指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其养成科学分析问题的习惯。1 利用学生间的社会相互作用。所谓社会相互作用,就是指人与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