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阅读课教学

发布 2024-04-08 02:45:09 阅读 9687

一、本册课文的编排。

本册课文共24课,分为6个单元。选文坚持三个标准:一是语言文字要准确、优美。

二是文化含量要高。在课文的价值取向上,尽量做到“传统取向”与“现代取向”相统一。在传统取向方面,有表现“孝亲”内容的《母亲的恩情》、《沉香救母》;在现代取向方面,有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鸟岛》、《台湾的蝴蝶谷》;有表现创新意识的《晚上的“太阳”》。

还有一些则是跨越古今的,如表现爱国主题的《歌唱二小放牛郎》、《木兰从军》,表现勤学主题的《学棋》、《黑板”跑了》。三是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儿童生活,孩子喜欢。如《雨后》,描写的只是儿童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儿童的心理描绘得很真切、很生动、很有童趣。

类似的课文还有《会走路的树》、《蜗牛的奖杯》、《问银河》等。

课后的作业设计体现了“三维融合,各有侧重”的思想。过去让学生做课后作业,是巩固学得的知识与技能,以应付考试;现在看,这个观点不对了,最起码是不全面了。现在做作业,不仅仅是巩固学得的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册课后作业共有五个方面:1.朗读、背诵、默读、复述等;2.写字;3.查字典;4.词句的积累和运用;5.实践性、**性、创造性作业。如学生学了《木兰从军》,课后便要求:

展开想象,说说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然后用几句话写下来。学了《“黑板”跑了》,要求他们“找几个关于专心学习的成语,做成小书签”。学了《晚上的“太阳”》,则要求他们“找一找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再读一读”。

二、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当怎样改革?也就是说应当怎样按《语文标准》的理念来教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就是说,阅读课上师生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参与这种对话的一共有三方。

这里需要引起关注的是:“文本”已由在传授式教学中只被偶尔用用的“中介物”,变成师生都必须认真对待的主要认识对象和对话伙伴。对学生来说,第一要务便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从而内化课文的语文材料及其丰富内涵并学会阅读;对教师来说,同样必须先与文本对话,然后才能借助文本与学生“对话”,以指导学生读书,促进学生的读书内化。

当下阅读教学的明显弊端是:只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满堂问答),而忽略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读书实践)。

改进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一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这种对话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要指导学生读书,自己必须先认真读书。然而现今一个普遍的倾向是:

教师备课只写教案不读书,或很少读书。许多管理部门也都把“检查备课”当成“检查教案”的代名词。

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以称之为“教学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

阅读。起码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加工。

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

二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这是学生自主读书学习的过程,也是阅读课上一个重要的活动形式。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的机会。这一过程可按以下步骤扎扎实实地展开。

1)加强认读能力的培养。

要与文本对话,首先要让文本开口讲话。而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单个排列、静止地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必须阅读主体主动积极地去辨认这些符号,再按语义单位对它们进行分割组合(组合成语、词组、短语、句子等),然后动用自己的发音器官把它们顺畅地读出来。

这样,静止的文字符号才能复活——变成有声有色的话语。这是对课文的认读过程,也是动用多种器官,使文字符号“言语化”、信息化的加工过程。能否顺利完成这一过程,不仅影响现时阅读的效果,而且对今后高一级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巨大的制约作用。

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较多,对文字符合的辨认速度缓慢,语义组合有困难,视觉、发音等器官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能力不强。因此,苏教版小语教材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认读能力,把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上下文语境等,快捷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并按照表达的需要读出轻重缓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这是实实在在的“字词句的训练”,千万马虎不得。

2)指导边读边想、口诵心维。

精神专注地自读自听,实质上是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语感语感,先有语音刺激而后才能心有所感。所以,必须定下心来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琅琅上口,让别人和自己都能够听清楚。

认真走好这一步,便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即大体了解课文的中心话题、基本要点和内容梗概。

3)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本对话。这是读者主体意识与文本意义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和接收过程。文本是作者生活经历和生命活动的结晶,阅读文本时,读者自己各种学过的知识和人生体验也都要向读物的聚光点奔涌,与文本意义发生碰撞。

正确认读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容信息,而是要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即要积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

首先要取得话题沟通。从读课题开始,就要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对课文要谈的话题内容进行**,对自己的疑问和希望了解的内容形成期待。

比如课文15《晚上的“太阳”》,如果学生能用关于“晚上”和“太阳”的已有经验去与课题碰撞,就会发现课题所指的不是一般的太阳。要是细心一点,注。

意到太阳两字加上了引号,就会更加明白:课文所要谈及的是晚上出现的某种与太阳有相似点的事物的话题。这时,就会产生—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

这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是**来的,为什么称它为“晚上的‘太阳’”?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

其次是见闻沟通。阅读是一种精神的旅游。“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读书就是要在义务导游——文字符号的导引下,进人文本意境,与作者共游佳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要想如同亲临其境,就得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激活曾经有过的相似见闻,从观察的对象、角度、方法等方面,与作者见闻进行比照,展开类比联想和想象。比如《月亮湾》——课中的小河、石桥、河水里的倒影、河岸上的桃树……学生都能调动出鲜明的记忆,同作者进行见闻的沟通,以获取真切的感受。

进而是观感沟通。即观念和情感的认同与共鸣。这是读书对活的最高境界。

如果上一步进行得好,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产生真切的体验。接下来,就会自然地对课文中事事物物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鲜明的情感倾向,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再通过心理上的同化与顺应,就会自然的与作者取得观念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

比如同册课文7《蜗牛的奖杯》,如果学生对童话中的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晚上就睡在奖杯里”的情景,由“飞行冠军”到“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行”的过程,有了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那么用不着提示,学生绝不会对蜗牛的“得意洋洋”采取赞赏的态度。而且也。

无需挑明来说,学生一定能意识到虚荣心太重是不好的。

最后是语言沟通。从文本中学习语言,不仅是能用文本中的一两个词语造造句,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实践来习得语言。苏教版小语教材强调熟读背诵,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习得语言、积累语言。

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本的规范语言改造自己的日常语言的过程。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语汇和巧妙句式,接受文本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三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对话是学生之间的切磋交流,即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与教师对话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即导读活动。可按以下几步切实展开:

1)让学生充分表现自主读书获得的感受。

二年级阅读课教案

第2课。木偶奇遇记 阅读交流课。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阅读 木偶奇遇记 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2 通过阅读学习,大致了解故事的脉络和故事内容,初步了解主人公的形象。3 学会读童话的简单方法,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教学过程。一 激发情趣,揭示专题。1 上周我们一起读了一本书,它是一部长篇童话故事,书名...

二年级阅读课教案

让学生们自己读喜欢的书籍 到书中去体验快乐 拥有快乐的童年。三 阅读准备 白雪公主 四 阅读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揭示主题同学们 你们有没有听过 美人鱼 丑小鸭 拇指姑娘 豌豆上的公主 这些童话故事吗?那你们知道这些美妙的故事是谁写的吗?简介作者 他还写了很多很多好听的故事 优美的童话 他就是安徒...

二年级阅读课教案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们自己读喜欢的书籍,到书中去体验快乐,拥有快乐的童年。三 阅读准备 白雪公主 四 阅读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揭示主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过 美人鱼 丑小鸭 拇指姑娘 豌豆上的公主 这些童话故事吗?那你们知道这些美妙的故事是谁写的吗?简介作者 他还写...